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左娜
青山周平:改造胡同,延伸家
文/左娜

青山周平就住在南鑼鼓巷的胡同里(李驍南攝)
坐標北京的日本設計師青山周平走紅了。
在上海衛視家裝改造節目《夢想改造家》中,一戶擠了5口人,僅35平米的胡同老房在青山的改造下,搖身變為明亮、清新、整潔的小“別墅”。這個“化腐朽為神奇”的改造故事廣泛流傳于微博、微信朋友圈,青山也成為人們口中的“逆天設計師”,網友們稱贊他的改造讓北京老胡同重現活力。
在他擔任主持建筑師的B.L.U.E建筑設計事務所,我們見到了青山周平。望著事務所窗外滿墻的爬山虎,青山開始講起了他與胡同的緣分……
來北京的11年間,青山有8年都生活在胡同里。
“2005年,我剛到北京的時候還不會中文,自己沒法交水電費、裝電話,所以只能在外國人比較多的國際公寓住了三年左右。后來慢慢學了中文,加上胡同對學建筑的人來說有一種獨特的魅力,于是我就搬到了二環內的一座四合院里面。”
從公寓到胡同,從私密的空間到混合的大雜院,青山并沒有覺得不方便,相反,胡同讓他找到了理想中
“家”的感覺。“胡同就像是城市的客廳,人們在街邊下象棋、打牌、做飯、午睡、與孩子玩耍,生活在這里每天都有新的發現。”
由于胡同老房子普遍設施老舊,通風、采光不佳,身為建筑設計師的青山便自己動手把租來的小屋改造了一番。現在透過淋浴房房頂加上的玻璃,青山每天都能看到一棵大樹。“這棵樹帶給我便利和幸福。夏天,它枝葉繁茂,擋住了烈日;冬天,它葉子落盡,讓陽光灑下來。胡同密度很高,但天空很開闊,抬頭望上去就好像這天空只屬于我。只有胡同能給我這種感覺。”
住在胡同,青山發現很多人的生活重疊在了一起。由于胡同的房子都比較小,不少活動都是在外面進行的。在這里,“家”的范圍、私人空間的界限都是模糊的。“家”不再是一堵墻、一扇門隔開的物理空間,而是與鄰里、社區、自然環境融合的有機整體。
“我的居住空間雖然不大,但我的生活空間卻延伸了。除了自己的房子,我覺得鄰居家的樹、胡同買菜的地方等等都是‘家’的一部分。鄰居家也是一樣,比如鄰家的孩子有時會直接跑進我的房間來玩,對他來說,我的房子、整個的環境都是他的家。”
從公寓搬到胡同,青山明顯感覺到,不同空間會帶給人不同的居住感受。“胡同里的生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走出了房子,依然是家。所以你不會覺得別人的行動是一種打擾,因為那本身就是你生活的一部分。但同樣的事情發生在現代公寓那種明確分開的空間,一點點噪音就會讓你覺得困擾。”
在現代公寓,每個人的空間劃分得很明確,自己的是自己的,別人的是別人的,因此沒有人會照顧房門以外的事。“這就不會形成好的社區、好的城市。”青山認為,像胡同一樣營造出共享生活的狀態,人們才會愿意去照顧周圍的城市環境。
胡同的印記也從青山的生活延伸到工作。“現在北京、東京這些大城市都出現了‘共享空間’,比如說我們工作室旁邊就是一個葡萄酒主題空間,大家下班之后過來聊天、分享、學習,取代了家里客廳的功能。這種概念的實質其實和胡同生活是一致的。”
青山感慨道,現在在日本,《櫻桃小丸子》里那種三代同堂的家庭模式已經看不到了,在少子化、老齡化的趨勢下,1-2個人的家庭非常常見。
“北京也有同樣的趨勢。家庭規模在縮小,但人還是有交流需求。原來人們在大家庭里能完成的交際,現在只能放在城市里完成。加上大城市地價高,三四十平米的小戶型比較多,沒有空間去進行健身、烹飪等活動,所以這些功能都要在‘共享空間’里和別人一起分享。這樣的空間越多,城市生活就越豐富。作為建筑師,我也希望以后做的項目里能體現 ‘共享’的概念,把‘家’的空間延伸出去,和城市融合在一起。”
參加《夢想改造家》之前,青山對私宅設計本來是不感興趣的。
但一看到節目組給出的題目——改造僅35平,卻蝸居著胖大嬸夫婦、女兒女婿、孫女這三代五口人的胡同老房,青山卻毫不猶豫答應下來。
