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光
柯瑞思的“中國情結”
文/丁光

柯瑞思在劍橋大學國王學院
結識尼克(Nicholas Chrimes)是在英國劍橋菲茨威廉博物館,他作為導游,帶領一群中國訪問學者游覽博物館。尼克有一個好聽的中文名“柯瑞思”,銀白的頭發,身材高大挺拔,穿一身考究的西裝加領帶,西裝的上衣口袋里露出一角紅色的手帕,標準的英國紳士。他于1973年畢業于英國布里斯托大學,1981年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商學院之一——法國楓丹白露歐洲工商管理學院獲得碩士學位。柯瑞思曾在一家大型跨國公司工作,后經商,10年后又賣掉公司,考取劍橋藍牌導游資格證書,在劍橋大學菲茨威廉博物館、劍橋大學植物園擔任導游。柯瑞思來過幾次中國,出于對中國深厚的感情,他經常義務帶領中國訪問學者游覽劍橋,表達他對中國人民的友情。
退休后,柯瑞思主要從事寫作,他最有影響力的著作就是2009年出版的《劍橋:大學與小鎮800年》,2013年,此書中文版由中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全書共18章,分主題講述劍橋的前世今生,劍橋大學的中世紀修道院文化、學院和教堂、建筑與花園、體育與音樂、名師和學生、財富積累和女子教育等,書中63幅別具風情的素描,與作者款款講述的風格相得益彰,而這部著作貫穿始終的主題則是劍橋大學與英國文化的留存與傳承。
劍橋大學有10多個博物館,其中菲茨威廉博物館是
劍橋的文化藏寶庫,為英國最具名氣的博物館之一。柯瑞思在博物館工作多年,并擁有英國藍牌導游資格證,要獲得此資格證書,除了要精通兩個國家的語言,還必須精通英國的歷史、文化、音樂、建筑、繪畫等知識,接受兩年時間的培訓,最后通過博物館嚴格的筆試和面試。柯瑞思說他28年前來到劍橋后就喜愛上了這座城市,他認為劍橋是英國歷史的中心,并希望把劍橋的建筑、藝術甚至一草一木都展示給游客,希望他們也能愛上這座城市。
博物館當然是柯瑞思駕輕就熟的地方,一進菲茨威廉博物館,他就給我們介紹起它的歷史:博物館得名于它的創建者,菲茨威廉子爵七世——理查德·菲茨威廉,1837年他出資10萬英鎊創建博物館,去世后把博物館連同自己保存的144幅繪畫作品捐獻給母校劍橋大學。博物館著名的收藏品包括文藝復興時期米開朗琪羅的畫作,提香、莫奈等各流派畫家的藝術精華,還有馬蒂斯、畢加索、勃拉克等大師的現代藝術作品。柯瑞思帶領我們參觀了菲茨威廉17世紀維吉諾古鋼琴譜,給我們講述了威廉·布萊克的畫作,喬治·秀拉的《大碗島的星期日下午》,福特·馬多克斯·布朗的《最后的英格蘭》,英國作家和藝術家約翰·拉斯金捐贈的透納畫作,梵高早期非常傳統的畫作,德加畫中的兩個女孩,英國作家托馬斯·哈代的肖像等。
菲茨威廉博物館珍藏了豐富的英國考古和藝術作品,此外還收藏了埃及、希臘、羅馬的珍貴文物和其他文明的文化瑰寶。不過他最喜愛的還是博物館單獨開辟的中國藝術品陳列室,柯瑞思告訴我們, 2009年,劍橋大學建校800周年之際,菲茨威廉博物館舉辦了一次中國漢代墓葬精華展覽,展出楚王墓和西漢南越王墓隨葬金、銀、玉器等瑰寶300余件,這些炫目多彩、精美絕倫的展品,使他對中國和中國悠久的文化產生了癡迷之情,促使他來中國親眼看一看,并把他熟悉的劍橋大學介紹給中國學生。

《劍橋:大學與小鎮800年》英文版書封
柯瑞思自2013年以來,每年都會到訪中國,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都做過巡回演講,受到中國大學生的熱烈歡迎。他的講座主題是“劍橋與英國文化的淵源”,柯瑞思認為,劍橋是了解英國文化的一個窗口。
