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常寶青 李新戰
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建言美麗鄉村建設
文/常寶青李新戰
【編者按】美麗鄉村建設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的具體實踐,落實五大發展理念的重要平臺,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要舉措,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統籌城鄉發展的有效路徑,擴大投資和農村內需的戰略之舉。2016年,我省提出了以實施“四美五改·美麗鄉村”行動為載體,努力建設“環境美、產業美、精神美、生態美”的美麗鄉村。有許多市、縣(區)政協緊緊圍繞美麗鄉村建設視察調研,因地制宜,創新思路,推動了美麗鄉村建設上新水平,值得學習和借鑒。

建設美麗鄉村,是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前提和保障。近日,為積極助力全區的美麗鄉村建設,保定市滿城區政協積極響應省、市政協號召,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成立專題調研組,走遍了全區11個鄉鎮,歷經近兩個月時間,完成了《關于加快美麗鄉村建設的建議案》,得到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很多建議已得到采納并實施,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進一步解放思想,增強工作主動性。重點是強化區鄉村三級干部學習培訓,調動方方面面積極性,形成強烈共識;強化宣傳發動,增強主體意識,切實解決“領導熱、群眾冷”“上邊熱、下邊冷”等問題,讓群眾真正成為美麗鄉村的積極建設者和成果享有者。
高端策劃科學規劃,提升可行性。
重點是突出地方特色,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分類指導、示范帶動,創造性發揮利用,真正做到“一村一規、一村一景、一村一韻”。實施成方連片打造,突出打造特色產業片區。點線片結合,串珠成鏈,著力打造滿城鄉村旅游的百里畫廊。高端占位,主動與易縣、淶水、淶源等周邊縣市景點景區銜接,實現資源參與,市場共享。突出具體實用,立足功能提升,注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村莊布局、產業發展、生態保護、文化建設等方面的有機統一,實現各項規劃的配套銜接,使規劃更接地氣。突出剛性執行,對具備特色產業、山水文化、觀光采摘、特色農產品的鄉村,先行規劃、先行實施、先行見效,增強帶動性,并長效推進,防止出現規劃與實施“兩張皮”現象。
突出重點統籌推進,增強實效性。
重點是立足“環境做美”,讓鄉村更秀麗。抓好凈化,開展好“三清一拆和垃圾治理”及“污水處理”兩項專項行動,大力整治農村環境。抓好綠化美化。注重加大美麗鄉村之間、美麗鄉村片區之間、旅游景點之間的潔凈美綠力度,加大生態保護,做好城區周邊、主要干道沿線破壞山體的治理修復力度,實施嚴格管控,制定適合不同村莊特點的綠化方案。強化鄉村基礎設施現代功能。大力完善水、電、路、氣、通信等基礎設施及配套設施建設,推廣雨污分流和電力通訊線路入地工程,統籌規劃建設文化廣場、文體活動室、公廁等功能設施,完善基本公共服務保障。立足“產業做強”,讓鄉村更富足。用優勢產業支撐美麗鄉村,鼓勵現代農業園區加快發展,著力打造京津冀“綠色無公害農產品供應基地”;發揮“中國草莓之鄉”“中國磨盤柿之鄉”優勢,著力打造一批名優特農產品。利用城郊鄉鎮區位和產業優勢,打造觀光采摘區和農家樂特色村,打造紙制品深加工專業村和電力電氣產業專業村。用美麗鄉村建設帶火特色旅游。挖掘整合生態旅游資源,開發旅游線路,加快公共信息、旅游線路等服務網絡建設,逐步打造保定—滿城—淶源、保定—滿城—易縣、保定—滿城—淶水等多條旅游線路。加快實施“互聯網+”行動,加快推進“一村一電商”服務站點建設,促進特色農產
他山之石品銷售。立足“文化做深”,讓鄉村韻味更悠長。深入挖掘和保護利用滿城漢文化、張柔文化、要莊商周文化、古方順橋等歷史文化遺產及紅色文化、民俗文化、詩詞文化等寶貴資源,把歷史人文與美麗鄉村建設融合起來。弘揚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加強文化展館建設,展示民俗文化,發揮文化傳承作用。加強文化引領。培育新型農民,破除生活陋習,培養良好文明習慣。立足“城市做靚”,讓城中村更美麗。把23個城中村納入美麗鄉村建設重點村,進行總體開發改造,下大力治理城中村、城鄉接合部的臟、亂、差現象。
