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易楠
農歷十一月,又叫冬月,2016年的冬月就在你拿到這期雜志的時候開始了。
哼著歌謠吃尾梨
福州民謠·十二月水果歌
正月瓜子価儂齟(多人磕),
二月白蔗甜粞粞(非常甜),
三月枇杷出好世(在好的時節出現),
四月珠紅(楊梅)擺滿街,
五月絳桃紅又紅,
六月西瓜像圓籠,
七月荔枝掛滿樹,
八月龍眼客遛儂(捉弄你),
九月柿囝圓又甜,
十月橄欖值儂錢,
十一月莓薺(尾梨)趕祭灶,
十二月桔子中做年。
每年農歷十一月,正是尾梨(福州話發音近似“美麗”)上市的時候,尾梨就是荸薺。福州人很喜歡吃荸薺,來福州必吃的馬蹄糕、荔枝肉等菜品里面都能找到它的身影。荸薺是一種生長在水中的草本植物,看上去特別不起眼,和水邊其他的草沒什么區別,真不知道我們的先民是出于什么原因,才會對它刨根問底。其實,荸薺是個“渾身是莖”的家伙,它的葉片退化成薄薄的一層膜,我們看到在水面挺立的綠色部分是它的莖,吃到嘴里的也是它膨大變態的莖。它能煮熟了吃,也能生著吃,但請注意,一定要洗凈削皮吃!這件重要的事情是我的寄生蟲學老師教的,所以你們應該懂得這么做的重要性了吧。
賞梅正當時
福州除了十二個月的水果歌,還有十二個月的賞花歌,其中在冬月開放的最重要的花就是梅花。梅,一直是福州的傳統果樹,很多地名、寺名、山名都以梅來命名。每到梅花開放的季節,總有市民來到周圍的公園或山里喝茶賞梅,明代徐通的《藤山觀梅》中就有“十里花為市,千家玉作林”的佳句。
大家若沒見過梅花,也應該吃過梅子。梅子多以話梅等形式出現在我們的口袋里,在日本甚至還有一顆梅子配一碗米飯的吃法。果梅適合在坡度30°以下的坡地栽培,它對工業排放的廢氣特別敏感。福州永泰縣是全國聞名的果梅種植縣,這與它的丘陵地形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密不可分。梅是典型的薔薇家族植物,它和杏是親兄弟,果實長得也挺像的。如果你想知道自己吃的是梅子還是杏,只需要看看手上吃干凈的核就知道啦:梅子的核表面不平,有蜂窩狀孔穴;而杏核的表面則是平滑的哦。

糯米飄香人情暖
今年的冬月遇上了十二月的第二個節氣—冬至,也叫冬節。冬節這一天,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的夜晚是一年當中最長的一天。在節氣歌里,從這一天開始就要數九,大家就要過上“縮手縮腳”的日子了。在民俗里,則有著冬節大于年的說法。這一天,北方的媽媽們會說“今天要吃餃子,不然會凍掉耳朵”;南方的媽媽們準備的食物則因地區而異,但總繞不開一樣食物,那就是糯米。糯米是粳稻和秈稻糯性品種的總稱,簡單地說,就是圓糯米和長糯米的集合。在超市區分糯米和平常的大米也很簡單:糯米是乳白不透明的,大米是透明的。所以冬至前,南方的超市里會見到4種大米同時售賣哦。
回到吃上來,在今年的4月刊上,我給大家介紹過一種福州的糯米小吃,叫清明粿。到了冬節的時候,福州人會吃一種淡黃色的小吃,叫
米時(讀音是“細”)。做法是:將蒸熟的糯米放入石臼中搗爛后攥成元宵狀,丟入黃豆粉和砂糖的混合物中。對北京的朋友來說,米時吃起來就和逛廟會時吃的驢打滾類似。福建南部的客家人在冬節這一天,會開始用糯米釀酒。在客家人的生活中,糯米酒是重要節日和招待貴賓時的重要傳統物品。在其他地方,糯米也同樣被看重,這大概是因為它本身產量不高,在古時能拿出幾分地來種糯米,應該是件很冒險的事情吧。
紅胸啄花鳥和紅花寄生
過節吃黏黏的東西并不是人類的專利,鳥兒在這個季節也有黃“米時”可以吃。9月時,如果你在一些公園細心觀察,會發現有的樹長有兩種葉子,甚至開兩種花,其實,那多出來的一套花葉是屬于紅花寄生的。每到12月,樹上那些曾經開紅花的枝條就會結出黃黃圓圓的果子,看上去很好吃。這時紅胸啄花鳥就會聚集過來,小心地用嘴把果子一啄一壓,果肉和種子就滑著探出頭來;鳥兒再用嘴一叼,噫,好吃的入嘴!

梅子
紅胸啄花鳥吃了這些看似Q滑、實則比膠水還黏的果子后,就會飛到其他樹上拉便便。為了不讓黏黏的種子掛在屁股上,它會用樹枝當廁籌蹭掉這些種子,蹭掉一個就換一個坑位,生怕把便便再蹭回屁股上,別提多好玩啦!而紅花寄生的種子,就帶著“營養大禮包”找到了下一個房東,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繼續過著白吃白喝的生活。
別看紅花寄生這么無賴,它其實也有很重要的作用,有一次觀鳥人發現,在福州過境時迷途的小太平鳥,就部分靠吃它的果子為生。看來對于鳥兒和紅花寄生來說,這個冬月少了冬季常見的清冷,倒是像和過年一樣熱鬧開心呢!
(責任編輯/齊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