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峰, 姜 峰, 莊楚雄
(華南農業大學 發展規劃處,廣東 廣州 510642)
?
·實驗室建設與科學管理·
農業高校學科群與平臺建設的協同機制
王青峰, 姜 峰, 莊楚雄
(華南農業大學 發展規劃處,廣東 廣州 510642)

針對農業高校學科群與平臺建設的相互關系,闡述了學科—學科群—國家平臺—省部級平臺的內在邏輯。簡要分析了農業高校的學科群一般以農業科學和生命科學為優勢;農業高校的科研平臺是學科群建設與發展的重要載體,其學科群在歷史積淀的基礎上還有明顯的區位特征或產業背景。以華南農業大學為例,探索了學科群建設與國家級科研平臺建設的協同機制。
高等學校; 農業; 學科群; 科研平臺; 協同機制
大學的特色取決于優勢學科群的特色,高水平大學的核心是高水平的學科群建設[1]。生命科學是21世紀最具發展前途的科學之一,植物和農業生物技術是可持續發展的載體,近年來,華南農業大學堅持農林學科創新發展的思路,正努力把學校建設成為以農業科學和生命科學為優勢,以熱帶亞熱帶區域農業研究為特色,以重大科研平臺建設為抓手的高水平教學研究型大學,在優勢和特色學科群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1 面向產業的優勢學科群
農業高校的特色首先取決于服務對象—現代農業的特征。農業院校應將高水平的農林科類學科群設置與建設放在首位,為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而彰顯自身特色[2]。華南農業大學以服務三農,加速新農村建設為己任,重點加強現代農業生產必需的,涵蓋產前、產中、產后的高水平主干優勢學科專業類群建設,將學科建設與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緊密結合,長期堅持改革與創新,辦出自身特色,實現可持續發展。“健康養殖與疫病綠色防控”學科群涵蓋國家生豬種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畜禽種業國家地方聯合工程中心、人獸共患病防控制劑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3個國家級平臺;這些平臺及其所依托的學科與全球知名的養殖企業—溫氏集團具有20多年的合作歷史,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學科建設與企業發展相互促進,形成了完善的產前、產中與產后服務體系和鮮明的學科特征。
1.2 基于區位優勢的應用基礎學科群
我校地處廣州,具有明顯的亞熱帶特色,“亞熱帶農業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是針對我國亞熱帶地區脆弱的農業生物資源急需保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急需提升、國家重點實驗室平臺布局急需完善等戰略需求建設的應用基礎研究型國家重點實驗室。學校將發揮亞熱帶地區生物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并努力將資源和區位優勢轉化為學科優勢;通過學科建設,有效彰顯華南農業大學學科建設的特色和優勢,發揮國家重點學科的輻射與帶動作用,提升學科建設的整體水平和核心競爭力(見表1)。

表1 國家級平臺基本情況一覽表
2.1 學科群建設要緊扣生命科學發展前沿
生命科學研究的進展日新月異,農業科學以有生命活動的生物為主要研究對象,生命科學和農業發展相輔相成。作為生物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發育生物學和環境生物學已經或正在成為農業領域發展的前沿學科。這些前沿學科在基因工程、細胞工程以及生態環境工程等領域的重大理論突破和高新技術的發現與應用必將對農業領域諸學科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進一步促進農業領域學科的分化及相互交叉、滲透與綜合再形成新的學科生長點。
2.2 學科群建設要走多學科門類綜合發展的道路
農業基礎學科在自身的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學科的分化與分工,以及多學科之間的相互交叉、滲透和綜合;一些新的學科在既分化又綜合的過程中形成了。農業學科在自身發展和完善的同時形成了農業科學與眾多門類的自然科學相互滲透和漂移也進一步拓寬了農業學科領域,如農業生物資源保護利用與遺傳改良、生物質能源與農業微生物開發正在成為學科交叉領域的研究熱點。學科群的配置要按照遵循學科知識的內在邏輯,實現學科內容的綜合化和系統化;同時要打破原有學科界限,面向產業需求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以重大科研項目為引導,構建交叉學科群(見表2)。繼續堅持農林學科創新發展、理工學科擇優發展、人文社科特色發展的方針,鞏固農業科學和生命科學優勢,彰顯熱帶亞熱帶區域農業研究特色,推動學校學科建設工作的新發展。