“這個案例涉及到北京目前面臨的兩個共性問題,一是胡同老城區改造,二是小空間利用。作為一個建筑師,我希望我做的設計跟城市、社會有關,這個例子也許能讓人們重新認識到胡同空間改造的可能性。”
大改之前,細心的青山提出先去胖大嬸家里與他們同吃同住一整天,親自感受一家人睡覺、吃飯、上廁所、做飯這些生活細節。一天下來,一家人的困難青山全看在眼里:在不到30平米的實用空間里,物品被擺放得滿滿當當,特別是廚房,一個轉身就會撞落櫥柜上的物品。廚房和衛生間之間僅一個布簾相隔,香的臭的混在一起,一有人洗澡就會“水漫金山”。由于空間局促,老爺子睡在寬不到1.2米的甬道里,胖大嬸則睡在和女兒、女婿僅一簾之隔的舊沙發里,完全沒有隱私的空間。
“因為他們不是專業人士,其實是需要通過我自己的體驗,來給他們提出改造建議。但實際在體驗的過程中,我自己反而從他們的生活習慣中得到了一些靈感。”
青山發現,這家人自己創造了一些有趣細節來利用空間。“比如說他們的‘多用洗衣機’,當5個人擠在這么小的房子里,你會發現洗衣機的面積很大,不能浪費。所以他們平時在洗衣機上面蓋兩層布,做飯的時候洗衣機可以當廚房臺面放東西;洗澡的時候,把最上層的布揭開,可以把脫下的衣服放在第二層干凈的布上;洗衣服的時候,洗衣機又回到它原來的樣子。洗衣機的空間隨著功能、時間變化。這種利用空間的細節給了我很多啟發。”在最后完成的改造中,青山就多處利用了類似的創意。比如說折疊的餐桌、換鞋凳,隱藏式鏡子、隱形料理臺、可以切換成儲物柜的床等等,都可以根據需要實現不同功能,節省了寶貴的空間。
經過65天的改造,胖大嬸一家人都驚喜得不確定
是否真的“回家”了:原本陰暗擁擠的蝸居變成了清新明亮的“小別墅”!改造后的房屋被分為上下兩層,胖大嬸的房間在一樓,挑高之后二樓作為女兒女婿以及孫女的房間,廚房、衛生間、更衣室被分隔出來,青山甚至還擠出了一個小小的茶室。

從上到下,改造后的小戶臥室、大戶臥室和小戶廚房
“胡同的老房子普遍高度很高,但一般都作吊頂,沒有把縱向的空間利用起來。如果把吊頂拿下來,就可以做一個loft式的小隔層。這樣三代人都有相對私密的睡覺空間。但是一家人本來是在開放的空間一起生活,我不想用房間把每個人隔開,所以只做了‘區域’,沒有‘房間’。”
針對胡同普遍存在的采光、通風不佳的問題,青山用了大量的天窗。“胡同的房子不像日本四面都可以開窗,通常只有一到兩個面可以開,所以我們只能從房頂做文章。”透過天窗,陽光充分灑進室內,搭配以淺色、原木色為主色調的日式“小清新”裝潢,小房子亮堂起來。
新房中還多了很多溫馨的細節,比如用舊絲瓜絡做的門簾、舊大理石做的梳妝臺、位于房子最中心的小圖書館、孩子房間的秋千……“我保留了一些舊材料來留住記憶,維系居住者與原有空間的情感聯系。”
在改造的過程中,為了解決胖大嬸家的采光問題,鄰居王鵬的小屋也需要重新改造。比起胖大嬸家,這個僅6.8平米的“史上最小學區房”更像是“不可能的任務”。面對如此棘手的問題,青山只好從垂直、水平方向上的可變性、伸縮性來解決問題。
“3.1平米的廚房,通過一個可拉伸的桌子來滿足了2人、4人、8人的不同情況的用餐需求,8人用餐時南向的墻面就會完全打開,桌子實質上拉伸到了院子里,同時可以將房頂上的可滑動格柵拉出來遮陽。”為了改造“迷你臥室”,青山還特意去了一趟國子監找靈感。“臥室的下部借用的是科舉考場‘號舍’座位的設計,將木板放在五種不同高度實現茶室和臥室的切換;上部則采用升降床板,這算是中國古代智慧與現代技術的一個結合。”
作為節目的第一個日籍設計師,青山擅長巧妙利用空間,但他也坦言自己對胡同的傳統和內涵不如中國的建筑師了解得深。而正是這種陌生感,讓他更大膽地脫離胡同的傳統文化符號,轉而關注空間的本質價值,以及人的生活狀態。
“其實舍棄不適應時代發展的傳統符號是必要的。老房子不改造,就跟不上現在的生活節奏和審美特點,就是死的東西,只能放在博物館展覽。建筑需要根據不同時代的需求改變,只是改變的時候也要保留原來好的東西。”
青山對建筑的興趣始于從事建筑設計的父親,上高中時,他就經常翻看書架上的專業書,到了大學,建筑專業自然成為他的首選。
