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 磊, 李桂蓉
(廣東財經大學 教育技術中心,廣東 廣州 510320)
?
·文經管類實驗室·
淺談藝術類實驗室的資源整合及管理
舒 磊, 李桂蓉
(廣東財經大學 教育技術中心,廣東 廣州 510320)

高校藝術類實驗室經過十幾年的發(fā)展,從無到有,從有到全,已進入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然而在“高大全”的建設模式下,無論是人財物,還是相關制度、機制方面,高校各項配套都略顯滯后,不適應當下我國教育現狀和國情。學術界雖然提出過相應的對策研究,但在解決思路上缺乏“精準狠”,未能很好體現藝術類實驗教學改革的訴求。以廣東財經大學為例,以因時制宜,因事制宜為理念,探討更適應當前藝術類實驗室改革發(fā)展的各項舉措,并在實驗室規(guī)劃頂層設計方面進行了較為系統闡述,以支持推動當前實驗教學改革。
資源整合; 管理機制; 效益; 實驗室隊伍
藝術產業(yè)的不斷發(fā)展壯大,使得產業(yè)內部對人才的需求隨之加大,從而形成10余年高校藝術辦學招生熱潮。面對不斷攀升的專業(yè)數和學生人數,高校藝術類實驗室的各項配套就顯得捉襟見肘。眾所周知,藝術類實驗室存在高投入、高消耗、難管理等的特點。高校如何理性發(fā)展藝術類實驗室,如何從現有資源、機制上著手,更為科學規(guī)劃、建設,合理地使用、管理好實驗室,是目前高校藝術類實驗室在發(fā)展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1.1 重建設投入,輕規(guī)劃監(jiān)督
高校藝術招生熱起于20世紀末,很多高校的藝術專業(yè)是從無到有,從1或2個到5或6個甚至更多。這么多新增專業(yè)和學生,無論從課程建設、師資配備、實驗室規(guī)劃建設、管理等各方面都是一項重大而艱巨的任務。一直以來,很多人習慣性認為藝術類學生繳納的學費高昂,再加上省財廳的專項撥款,藝術類實驗室建設的辦學投入完全可以消化。但事實上,按照教育部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標準去培養(yǎng)一個合格的藝術生,其教學投入相當巨大。以我校新媒體動畫專業(yè)為例,1個年級2個班,共55人左右,4年學費收入220萬元左右,針對該專業(yè)建設的實驗室有4個,累計投入230余萬元,而這僅僅是實驗室建設一項支出。以我校在校學生2.4萬人計算,藝術類專業(yè)2個學院,4個年級,46個班級,共計1 376名學生,占全校在校學生總人數的5.7%;藝術類實驗室設備投入1 255余萬元,占全校實驗建設總投入的23.2%;藝術類實驗室25個,占全校實驗室數量的21%;實驗室面積1 730 m2,占全校實驗室面積的4.3%。盡管如此,我校對藝術專業(yè)的投入與建設預期目標缺口仍有1 650 m2,1 200余萬元經費。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通過數據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是最為有效的研究方式之一。作為一所非藝術類的院校,23.2%的實驗室建設經費用于5.7%的學生,其投入比重可謂巨大,產生的教學效益和社會效益需值得關注,一方面需要對上述數據進行思考;另一方面需要對藝術類辦學高投入、高消耗的特點做好科學合理的引導規(guī)劃及監(jiān)督。
1.2 人力資源建設落后
過去,高校藝術類實驗室就是幾個畫室,實驗室管理也就是開關門之類的簡單日常管理。教師負責教學,教輔負責日常管理,這一粗放的管理模式就是在這一背景下形成定式的,但隨著藝術專業(yè)的發(fā)展,藝術類實驗室不單在數量上逐年增加,設備、技術也日新月異,呈現出專業(yè)多,學科交叉性強,專業(yè)技術性強等特點,高數字化設備和工業(yè)制造機械設備已經進入課堂,過去對教輔崗位的職責要求和管理機制已經不適應當前藝術類實驗運行要求。藝術類實驗室管理已由過去的粗放型日常管理上升成為多層次的集約型技術管理[1]。當前,高校管理層對藝術類實驗室人力資源重要性的認識不足、觀念滯后,導致高校缺乏精準、系統的人才引進、培養(yǎng)規(guī)劃,致使高校藝術類實驗室在圍繞人力資源方面的改革舉措始終停滯不前。高校實驗室管理崗位的數量及再教育程度遠遠跟不上實驗室的發(fā)展。