表2 現有國家級平臺與重點學科一覽表
2.3 學科群建設是一個動態的系統工程
學科群是一個具有反饋功能的動態集群,是一個需要不斷優化配置的系統,與學校人才培養和服務社會職能密切相關,也與外界有著緊密的信息交流與溝通[3]。在一個學科群內的學科間的開放有利于逐步消除學科壁壘,重建穩固的學科網絡結構,有利于多學科聯動,對于學校教學科研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作用;同時,學科群具有面向產業的開放性,通過與產業的互動,將充分發揮學科群的多學科優勢,為進一步推動科學技術研究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供更好的空間(見表3)。
3.1 精心布局,科學規劃
當今科技的活躍發展為高校科技提供了新的機遇,在全球科技綜合發展的整體框架下,一些基本科學問題有望獲得重大突破,在微觀和宏觀領域,人類認識的極限將進一步拓展;這也為學科群建設提供了良好

表3 近5年學科群建設的主要成效一覽表
的機遇[4]。全面梳理學校優勢學科群的建設現狀,科學評價學科群的特色和優勢,客觀評估學科群在全國同類院校中的競爭力,深刻剖析學科群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與不足[5]。面向國家和區域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確立學科群的主要發展方向;弄清學科間的內在聯系以及學科的發展趨勢,選擇與遠景目標相符的組織形式。當涉及多個一級學科時,要凝練出科學問題作為貫穿學科群的主線,明確任務核心,找準切入點和突破口,在建設的動態過程中,不斷強化優勢學科的引領作用,發揮其它學科的協同作用,從而進一步推動學科群發展。
3.2 打破學院局限,建立新的科研組織形式
學科群建設對于提高學校教育教學水平、人才培養質量和科研實力具有重要支撐作用。健全激勵和考核機制,推進學校現有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研究基地(所)的開放與交流;同時,選擇適合時機對學院的學科結構進行調整,形成優勢學科群建設與學院以及重大科研平臺建設的良性互動。堅持“統籌規劃,優化結構,突出特色,協調發展”的學科建設思路,遵循學科發展規律,圍繞重點學科整合資源,構建學科群。開展學科學院調整,優化學科布局,促進學科融合,大力發展新興學科。通過學科學院調整,形成學科布局合理、層次清晰和特色鮮明,能有效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高等教育結構,引導學校走創新型、開放型和特色型的科學發展道路。從學科群建設實際需要出發,主動適應科技發展綜合化和人才素質全面化的客觀要求,逐步構建以學科群為組織形式的扁平化學科建設機制(見表4)。

