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雅
有人說,哲學使人深刻。因為它科學地對整個世界和自然規律進行了總結,并教給人們認識、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而同樣歷史悠久的中醫養生學其魅力也銳不可當。在中華大地上,它經過了上千年的演化,博采眾長,不斷積累養生實踐經驗,總結完善養生理論,并切實地指導人們的生產生活,以達到祛病延年、健康長壽的目的。本期,我們就來說說中醫養生的基本原則。
正氣是我們身體的保護神
《黃帝內經》中有個曾被無數人引用的經典句子:“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那么,什么是正氣?我們首先來解決這個問題,中醫里講正氣泛指人體一切正常功能活動和抗病康復能力。正氣包括了營、衛、氣、血、精、神、津、液和腑臟經絡等功能活動。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所以,氣血津液、腑臟經絡共同組成了人體抗病防病的防御系統,發揮著保護機體健康的作用。一句沒看懂?沒關系,通俗點講,中醫中所講的正氣其實與現代免疫學所說的機體免疫調節功能十分相似。也就是說,在相同的條件下,正氣弱的人更容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正如《素問·評熱病論》所言:“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疾病也很雞賊,知道挑揀那些“軟柿子”先下手,難怪有些人一年四季壯如牛,而有些人稍有點“風吹草動”就病歪歪。
當然,在一定條件下,邪氣也可以成為主導因素。所以呀,中醫養生學就提出了“保養正氣,慎避邪氣”的養生原則。
具體來說,保養正氣的方法主要有四種:第一是保護好腎,中醫認為腎藏精,人的腎就像樹的根一樣重要,為整個生命活動提供養料,它直接決定人體各項功能的強弱及衰老的速度。補腎的方法有很多:食補、藥補、按摩、運動……不管怎么說,要伺候好我們的腎,才不會感覺身體被掏空。第二點是照顧好我們的脾肺,如果說,腎臟功能的強弱主要拼的是爹媽,畢竟在娘胎里,我們也做不了主,那么,后天的修煉就主要靠個人了,先天的不足也可以后天來補。最為簡單,也是最為有效的,就是在吃飯和呼吸這兩件最平常的事上下文章。人出生后依靠脾胃化生水谷精微和肺所吸入的清氣來充養人體精氣,這也解釋了為什么脾胃吸收好的人發育的更健壯,肺活量大的人更健康。即所謂“先天養后天”,“后天補先天”,有些人總好像不費吹灰之力便成為人生贏家,實則他們只是進入了良性循環的軌道罷了。那么,說到補,許多人又會想起山珍海味等營養價值高的食物,然而,對于大多營養過剩的現代人來講,粗茶淡飯更為適宜。試想,如果一個人長期處于超負荷的工作狀態,會不會有累垮的一天?脾胃也是如此。第三點是養神,“得神則昌,失神則亡”,清靜養神而和調正氣,無論禪坐、冥想都是幫助提高正氣的有效方法。第四點是避邪氣,刮風添衣,下雨打傘,不開心了就找朋友傾訴……冷暖自知,不要硬挺著,也別太作。
天地之法離不開和諧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人類的生活行為的運行是以地球物理運行的法則為法則;地球運行的法則是以這整個宇宙運行的法則為法則;宇宙的運行是以道的法則為法則;道的運行是以自然而然為法則。簡言之,道的運作是以宇宙本來自然的規律為規律。中醫養生學吸收了這一思想,形成了“天人相應,和諧統一”的觀點。
古代有個猛人叫葛洪,他的頭銜多得不得了——東晉著名的道教學者、著名煉丹家、醫藥學家。這個人曾“大放厥詞”:“我命在我不在天”,他認為生命的存亡,年壽的長短,不是決定于天命,而是取決于人體自身。這一在現代看來都略顯張狂的口號,在養生史上產生了巨大的震蕩,不少養生家受其思想的影響,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了許多養生方術。中醫養生學吸收整合了這一觀點,認為人是可以有意識地協調統一自身與外環境的關系,以調控自身因素和改造外界環境相結合的策略,從而達到養生的目的。
然而,大自然的法則十分簡單粗暴——順我者昌,逆我者亡。所以,大多數情況下,人們是改變自身因素來順應自然,當然,也不乏改造外界環境來滿足人的生存需要的先例。接下來,我們詳細分析。
一年四季,自然界有著春溫、夏熱、秋涼、冬寒的氣候變化,相應的春天是草木萌芽的季節,到了夏季它們就變得枝繁葉茂,秋季時農民伯伯就可以收割金黃的麥穗,到了冬季就是一片荒涼,積聚力量等著來年生發。人本是滄海一粟,對自然界的規律也同樣適用,并且要更好地借助自然的力量,為己之用。春夏之際,讓陽氣好好升發,秋冬該養陰的時候就別得瑟,來年才能身體棒棒噠。此外,我們還可以根據四季的特點做好預防:春季多溫病,夏季多暑熱,秋季多瘧疾,冬季多寒濕咳嗽。季節變換的時候,患有冠心病、氣管炎等慢性病的患者咱就多注意點,飲食調理、備好藥、多穿衣服……策略很多,有準備的仗,沒有輸的道理。