柯瑞思介紹說,在1209年至1829年間,英國只有兩所大學,即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這兩所大學是英國社會的文化縮影,并為英國輸送了大批的政治家、外交官、律師和公務員等,英國前首相大衛·卡梅倫曾就讀于牛津大學,而副首相柯瑞思·克萊格則畢業于劍橋大學。劍橋大學有140多個圖書館,為英國保存了豐富的文化遺產。
劍橋大學不僅是英國文化傳統的捍衛者和傳承者,而且對世界的科學進步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劍橋大學歷史上共產生了90多位諾貝爾獎得主,幾乎在各個領域都產生過對世界產生重大影響的發明創造,如16世紀早期吉伯特發明了磁鐵,威廉·哈維成功分析了人體血液循環,19世紀早期有計算機的先驅查爾斯·巴貝奇,當然還包括科學巨匠牛頓和達爾文等,學校為他們提供了“開發智慧”的實驗室。從19世紀開始,劍橋大學不惜對科學研究投入雄厚的資金。這種科學精神一直在傳承,卡文迪許實驗室集中了全球最有影響力的物理學家,來自新西蘭、出身貧寒的約瑟夫·湯姆遜帶領他的團隊發現了電子,弗朗西斯·克里克和詹姆斯·沃森解釋了DNA的結構,劍橋大學在科學領域一直走在世界的前沿。
英國傳統教育非常重視培養紳士風度,他們認為真正的紳士應該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體魄和淵博的才識。父母非常重視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的身心健康,培養他們的體育技能和團隊合作精神。所以板球和
足球都是學校鼓勵的體育項目,學生時代的柯瑞思經常參加球賽,他父母就教育他參與第一,成敗第二,輸也要輸得體面。
柯瑞思還特意帶我們參觀了劍橋大學于1866年建造的室內網球場,并觀摩了他們練球的整個過程。這是一項12世紀起源于法國的球類運動,是英國歷史上官方組織的最早體育項目。早期英國年輕貴族趨之若鶩,劍橋大學為了吸引貴族子弟入學,培養既有頭腦又有體魄的貴族階層,各個學院競相建造球場。1600年,劍橋大學的16個學院,其中有11個學院擁有室內網球場。這是一個類似于修道院的四邊形場地,兩邊是高高的墻壁,我們來到二樓的看臺,據說這是原來貴族的包廂。柯瑞思說現在英國僅存24個室內網球場,全世界也僅有44個,它們分布在美國、澳洲及法國。英國也只有少數人知道室內網球并從事這種運動。英國卡通漫畫家詹姆斯·吉爾雷有一幅漫畫:描繪了1793年英國馬嘎爾尼使團拜訪乾隆皇帝的情景,他們帶去了很多英國宮廷的禮物,乾隆皇帝卻對維多利亞女王的使節說,我們不需要你們這些產品,其中漫畫中就有室內網球拍。了解網球的歷史,也是了解英國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
了解劍橋大學的歷史,可以使我們對英國的文化傳承有進一步的了解。讀完《劍橋:大學與小鎮800年》,你會發現一個大學與國家發生如此緊密的關系,劍橋大學依靠國家給予的特權來保存自己的優勢,而劍橋大學的各方面發展和成就又為國家增強了軟實力。

柯瑞思(右一)為中國訪問學者做導游,介紹劍橋歷史
在東方國家里,劍橋大學特別鐘情中國,劍橋也有很多中國元素。柯瑞思在《劍橋:大學與小鎮800年》里介紹了劍橋3個與中國密切相關的石碑雕像。2009年7月8日,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在學院后面的康河河畔立了一塊大理石石碑,上面鑲刻著著名詩人徐志摩《再別康橋》中的前兩句“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和最后兩句“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徐志摩系浙江海寧人,1922年就讀于劍橋大學國王學院,這首膾炙人口的詩歌記錄了1928年徐志摩重游劍橋大學的美好回憶和再次離開劍橋時的惜別之情。《再別康橋》令很多中國人對劍橋有了一個浪漫美好的想象,這塊大理石詩碑吸引了絡繹不絕的中國游客前來國王學院觀摩。