①高校將實驗室的發(fā)展、設備的使用效益過多的寄托于教師隊伍,但因各種因素,成效一般;同時,對于部分專業(yè)程度較高的設備,教學環(huán)節(jié)確實需要,但學校內部無人會操作的窘境。原本可通過引進社會上的專業(yè)型人才管理,可在教學活動中充分使用和高效管理,但因高校人事門檻過高,給予的待遇水平較大差距,這一方案最終流產。②提高實驗設備使用及管理水平最為直接有效的途徑是提高實驗室隊伍自身建設[2],但因缺乏專業(yè)技能培訓機會、教學活動的零參與、職業(yè)發(fā)展空間狹窄、待遇低等一系列問題,打擊實驗室隊伍工作的積極性,從而導致提高實驗隊伍自身建設停始終留在口頭,制約了整個實驗教學改革發(fā)展的步伐。
1.3 規(guī)劃設置落后,管理機制不合理
目前,眾多開設藝術類專業(yè)的高等院校對于實驗室規(guī)劃設置、管理模式普遍以專業(yè)設置為導向,建設與之匹配的專業(yè)實驗室,然后根據各高校自身情況納入二級學院獨立管理,或納入校級實驗室管理單位負責統一管理。
以專業(yè)設置為導向,建設與之匹配的專業(yè)實驗室,其優(yōu)勢在于有利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便于該專業(yè)實驗課的開展,但這一思路在實驗室建設及相關教學活動使用過程中容易形成專業(yè)壁壘,造成實驗室專屬性的思維定勢,不利于實驗室資源的共享,容易造成重復建設;同時,也忽視了各專業(yè)方向的實驗性質的差別以及現行人事制度下的實驗室管理難度,導致各實驗室在資源配置、教學開展以及綜合性管理等難以統一,制約了實驗室的開放程度[3]。在上述實驗室規(guī)劃設置模式下,各高校結合自身情況,將藝術類實驗室納入二級學院或者校級實驗室管理單位統一管理。雖然校級實驗室管理單位統一管理是對學院獨立管理模式的改進,其目的在于整合資源,建設共享實驗平臺。但在實際運作過程中,容易忽視某些專業(yè)實驗室的特殊性,從而產生實驗教學與實驗管理脫節(jié)、實驗管理與專業(yè)技術脫節(jié)等問題。
以我校為例,我校2001年開設藝術設計類專業(yè),歷時14年,逐步建立建成5個本科專業(yè)6個專業(yè)方向,分設4個專業(yè)教研室和1個藝術與造型基礎教研室,學校按照6個專業(yè)方向和1個基礎教研室建設配置相關實驗室,用于承擔各專業(yè)相關實驗課程及全校公選課(見表1)。
表1所示的實驗室建設管理模式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這種模式是依照教研室、專業(yè)設置建設管理實驗室,在綜合性大學藝術類實驗室中具有典型性[4]。在過去專業(yè)學科設置相對單一、自然學科實驗室占絕大比例的情況下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人文社會學科的發(fā)展,各學科專業(yè)逐步細化、學科交叉深化,實驗室的種類和設備越來越多,高校普遍無力按照專業(yè)設置逐一滿足實驗室建設需求,也正是因為缺乏頂層設計,導致在建設環(huán)節(jié)中出現項目該建的不建,不該建的重復亂建,所以現階段以專業(yè)設置為導向,建設專業(yè)實驗室已不適應當下我國教育現狀和國情。

表1 以教研室、專業(yè)設置為導向的實驗室設置及管理模式示意圖
具體來講,藝術實驗室具有實驗設備種類多、行業(yè)跨度大、部分設備專業(yè)化程度高、設備更新速度快等特點[5-11]。無論是校級實驗室管理單位還是二級學院負責管理,都無法形成較為完善管理體系。因此在實驗室管理機制上的一刀切,并不適合目前高校藝術類實驗室的發(fā)展現狀,不利于實驗教學工作以及相關管理工作的開展。
2.1 提高規(guī)劃監(jiān)督意識,強調科學投入
資源整合是指對現有實驗室資源進行重新規(guī)劃、優(yōu)化布局,其目的是在管理中追求教學效益最大化。[5]高校要真正做到合理規(guī)劃發(fā)展好藝術類實驗室,不僅需要打破陳舊的實驗室設置及管理模式,更需要在建設的源頭抓好規(guī)劃與監(jiān)督,讓資金投入盡可能科學化、合理化,將服務教學、改善教學條件等工作落在實處,杜絕“拍腦袋”的建設項目再次發(fā)生。
