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川浩
今年夏季,我有幸參加了“科普大篷車隊邊疆百地千場萬里行”活動,一路走來,進軍營、進學校、進廣場,向公眾傳播科學,也同時感受著我們黑龍江省的幅員遼闊,山川壯麗!
我們黑龍江名不虛傳,確實跟龍有關系。不過我說的不是神話中的龍,而是恐龍!就在黑龍江畔的嘉蔭縣,當地的恐龍博物館,其面積之大,化石之豐富,很讓人驚嘆!它用雄辯的事實證明,就是在這里,揭開了華夏大地恐龍歷史的序幕。1902年,一位俄軍上校偶然在嘉蔭龍骨山上發現零散的化石,將其帶到俄羅斯,經考證認為是恐龍的分支——鴨嘴龍的化石。到了1924年,俄國人將搜集掠奪來的化石拼裝成了一具完整的恐龍骨架,命名為“滿洲龍”,現陳列在彼得堡。這是中國境內出土的第一具恐龍化石,被稱為“神州第一龍”。好在近40年來,又在嘉蔭挖掘出新的、更多的化石,于是,黑龍江省嘉蔭縣成為了世人矚目的“恐龍之鄉”。
作為一名天文科普老師,我很早就知道關于恐龍滅絕的理論,其中廣為流行的說法是:大約六千五百萬年前,一顆巨大的小行星,撞擊了地球,破壞了地球環境,造成了生物大滅絕!但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說法不一,未見定論。有人這樣形容,從小行星身上找到了兇手,但還沒有發現作案的兇器。
不久之前科學家做出了新的論證,這次撞擊產生了直徑達180公里的隕(yǔn)石坑。經過地質沉積物的分析,發現隕石坑及附近地區,正巧石油蘊藏豐富。于是在猛烈的撞擊爆炸之后,使石油噴發并燃燒,而且在高溫下產生巨大數量的油煙,遮天蔽日,并散布到整個地球。這種濃厚的油煙,好比是吸收陽光的氣溶膠,使地球陷入長久的黑暗,地球的氣候發生改變,導致持續的干旱,最后使植物減少,生物鏈斷裂,恐龍等大型動物首當其沖,走向了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