強化機制保障,增強可持續性。重點是強化組織保障機制。在人員力量調配上,嚴格實行區領導分包美麗鄉村聯系點、牽頭部門包項目、鄉鎮領導包具體實施等聯系幫扶制度,并抽調后備干部駐村協助落實。在美麗鄉村建設具體實施中,對今年確定的15個重點村,做到“一村一個指揮部、一村一個規劃、一村一個方案”,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強力推進。在督導考核上,認真實施“一季一督導、半年一考核、年終總排隊”等有效舉措。強化資金投入機制。發揮財政資金引領作用,整合涉農項目和資金,統籌使用政策性資金,鼓勵社會資本投入,發揮農村群眾的主體作用。利用投融資平臺籌措資金,確保美麗鄉村資金籌措到位。強化長效管護機制。加強綠化、道路、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長效管護,實現管理的正常化和規范化。加強保潔員隊伍管理,實施績效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加強美麗鄉村動態管理,對建成的美麗鄉村實行“一年一驗收”制度。強化可持續發展機制。鼓勵村集體通過依法土地流轉等投入產業,培育村級集體經濟。鼓勵鄉村發展資源開發型、資產經營型、為農服務型、股份合作型等集體經濟,增加集體收入。將集體土地開發、空閑宅基地利用和廢閑地創收等用于美麗鄉村建設,做好經營文章,不斷增強美麗鄉村的“保鮮”力度。
(作者單位:保定市滿城區政協)
江蘇丹陽市政協“精準”推動履職成果轉化
圍繞“精”“準”二字,丹陽政協近年來形成了從選題、議題到跟蹤、反饋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建言成果轉化機制。一是精選建言課題。市政協提出圍繞重點、痛點和熱點的“三點論”選題原則。所謂重點,就是結合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問題和丹陽市委、市政府重大工作部署選課題;痛點,就是結合群眾熱切關注、亟待解決的民生問題選課題;熱點,就是結合丹陽區域發展特點和工作中遇到的緊迫問題選課題。政協委員和界別小組圍繞“三點論”原則初步報出課題后,政協機關還會組織走訪、座談,到群眾中征求意見,到相關職能部門聽取情況。二是促進成果落實轉化。市政協從“建什么言、獻什么策”起,就與市委、市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溝通磋商,黨政工作推進到哪里,政協協商就跟進到哪里,不僅善于拋出問題,更要善于給出辦法。為保證建言“落地”,在丹陽市政協的積極推動下,丹陽市委制定了《市政協履職成果落實反饋機制》,丹陽市政協出臺配套的跟蹤了解機制,每年政協大會集中協商意見、專題協商意見都會分解到相關單位,部門負責辦理,并在來年全會上將落實情況形成文字材料發放給委員,接受委員監督。其他專題協商意見則由部門定期向政協反饋落實情況。為加大反饋力度,丹陽還把是否重視政協協商意見納入領導干部政績考核內容。三是提高政協民主監督水平。丹陽市政協先后開展重點協商15次,重點調研視察20多次,報送調研視察報告200多篇,提交提案1500多件,其中提案辦結率達到30%。此外,丹陽市政協還編報社情民意60多期,有30多條重要建議被吸收進丹陽“十三五”規劃文本。
(王鵬程)
遼寧大連市西崗區政協與區政府共商提案辦理工作
按照年度協商計劃安排,大連市西崗區政協近日與區政府共同召開提案辦理協商會議,圍繞不斷創新提案辦理方式方法,進一步探索提案辦理有效途徑,匯聚“政協智慧”、助力城區發展進行了深入探討。在去年年底召開的西崗區政協八屆四次會議期間,委員們圍繞黨政工作重心提交提案100多件,其中涉及區域經濟發展和社會事業項目的72件提案交由區政府19個部門和單位辦理。目前,72件提案全部辦結,辦復率達到100%,委員滿意率和基本滿意率達到98.5%。為促進提案辦理工作進一步提質增效,今年區政協還將推出一項新的舉措——“雙向評議”,即“提”方對承辦部門和單位的提案辦理工作開展評議,“辦”方對政協委員的提案質量進行評議。上半年,區政協已將評議辦法隨同提案一起送交相關承辦單位,對72件區級提案的質量評議工作也隨之啟動。評議結果顯示,今年的區政協提案科學性、可行性越來越突出;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方向越來越明確;加強民生保障、提升城區發展品質的意愿越來越強烈,提案質量較往年有了較大提高。據了解,年底政府部門相關工作收官前,區政協將按計劃組織委員對承辦重點提案的9個單位的辦理工作情況開展評議,重點從“領導重視、制度建設、協商辦理、建議落實”等四個方面進行滿意度測評,并將評議結果報送區黨政領導,向各參評單位進行通報。(柯平呂東浩)
四川綿陽市政協常委會議首邀公民代表旁聽
“我是市民代表,我來發個言……”在近日召開的四川省綿陽市政協常委會議上,除了常委會組成人員外,還出現了十多名特殊的身影。他們整齊地坐在會議室里,認真聆聽市政協“推進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決勝全面小康”的調研報告和專題發言。他們是來自全市各地的普通群眾。會前做了充分準備,會上針對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教育扶貧、幫扶城市貧困人口、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扶貧資金等提出了很好的建議。據悉,為進一步拓寬政協協商民主渠道,更好地了解和反映社情民意,綿陽市政協首次公開征集公民旁聽專題議政性常委會議。經過前期征集報名和審核,15名公民代表獲準旁聽。除1人因病未能前來,其余14名代表一早就來到會場,認真旁聽,并在旁聽代表座談會上提出意見建議。
(范萌陳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