高校辦學,應當在各專業(yè)均衡發(fā)展的前提下,突出辦學重點,將特色專業(yè)做大做強,形成映射效應,帶動其他專業(yè)發(fā)展。所以非藝術類的院校的藝術類實驗室建設投入應當根據學校辦學規(guī)劃、辦學特色加以引導。在實驗室建設申報工作中,加強第三方評估審批力度,將具有相關設備或實驗室建設經驗的學校、甚至將相關對口專業(yè)的行業(yè)代表納入評估小組,結合學校辦學規(guī)劃,從專業(yè)發(fā)展到學校規(guī)劃、從教育辦學到從業(yè)技能需求,通過多維度的視角去衡量評估實驗室建設必要性和可行性,真正做到聽百家言而執(zhí)其大端。再者,高校新增實驗室建設及實驗室新增設備的購買首要條件應當落實使用條件,需將人才引進或人才培養(yǎng)計劃納入先決條件來實施,從源頭上杜絕設備的閑置可能。只有建立健全監(jiān)管機制,才能從源頭上處理好實驗室各項資源的合理分布[6];才能促進實驗室的良性發(fā)展,提高使用效益。
2.2 加強人才培養(yǎng)建設,謀求可持續(xù)發(fā)展
人、財、物是建設發(fā)展好實驗室的重要條件,是實驗室管理的基本元素。其中,人是建設發(fā)展好實驗室最核心、最活躍、最關鍵的因素。因此,實驗室人力資源的構成及建設是深化實驗教學改革,推動綜合素質教育的關鍵因素[12-14]。
就高校現行人事制度,通過引進校外高技術人員解決設備使用等系列問題,難度較大。同時,教師負責實驗教學;教輔人員負責實驗室管理,兩者孤立運行,合力不足。筆者認為,以藝術類實驗室發(fā)展程度和各方面條件來看,單憑教師,無力改變實驗室運行的現狀。想要改變實驗室現狀的突破口在于優(yōu)化實驗室人員設置,提供進修、晉升渠道,通過激發(fā)實驗室人力資源的工作動力;通過調整教師、實驗室人員的工作組合模式達到管理效益的最大化。具體措施有:①正確認識高等教育實驗室工作重要性,建立健全人才引進、培養(yǎng)計劃;逐步完善健全實驗室運行機制,激發(fā)團隊工作熱情。②加強隊伍管理、專業(yè)技能培訓,強化核心能力,形成差異化優(yōu)勢,通過參加培訓和自我學習,形成與教師隊伍優(yōu)勢互補。③拓寬實驗室隊伍的職業(yè)發(fā)展空間,打通晉升渠道。加快實驗隊伍注入新鮮血液的可能性和周期性, 形成良性“造血機制”,謀求可持續(xù)發(fā)展。對專業(yè)技術程度較高的實驗室設定實驗教師崗,讓有條件的同志獲得更多的發(fā)展空間,增強其職業(yè)存在感。④引進關鍵技術人才,樹立標桿作用,通過培養(yǎng)和吸引一批優(yōu)秀的技術支撐人才,帶動提高實驗隊伍整體水平[15-20]。
2.3 整合資源、優(yōu)化管理
在學校現行體制無法一時得到根本改變的情況下,我校實驗室工作人員因事制宜,根據藝術類實驗室現狀,通過對實驗室資源結構重組,探索出一條與之配套,適應我校藝術類實驗室發(fā)展的新路子(見表2)。

表2 以實驗項目性質、特點為導向的實驗室設置及管理模式示意圖
實驗室資源整合、優(yōu)化管理,其思路是根據藝術類各專業(yè)學習規(guī)律和我校的現實辦學條件來構思的,鼓勵互通與開放,一切工作從大局出發(fā),將人本思想貫穿于整個管理行為,強調管理落足于管理的對象。實驗室管理,從根本上來說都是圍繞師生所設置展開,是為師生提供更好、更為人性化服務,提高工作學習效率,目的在于充分有效利用實驗室資源,取得辦學效益的最大化。
科技推動時代發(fā)展,信息技術已經輻射至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實驗教學已從內容上發(fā)生了新的變化,從而也對實驗教學條件、管理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當前,我國大部分高校藝術類實驗室建設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無論是在規(guī)模、資金、技術水平較過去都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因此各高校應當貫徹落實國家、省、市實驗室建設與管理相關政策的同時,結合自身情況,逐步建立健全制度、完善優(yōu)化頂層設計、理順管理運行機制,協調處理好實驗室人、財、物三者之間的關系,將三者緊密聯系起來,發(fā)掘潛在效能,提高實驗室效益。同時,開拓創(chuàng)新,探索高校藝術類實驗室發(fā)展的新模式,以提高實驗教學質量,為社會輸送更優(yōu)質的專業(yè)人才。
[1] 張建功.高校實驗室管理模式選擇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5): 78-80.
