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的建設漸入高潮,我們如何以“一帶一路”為支點,推進北斗國際化,搶占全球時空信息領域的至高點呢?
北斗:導航之星
很早,中國古人就開始了對北斗的利用和觀察。
早在《史記·天官書》中記載:“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記,皆系于斗?!边@里的斗就是指北斗,北斗星是中華民族的指極星,也叫導航星。千百年來,沐浴在北斗的星光下,人們生生不息,不斷前行。
如今,東半球的太空中,14顆導航衛星在漆黑的夜空中熠熠生輝,為亞太地區的各類用戶提供著精確可靠的導航定位與授時服務,這就是中國自主建設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按照北斗系統三步走發展戰略,目前正在區域系統基礎上,進一步加快全球系統的研制建設,北斗向全球用戶提供服務指日可待。
北斗應用:“北斗+”概念來了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建設的根本目的在于應用,北斗系統的發展離不開應用產業的蓬勃。北斗系統提供亞太地區服務4年來,國內應用產業也取得了巨大的發展,已形成了完整的北斗產業鏈,“北斗+”概念日趨清晰,北斗服務各行各業和千家萬戶已取得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北斗是“海絲”路上漁民的守護者
北斗的典型應用
●海洋漁業
大海航行靠舵手,導航通信用北斗。
海洋漁業是我國北斗系統最早開始大規模應用的行業之一。漁民在有了北斗之后,一方面可以通過北斗的通信功能給家人聯系,報平安。另一方面,漁民如果遇到危險情況,也可以根據自己的位置信息發送求援信號,保證在海上的平安。除此之外,北斗也能應用于船舶監控、智能調度、禁漁區報警、越國界報警等綜合性服務。
●動物保護
電影《可可西里》的播出,讓藏羚羊的生存情況非常直觀的呈現在世人面前。藏羚羊作為我國特有的物種,對維持青藏高原的生態環境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藏羚羊現在處在瀕危的狀態,從最早的幾百萬只到上個世紀的不到5萬只,但是由于藏羚羊一般棲息在海拔5000米左右的高原荒漠、冰原凍土地帶等,條件極為惡劣而且屬于無人區,這無疑增加了藏羚羊保護的難度。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中用于藏羚羊研究的項圈,重量不足1斤,部件耐高溫、耐寒和防水,在遷徙時期每天發回信息10次,非遷徙時期每天發回4次信息,包括藏羚羊的時間、位置等信息,定位精度也由原來的幾千米精確到幾米的距離。
●老少關愛
北斗導航應用于老人兒童關愛中,它可以是卡、可以是鞋、可以是手表,最重要的是愛。我們在老人兒童關愛服務中,可以通過北斗系統為老人與兒童提供跟蹤定位查詢,能夠方便家長隨時找到老人和孩子,另外還能具備突發事件預警、親情通話等附加功能,能夠進一步保證老人兒童的安全,減輕了親人的負擔。
●交通物流
當車輛上加裝了北斗導航系統之后,車站的監控平臺實時掌握著所有車輛的運行速度、位置,便于規劃調度車輛的運行情況。同時危險路段、限速信息、進站休息提醒等溫馨提示伴隨著司機的駕駛,高科技的手段大幅降低了交通事故的發生,保障了司機的生命財產安全。
事實上,北斗系統的應用遠不止上面提到的這些,在衛星導航業界,有一句名言“衛星導航系統的應用只受制于人們想象力的限制”。