表4 國家級與省部級平臺及相關學院一覽表
3.3 健全管理機制,保障學科群建設成效
結合學科群建設的客觀要求,逐步培養、遴選和確立學科群帶頭人,形成以學科群帶頭人為核心、以學科帶頭人為紐帶的管理機制,理順關系,厘清責任,建立健全包括科研、教學、行政以及科研經費分配、成果與資源共享等在內的各項規章制度,努力形成管理規范、分工負責、密切協作、科學有序的高效協同機制。引入科學的管理監督機制,明確學校、學科群帶頭人、學術委員會的角色定位,健全監督考核機制,科學、規范地推動學科群建設的制度化。
3.4 科學系統規劃,促進學科群與學科間的良性互動
學科群的組建要合理規劃建設規模,以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學科知識的內在邏輯為指引,明確重點學科的主導地位,理順學科關系,構建外圍學科、緊密學科和核心學科的組織形式。強化核心學科,關注弱勢學科,堅持優勢互補,強調強弱平衡。在學科群建設過程中,著眼于提高綜合實力,努力形成上(基礎前沿)、中(共性技術)、下游(產業)的鏈狀發展機制[6]。不斷凝練學科群的區位優勢特色、強化其對優勢產業的引領作用,發展學科群與產業之間的協同創新能力,建立貫穿上、中、下游的耦合機制[7-9],實現學科群的階梯狀發展,進一步增強學科優勢,實現科研成果和社會需求的有效對接,推動學科群的整體發展[8-10]。以農業生產、人類安全、社會治理、產業開發為主題,以協同創新中心為載體,著力構建植物新品種創制與優質豐產技術、動物健康養殖與人獸共患病防控、農產品及食品安全生產與控制、農業經濟發展與農村社會治理、國土生態保護與修復治理技術、現代農業機械化裝備與制造、生物基化工與生物質材料7個學科群。
當前, 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為農業高校科技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學科群建設是我國高校學科建設中的一個亮點。特色化發展是大學充分發揮其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等基本職能的必然要求,是高校特別是地方高校提升教育質量的必然選擇[11-12]。在農業高校優勢學科群建設的過程中,前沿基本理論學科和應用學科的建設,要形成適應、平衡和共生機制[13-14]。科研平臺是大學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的重要平臺,也是學科建設的載體和重要抓手[15]。我校已成為廣東省高水平大學建設重點高校,基于歷史積淀、現實訴求和發展遠景,學科建設是學校發展的重中之重,學科群建設將為學科建設提供強大而持續的動力,對于進一步提高學校的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進而實現高水平大學的建設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1] 林 杰,樸雪濤.基于特色化發展的高校優勢學科群建設研究_以遼寧省高校為例[J].中國高教研究,2011(7):59-62.
[2] 宿桂紅.提高農業高校自主創新能力對策研究[J].河南農業,2012(16):8,18.
[3] 姚 杰,張國琛,鄧長輝,等.基于協同學理論的海洋高校學科專業建設的實踐探索——以大連海洋大學為例[J].高等農業教育,2012(7):3-6.
[4] 郭志達,華菊翠,李學偉.遼寧高校特色學科與產業集群協同創新研究[J].高等農業教育,2013(11): 20-24.
[5] 內蒙古師范大學.內蒙古師范大學大力實施學科群建設[N].光明日報,2012-09-04(7版).
[6] 錢佩忠.高校學科群建構機理與路徑[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2(5):71-74.
[7] 王進富,黃鵬飛,劉江南,等.學科群與戰略性新興產業耦合度評價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5,32(1):128-133.
[8] 譚鏡星,許四海,曾陽素,等.試論大學學科群結構化及其建制:問題與策略[J].中國高教研究,2008(6):33-35.
[9] 駱小春,殷晶晶,胡永紅.高等學校學科群建設路徑分析[J].教育探索,2009(11):17-18.
[10] 林 華,農偉強,黃東益.構建優勢特色學科群,提升地方大學核心競爭力[J].高教論壇,2014(5):53-56.
[11] 霍 影.嵌入地方產業特色的優勢學科群發展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11):108-111.
[12] 胡 茂,劉知貴.依托行業背景,建設基于特色化發展的地方高校優勢學科群——以西南科技大學為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6):59-62.
[13] 李 濤,宗士增,徐建成,等.構建多學科交叉融合創新實踐平臺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13(7):79-81.
[14] 洪曉軍.創新平臺的概念甄別與構建策略[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8,25(7):7-9.
[15] 王青峰,王 敏,袁文才,等.高校科研平臺建設與管理機制探索[J].實驗室研究與研究,2013,32(6):226-227,230.
Research on Collaboration Mechanism of Disciplinary Groups and Platforms Construction 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WANGQing-feng,JIANGFeng,ZHUANGChu-xiong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Department,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 China)
Disciplines evolves into discipline groups inevitably following its development. Generally agricultural sciences and life sciences dominate among the disciplinary groups 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scientific research platform acts as the critical carrier of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ary groups which have own location features and industrial background, and formed by historical development results. Taking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intents to explore the collaboration mechanism of disciplinary groups and national scientific research platforms construc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griculture; discipline group; scientific research platform; cooperative mechanism
2015-07-25
亞熱帶農業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基金(SKL-CUSAb-2013-01)
王青峰(1982-),男,河南方城人,碩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科研管理。
Tel.:13580459729;E-mail:wangqingfeng@scau.edu.cn
G 482
A
1006-7167(2016)05-023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