在大阪大學建筑專業讀到大三,青山決定休學一年,一個人帶上一個背包,花了一年時間走過亞洲、非洲、中東地區、歐洲等地,一路觀察各地建筑和文化、自然環境、城市的關系。回到日本后,他又去東京大學環境建筑系深造。
2005年,恰逢北京火熱籌備奧運會,央視新址大樓、鳥巢、國家大劇院等一批大師作品輪番亮相,剛獲得碩士學位的青山便找到了一個在北京實習的機會,“來看看中國到底有什么樣的變化”。
一開始,他打算只待兩個月,再回日本找工作。但兩個月后,留在北京還是重回東京,青山卻迷茫了。“我記得當時在北京工作的日本前輩說,你留在北京不是很好嗎?北京變化很大,而且年輕人在北京能做的事也要比在日本多一些。于是我選擇繼續留在北京SAKO建筑設計公社,一直工作了9年。現在看來,這是很重要和正確的建議。”
2014年,青山又邁出了職業生涯的重要一步——自立門戶成立B.L.U.E建筑設計事務所。對青山來說,這個決定并非心血來潮。“從大學開始學建筑的時候,我就計劃某天一定要成立自己的工作室,沒想到這個夢想在北京實現了。”
從準備材料到事務所正式開門營業,青山找來專業的公司辦理,整個過程很順利。“我覺得對外籍專家、外籍專業人才,中國比日本更開放。我一個日本人在中國開公司沒有遇到什么特別不方便的地方,只不過是行政審批上的時間有點長。”
如今,青山又回到校園,在清華大學建筑系攻讀博士學位。“如果未來想做一些不一樣的東西的話,還是需要再多讀一些書,補充理論知識。對建筑師來說,理論和實踐穿插,這種狀態比較好。”
(感謝實習生劉暢參與錄音整理)
沈陽舉辦迎中秋慰問外國專家活動
9月13日,中秋佳節到來之際,沈陽市政府邀請部分在沈工作外國專家代表座談交流,觀看俄羅斯芭蕾舞團《天鵝湖》演出。來自華晨寶馬汽車有限公司、中航沈飛民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沈陽大學、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等單位聘請的德國、英國、加拿大、俄羅斯等國家的近150余名外國專家及家屬參加了上述活動。
作為世界上最出名的芭蕾舞劇之一,《天鵝湖》是所有古典芭蕾舞團的保留劇目,本次演出的俄羅斯芭蕾舞團演繹的《天鵝湖》更集聚人美、舞美、樂美、情美四大看點。觀看完演出后外國專家們紛紛表示,在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和第67個國慶節來臨之前,舉辦此次欣賞經典的活動,是沈陽市政府贈送給他們的一份精美的節日文化賀禮,一方面豐富了他們的業余文化生活,滿足了他們欣賞西方經典芭蕾舞舞蹈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此類文化活動也增強了他們在沈陽的歸屬感,使他們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溫暖。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外國專家來沈陽市工作,為沈陽市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特殊貢獻。他們中有多年來為執行中外政府間合作項目嘔心瀝血、忘我工作的外方項目主任;有積極在沈陽投資、為沈陽建設事業貢獻力量的外資企業總經理;有長期在沈陽市大專院校擔任外語教師、獻身沈陽教育事業的文教專家;有為沈陽市老工業基地改造、農業現代化和科研重點項目做出突出成績的技術管理專家。截至2016年,已經有400余名外國專家獲得了“沈陽市玫瑰獎”。2014年,華晨寶馬汽車有限公司德國籍專家康思遠先生榮獲中國政府“友誼獎”,受到李克強總理的親切接見并受邀出席國務院國慶招待會和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觀禮,這是近幾年沈陽市外國專家獲得的最高榮譽。
(沈陽市外國專家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