除了四季變化,月圓月缺、晝夜更替,也有其固有規律,月亮的盈虧不僅掌管著女性的月事,連新生兒的降生它也要管一管。據調查,月圓日,嬰兒的出生率最高,新月前后最低。人的陽氣盛衰在以天為單位的時間里其實也是不同的,白天陽氣漸強,動則生陽,所以,適合做些日常工作,身體鍛煉;而到了夜間,陰氣接管主權,陰主靜,就要做個安靜的美少年,這樣才能好好地入睡。聰明的古人早就把這個道理融入日常生活中,形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規律。
不同方位地域對人的影響也不同。人的身體很有趣,舒適的氣候環境造就人較弱的體質和溫順的性格,而惡劣的氣候環境則造就人健壯的體魄和強悍的性格。人不僅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更是社會環境的成員,同理,富人養尊處優,過著奢華的生活,頓頓肥甘油膩,臟腑虛弱、筋骨脆弱,一言以蔽之就是“富貴病”;而貧窮的人,雖吃糠喝稀,過著樸素的生活,卻擁有著堅實的臟腑,強健的筋骨。社會在發展,科技在進步,然而,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我們的生存環境越來越差,競爭壓力越來越大,患“生活方式疾病”的人也越來越多。在如此風云詭譎的環境下,養生,不僅要修煉強健的體魄,更需修煉強大的內心。
寓于生活中的養生道理
《類經附翼·醫易》曰:“天下之萬理,出于一動一靜。”動與靜,不可分割,動是絕對的,靜則是相對的,在絕對的運動中包含相對的靜止,在相對的靜止中又蘊含著絕對的動。看著特別像哲學原理?中醫學的確吸收了古代哲學對動靜的認識,賦予了其在生命科學中的具體內涵。
生命在于運動。去健身房做韻律操是運動,下地干活是運動,在家做家務也是運動,運動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適當的動不僅能鍛煉肌肉、四肢等形體組織,還可增強脾胃的健運功能,這就是“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的道理。但請一定注意“適當”二字,凡事有度,過猶不及,不是在健身房揮汗如雨就值得炫耀。在中醫理論里,有津血同源之說,津液和血都是來源于飲食的精氣,并能相互作用。津液耗損常使氣血同時虧虛,而氣血虧虛,同樣會引起津液的不足,二者之間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系。所以,倘若一個人長期出大汗,很可能會繼而出現心悸氣短、四肢厥冷、脈微細等氣血虧虛的狀況。《靈樞·營衛生會篇》就有“奪血者汗,奪汗者無血”之說。懶癌晚期的朋友也先別急著雀躍鼓掌,長期靜止不動同樣傷身,《素問·宣明五氣》中說:“久視傷血,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這樣看來,似乎動也不是,不動也不是,到底要怎樣呢?中國傳統的一些體育運動,就十分神奇,多是外動而內靜、動靜結合,如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但很多人都認為這些運動過于老套。那么,退一步講,追趕時髦的小年輕練習瑜伽也是極好的,那也是形神共養的好功法。
中醫認為,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無神則形不可活,無形則神無以附。這樣看來這真是一對“同生共死”的好兄弟呢。如果仍覺得理解困難,我們再打(繼)個(續)比(胡)方(謅),神就好比黑社會里的帶頭老大哥,聰明機靈有頭腦,卻行動不便;形呢,就是四肢發達,智商基本可以忽略不計的小弟。小弟收來保護費,并上貢給大哥,倆人才能衣食無憂,如果缺少了一方,恐怕另一方都要挨餓。為避免遇見厲害人物打不過等諸多情況,小弟每天都得勤練著點武藝,而大哥呢每天操心的事情太多,難免心神不寧,所以,就得時常閉關修煉一陣子。也許,他并不知道,自己在無意中運用了老莊哲學,即精神內守,恬淡虛無,在盡可能排除內外干擾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接近生命活動的低耗高能狀態。
我們許多人也在無意中運用著這些道理,工作太辛苦了,就畫個畫,唱個歌,彈個琴,人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精神最專注,心無雜念不就是靜嗎?實在不行了,咱還可以休個年假逃離“北上廣”。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解不開的結。好啦,這次課,就上到這,我家帶頭大哥今天過于操勞,剩下三個基本原則,就等著下期再議吧。(參考教材 馬烈光主編《中醫養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