北斗是“陸絲”上藏羚羊的守護者
北斗與“一帶一路”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從建設伊始,一直走到現在,已經走過了30年的風風雨雨。
現在北斗系統已經初步建設完成,提供了穩定服務,并開始走向世界,也將迎來北斗系統應用的新高潮。有GPS這枚“珠玉”在前,GPS的建設與應用比北斗系統早了20年,這20年的鴻溝無法一次逾越。GPS已經形成了穩定的產品鏈,北斗系統如何能在早已習慣了GPS系統的廠家、商家和用戶之間努力發展產業應用?尤其是世界范圍內的產業應用,這是擺在北斗應用面前的難題,“一帶一路”應用將是北斗服務全球的試金石。
從經濟水平看,“一帶一路”沿線的國家中,多受國力限制,沒有辦法構建自己的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其時空信息網絡的建設,必然需要利用其他國家的衛星導航定位系統。中國將“穩步推進北斗系統走出去”列入“一帶一路”戰略規劃,為北斗系統國際化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廣闊平臺。
初步估算,“一帶一路”沿線總人口約44億,經濟總量約21萬億美元。目前北斗系統已覆蓋“一帶一路”國家近30個,人口近27億。

車載衛星導航系統
●海上的北斗
北斗系統與世界上其他的衛星導航系統不同,在建設伊始就著力于建造具有簡單通信功能的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北斗系統所獨有的短報文功能,能夠讓用戶知道自己人在何方的同時,傳遞自己的信息給其他人,傳遞彼此的呵護,共享彼此的信息。這種導航與通信一體化的解決方案,為海洋船舶的導航和通信提供了廉價而可靠的服務。
讓我們暢想一下這樣的場景:漁民遇到了危險,如果漁民用的是GPS導航定位接收機,那么他只能夠獲取自己的位置信息,也并不能實現成功自救。而北斗能夠立刻將求援信息發送給海警或者家人朋友,從而成功的實現被救援。
在我國南海,已有數萬艘漁船安裝上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開通了北斗終端和手機短信的互通服務,信息量每個月可達百萬條,在海天之間勾勒出一道安全線,庇護著海洋安全。
“一帶一路”戰略輻射到西太平洋、南太平洋、北印度洋、地中海和東大西洋等海域,北斗系統能夠針對不同需求,提供定制化的海洋船舶、跨境運輸、漁業管理、口岸清關等大眾化和個性化的服務,服務于周邊各個國家的經濟發展。

我國南海多數漁船已安上了北斗導航系統
●陸上的北斗
地基增強系統是指在地面架設衛星導航監測站,通過監測衛星信號,來獲取測量誤差,從而得到精確的誤差修正信息,再將誤差修正信息發送給用戶,從而減小用戶誤差,提高用戶的定位精度。
簡單來說,就是“你測量錯了,沒關系,我告訴你,你錯了多少,改正了就還是好孩子”這樣的一套體系思路。
由于誤差是具有區域特性的,也就是說誤差與環境休戚相關,在中國的監測站測量出來的數據在其他國家去修正誤差的話,可能沒有辦法正確地解決誤差的問題。因此,要提高測量精度,需要在各個國家建設北斗的基準站,保證全覆蓋的誤差修正。
目前,北斗系統已經在相關國家構建地基增強網絡,著力于提供基于北斗系統的高精度服務體系。
北斗:世界的北斗
目前,中國已與泰國、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政府部門陸續開展合作會談;簽署了中泰衛星導航領域合作諒解備忘錄,并在中印尼航天合作聯委會、中馬“兩國雙園”框架下積極推動北斗合作。
商貿合作方面,自2013年起,北斗系統已連續三年參加中國-東盟博覽會,舉辦北斗專題展、主題論壇和企業對接會等活動。
海外交流方面,北斗系統已赴泰國、印尼、新加坡等國舉辦研討會、展覽展示、互動體驗等活動,獲得東盟用戶的肯定和好評。
同時,國家有關部門積極實施北斗示范應用,包括緬甸農林和土地規劃、大湄公河流域船舶監控管理、老撾精細農業和病蟲害監測管理、文萊智慧旅游及智慧城市管理、印尼海上集成應用等項目。
北斗落地“一帶一路”,雖任重道遠,但前途一片光明。北斗不僅是中國的北斗,終將成為世界的北斗。
作者簡介:
徐穎:中國科學院光電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協“科普中國”形象大使。
(責任編輯/李銀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