文/李鋼
馬來西亞特警部隊及其反劫持行動機制
文/李鋼

馬來西亞全稱馬來西亞聯邦(Malaysia,前身馬來亞),簡稱大馬。馬來西亞被南中國海分為兩部分:位于馬來半島的西馬來西亞北接泰國,南部隔著柔佛海峽,以新柔長堤和第二通道連接新加坡;東馬來西亞位于婆羅洲(加里曼丹島)北部,南接印度尼西亞,文萊國夾在沙巴州和砂拉越州之間。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民族、多元文化、新興的多元化經濟國家,是東南亞國家聯盟的創始國之一,環印度洋區域合作聯盟、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英聯邦、不結盟運動和伊斯蘭會議組織的成員國。
馬來西亞于1957年8月31日獨立,由13個州和三個聯邦直轄區組成,人口2800余萬,首都為吉隆坡,聯邦政府位于布特拉再也(簡稱布城),政治體制沿襲自英國的西敏寺制度,國家元首被稱為“最高元首”,政府首腦是總理。
馬來西亞皇家警察(馬來語:Polis Diraja Malaysia)是馬來西亞的司法及治安單位,工作覆蓋范圍包括交通管制、犯罪調查以及鎮暴等,總部位于首都吉隆坡武吉阿曼。皇家警察除了擁有本身的普通警察隊伍承擔的服務和保衛國家、使之免受各種犯罪活動威脅的任務外,也訓練志愿警衛團、機場輔助警察、學生警察和警察之友,使他們能夠擔負社區治安的輔助工作。此外,馬來西亞皇家警察還擁有一支規模不小的特警部隊。隨著反恐形勢的發展,皇家警察正在努力將這支打擊有組織武裝犯罪活動的多功能部隊打造成遏制國內外恐怖主義和暴亂活動的終極力量。耐力訓練

歷史溯源
馬來西亞皇家警察特警部隊正式組建于1969年10月23日,是在時任國家安全部長的動議下成立的。在部隊成立初期,也就是從上世紀70年代初到80年代末,敵對勢力的反動思想和武力攻擊對國家的穩定與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該部隊當時的唯一使命是應對叢林地區的武裝叛亂分子和分裂勢力的恐怖活動,作戰理念是運用小型作戰單位,采取滲透和進攻的戰術,也就是游擊戰,來打擊盤踞在叢林中的敵人。
從1969年初到1976年,英國特種空勤團(SAS)派出特別訓練小組對該部隊的核心成員進行培訓;從1977年到1979年,新西蘭特種空勤部隊成員對這支部隊進行了進一步訓練。1979年,皇家警察特警部隊成立了自己的訓練中心,精選優秀警員擔任教官,依據特種空勤團訓練大綱獨立選拔隊員,并開展相關科目訓練。
雖然皇家警察特警部隊完全有能力應對目前的威脅,但為應對可能發生的叢林戰,部隊始終都把叢林作戰的戰術訓練作為一個必備科目。隨著恐怖勢力于1989年12月放下武器并簽署停戰協議,這支部隊的主要任務和作戰理念也發生了變化,即從原來的游擊戰發展到適應當前條件和需要的城市作戰。
主要職能
皇家警察特警部隊主要職能包括:在密林和野外搜集和甄別情報, 跟蹤并確定敵人目標;反恐和解救人質;在應對恐怖襲擊或人質事件中提供特種技戰術和裝備支援;在平息叛亂和搜救行動中提供傘兵支援;在打擊暴亂和反叛組織的行動中為特戰分隊提供情報支援和安全保衛;貼身護衛和保護高危要人。
隊員選拔
特戰隊員從馬來西亞皇家警察中選拔。初選者要進行歷時12天的體能和心理的耐力測試,內容包括3.2公里跑步、12公里越野、8公里沼澤穿越、15公里山地穿越、3天46公里森林穿越、30公里耐力行軍、跳傘和跳水、15公里戰斗奔襲、殺人游戲、索降、三小時遭受拘禁訓練。
參訓隊員如果出現下列情況之一,都會被遣返回原單位,如沒有完成全部科目測試、在任何一個科目測試中失敗以及違反部隊紀律。
基礎訓練科目
通過初期選拔的人員將進行為期17周的叢林作戰基本技能訓練,內容包括反暴亂和叢林戰作戰技能、行動小組巡邏、敵方目標跟蹤與定位、導航與辨識地圖、體能和心理耐力、生存技能、緊急行動訓練、戰斗技能訓練、精通水性訓練、林地巡邏、通訊技能及醫療救護訓練。
對參訓人員的體能和心理素質評價貫穿整個基礎科目訓練,每位參訓者都必須達到訓練要求,并嚴格遵守叢林訓練準則。不符合要求者則被淘汰,達標者將進行高級科目訓練。

