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檢察院和區社會福利院共建的“心港灣未成年人觀護基地”正式啟動,這是該院未成年涉案人員“重返社會”公益服務項目的組成部分,也是拓展司法幫教與社會關愛相結合的社區矯正新路的又一有益嘗試。
未成年人犯罪問題是困擾世界各國的一個現實的社會難題。起源于歐美的社區矯正,受到世界上許多國家的青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2003年7月發布的《關于開展社區矯正試點工作的通知》是我國第一個關于社區矯正的國家層面的規范性文件,其中明確將“罪行輕微、主觀惡性不大的未成年犯”作為重點對象。但由于社區矯正中沒有確立適合未成年人特點的社區矯正管理制度,不加區分地與成年人混同操作,既不利于未成年人的矯正,又影響了社區矯正工作的效率。
現實中主要是對未成年矯正對象進行職業技能培訓或者組織在一定的社區、街道參加一般性的學習教育,大多數情況下他們都是無所事事。即使是為他們介紹了一定的工作,往往是嫌工作辛苦且待遇過低,干不了多久就會自動放棄,之后又會和以前的團伙成員或社會上一些不良少年混在一起。對此有些社區矯正工作者就加大與他們的聯系,讓他們每個星期都來社工點報到并交思想匯報,同時進行思想教育。然而他們都是表面應付,回去以后又恢復到原來狀態。社工也與這些少年的家長取得聯系,試圖得到他們的配合,然而往往是得不到配合或者就是家長無力管教。這就導致對這些未成年人監管太嚴甚至借助警察的威力,會有悖于社區矯正有利于社會化的理念,若監管的松散,又會使這些少年“放任自流”,達不到矯正的目的。目前的這種境況已經成為現實中社工們對未成年矯正對象最“無可奈何”的難點。
對未成年人社區矯正是挑戰我們人類智慧的一項“事業”。在最高人民檢察院2015年7月發布的檢察機關加強未成年人司法保護典型案(事)例中,北京市門頭溝區檢察院依托社會單位,建立多元化的“揚帆觀護基地”,發揮多元化觀護基地文化教育、軍事訓練、社會公益實踐、勞動教育、法治教育、心理疏導等功能,對未成年涉案人員的心理和行為進行全方位的觀護幫教,“德、智、行、規、勞”五育結合,提升幫教效果,應該是做好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工作中值得借鑒的做法。(文/鄭佳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