[2] 李艷華.加強高校實驗室技術隊伍建設的途徑和措施[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6,23(12):139-141.
[3] 任建軍,覃 琴.美術專業(yè)實驗室資源整合的探索[J].實驗室科學,2010(1):129-132.
[4] 黃華明,吳傲冰,王 萍,等.當前藝術設計專業(yè)實驗室建設與管理的難點和對策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0,27(5):12-15.
[5] 溫淑珍,馬志民,楊連春,等.提高高校儀器設備管理、人才培養(yǎng)和科研成果效益的討論[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4(1):29-31.
[6] 林 盾,李建生.高校專業(yè)實驗室資源分配探討[J].現代教育技術,2010(11):144-147.
[7] 張愛民,宋懿琛. 高校文科實驗室建設的新趨勢分析[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 2013,32(10):454-456,464.
[8] 韓 偉,劉 勇. 高等學校經管類實驗室建設與管理模式改革研究——基于華南理工大學文科綜合實驗教學中心的案例研究[J]. 中國管理信息化,2012(4):83-85.
[9] 沈 秀,張 黎,戎紅仁,等. 深化實驗教學改革 提升大學生科學素養(yǎng)[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31(3):163-165,192.
[10] 李淑芳. 獨立學院經濟管理專業(yè)實驗室建設現狀研究[J]. 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36):83-85.
[11] 高 新,鄭 藝,徐 欣. 藝術設計專業(yè)實踐教學體系建設的思考——以吉林藝術學院藝術設計國家級特色專業(yè)實踐教學體系探索為例[J]. 現代教育科學,2010(7):133-135.
[12] 鄭春龍. 實驗室層次開放的思考與探索[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5,24(1):78-80,102.
[13] 徐建東. 面向教學的高校開放實驗管理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7.
[14] 李 勇,付慶玖,柳中海. 實驗室開放的系統思考[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6,25(8):1009-1011.
[15] 沈 秀,張 黎,戎紅仁,等. 深化實驗教學改革 提升大學生科學素養(yǎng)[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31(3):163-165,192.
[16] 陳憲明. 論高校實驗室管理的觀念創(chuàng)新[J]. 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28(2):21-23.
[17] 李恩敬. 高等學校實驗室安全管理現狀調查與分析[J]. 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28(2):198-200,210.
[18] 蘇丁丁,熊興耀,程 鵬,等. 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現狀與思考[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30(6):88-91,107.
[19] 葉秉良,汪進前,李五一,等. 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體系構建與實踐[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30(8):419-422.
[20] 賈賢龍. 高等學校實驗室安全現狀分析與對策[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30(12):193-195.
Introduction to Integ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Arts Laboratory Resources ——An Example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SHULei,LIGui-ro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enter,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uangzhou 510320, China)
By more than ten years, arts laboratories have developed from weak to strong, and now are entering a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However, in the construction of "perfect" mode, the laborer, the financial resources, the equipment, and related system and mechanism slowly developed, and cannot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China's education and national conditions. Although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have been put forward by academic persons, but these countermeasures cannot reflect very well the aspirations of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reform of art, hence would still lack of effective measures. This paper takes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s an example, with the concepts of "Adapt to changing times", "Comply with the rules", to explore measures for adapting the current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rts laboratory. The paper also deals with the top design aspects to support for the current experimental teaching reform.
resources integration; management mechanism; benefit; laboratory team
2015-07-18
廣東省高等教育學會實驗室管理專業(yè)委員會2014年研究基金(GDJ2014056)
舒 磊(1983-),男,江西南昌人,碩士,實驗師,研究方向為教育技術、實驗室建設與管理。
Tel.:020-84091051;E-mail:shulei0791@163.com
G 647.4
A
1006-7167(2016)05-026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