狙擊手

突擊小組
高級訓練科目
在完成基礎科目訓練后,參訓者會繼續進行為期一個月的技能強化訓練,內容包括追蹤、爆破、信號識別、地圖研讀和醫療救護等。
終極訓練科目
在完成高級訓練科目后,參訓者會被分成六人巡邏小組開展終極訓練,包括組長、副組長、追蹤員、通訊員、衛生員和爆破手等。終極訓練為期兩周,內容包括行軍、搜索、追蹤、識別、定位及最終突擊敵營。參訓者在訓練中將對所學技能進行綜合演練。

耐力訓練
隊員資格認定
在經過初選、基礎訓練和高級訓練并最終完成終極訓練科目后,參訓者將正式成為馬來西亞皇家警察特警部隊的特戰隊員。
成為馬來西亞皇家警察特戰隊員后, 每名特戰隊員還要進一步接受基礎及高級反恐技能培訓。其中,反恐及人質解救方面的訓練包括:為期兩個月的近距離戰斗訓練、解救人質、交通工具反劫持和室內戰斗;兩個月的狙擊課程;兩個月的跳傘訓練和兩個月的潛水訓練。
為進一步提高特戰隊員能力,皇家警察特警部隊會挑選指揮官和隊員與外國同類部隊一同訓練。
指揮協同
馬來西亞皇家警察特警部隊擁有一套完善的反劫持行動機制,根據國家安全委員會第18號令,對劫持案件進行處置。
警區指揮官接到地區指揮中心的劫持報告后,立即趕赴事發現場并對事件進行現場研判;之后將情況通知州指揮中心與警察專員,并報告皇家警察總局國內安全處,請求危機應對小組支援反劫持事件。危機應對小組由突擊隊、談判專家和緊急支援小組構成。危機應對小組指揮官與地鐵管理部門共同成立指揮所,進一步搜集劫持者信息和動機,并評估風險。危機應對小組部署談判專家通過電話等通信工具向劫持者發起對話;危機應對小組評估談判成功幾率和危機等級,一旦談判失敗,則由突擊隊來解決危機。危機應對小組指揮官根據危機等級進行現場指揮,警區指揮官可以與醫院、消防及其他相關緊急支援部門一起協同處理危機。
危機處置的指揮體系依據國家安全委員會第18號令建立。危機應對小組由馬來西亞皇家警察特別行動指揮官領導,危機管控小組由國家安全部長領導,反恐委員會由中央政府秘書處領導。

快速射擊訓練
現場封控
在劫持人質事件中,要把劫持危機和對人質的威脅控制在局部范圍內。對劫持者進行阻隔,對劫持者和作戰人員來講都更安全。進一步講,對人質事件進行管控和隔離,可以將危機激烈程度降低80%。
通過訓練有素的突擊隊和狙擊手對現場核心區域進行封控,由警察部隊負責外圍安全,最外圍由普通警察負責管控,阻止公眾(媒體和商販等)接近現場。如有必要,安排交通警察對交通進行管控和調度。
現場偵察
得知突擊部隊經過周密部署對現場進行包圍后,劫持者一般情況下會要求進行對話。通常,劫持者會表現得很有條理,以劫持的人質相要挾,提出一系列清楚而現實的條件。
危機應對小組可以指揮人員通過地鐵管理部門的閉路電視對現場進行偵察以獲取更多情報;也可以安排特別行動小組和刑事調查部門搜集更多信息,包括恐怖分子團伙情況、精神狀況、動機,辨別人質和受害者,以及案件情況、戰術情報和人員信息;還可以使用狙擊小組搜集情報。
突擊行動流程
突擊行動一般按照如下三個步驟進行:一是通知人員趕赴集結地點,集結隊伍,發布行動命令,事件調查組前往事發地點進行初步的目標分析、搜集情報信息,封鎖和設置管控區域;二是突擊部隊進入管控區域,在管控區域開展以下行動:下達準備實施狙擊命令,安排狙擊手(觀察小組),觀察和搜集情報,制訂詳細的突襲方案,做好突襲準備,搜集、分析并向其他各組通報情報,準備裝備器材,進行演練,公布詳盡的實施流程,再次演練,檢查裝備,進行最終演練和最終裝備檢查;三是突擊部隊從管控區域進入危機區域,進入最終掩體和隱蔽點,做好從攻擊點發起攻擊準備,指揮官下達突擊命令,各分隊按職責劃分清理和控制各自區域,集中或轉移人質,指揮官在聽取戰況匯報,隊伍撤回管控區域,整理裝備,離開管控區域返回營地。
爆炸物的處置
危機應對小組必須通過武力突擊迫使恐怖分子投降,來確保對劫持現場的完全控制。在反劫持行動中,必須開展以下環節對爆炸物進行處置:1.調動排爆組拆除爆炸物,確保現場沒有遺留簡易爆炸裝備或尚未引爆的炸彈;2.爆炸后應對;3.保留證據;4.搜集證據;5.法庭取證組進行現場死亡情況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