在劍橋大學克萊爾學院貫穿東西、綠樹縈繞的林蔭道上,還有一座高大的青銅雕塑——孔子雕像,它是中國雕塑院院長、著名雕塑家吳為山創作的作品。1982年,他把代表著中國儒家文化、中國教育先圣孔子的塑像贈給克萊爾學院,成為東方文化的象征。雕塑旁有文字清晰地介紹道:“孔子,孔圣人,公元前551年至479年”。克萊爾學院能把孔子接納進這個古老莊重的學院,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接納與尊重。
劍橋大學還有一塊石碑與中國有著緊密的關聯。2012年7月4日,在劍橋大學圣約翰學院的學者花園里,劍橋大學校長,圣約翰學院院長,金庸在劍橋的博士生導師、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圣約翰學院院士、唐史專家麥大維等嘉賓出席了“金庸對聯石”的揭幕儀式。
對聯石正面刻著:
花香書香繾綣學院道
槳聲歌聲宛轉嘆息橋
——學生金庸書
石碑背后刻著八個字:
槳聲書香
劍河風光
2010年,86歲高齡的金庸完成了博士論文《唐代盛世繼承皇位制度》,在劍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結束了他在劍橋5年的求學生涯。鑒于金庸在文學、文化方面做出的突出貢獻,圣約翰學院授予他榮譽院士。
柯瑞思說:“劍橋大學有這么多中國的石碑,有紀念徐志摩的詩碑,有吳為山的孔子雕像,有金庸的對聯碑,但我們既沒有喬治·華盛頓、也沒有拿破侖的雕像,劍橋歷史上沒有為其他國家的文化名人建立石碑,這表明劍橋大學重視并加強與中國的文化交流。”
劍橋大學還是英國漢學研究的重鎮,有豐富的漢學文獻資料庫藏,主要有劍橋大學圖書館中文部、劍橋大學東方研究院圖書館、李約瑟研究所等。劍橋大學圖書館中文部有中文藏書35萬種,包括商代甲骨、宋元明清各類善本書、抄本、繪畫、拓本等文物。柯瑞思與英國著名科學家李約瑟是校友,他們都畢業于英國奧多中學。李約瑟花費近50年時間撰寫了多卷本《中國科學技術史》,論述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輝煌成就及其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現任李約瑟研究所所長梅建軍系原北京科技大學教授,是該所歷史上首位華人所長。
劍橋的漢學肇始以劍橋大學設置漢學教席為標志。威妥瑪自1888年擔任劍橋大學的首任漢學教席,翟理斯繼而編撰《華英字典》,威妥瑪-翟理斯式拼音方案是漢字注音的權威版本,一直延用到20世紀80年代漢語拼音方案的頒布;出生于浙江杭州的歷史學家慕阿德于1933-1938年擔任劍橋漢學教席,校注并研究《馬可·波羅游記》;之后,古斯塔夫·哈隆研究中國古代西域史,麥大維研究中國唐史,胡司德研究中國古代思想史,方德萬研究中國近代海關史……劍橋漢學研究一直香火不斷,這些劍橋漢學家在各個領域對中國的語言、歷史、文化、海關、科技等各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柯瑞思盛情邀請我們去他家參觀,他在離劍橋25分鐘車程的鄉間小鎮生活了28年。他們家的名字叫“鷹巢”,這座英格蘭鄉村的“鷹巢”非常古老,在1087年英國人口普查志中就有記載。他們家兩間緊挨在一起的房子有著特殊的背景,他讓我們判斷房屋的磚石年齡鑒別其前后歷史,答案是一間建筑于1615年,另一間則建于1820年,不同年代的房子挨在一起卻也非常和諧。柯瑞思介紹說,劍橋很多學院的建筑風格也都是如此,三一學院的巨庭里有5世紀的古屋,也有14世紀國王學堂的遺跡,不同年代和不同風格的建筑,混雜坐落,相映成趣。
柯瑞思有一個幸福溫馨的家庭。他的妻子也是一位教師,他們養育了4個孩子,我們一進他家門,就有兩條狗前后歡快地跟著我們。我們拜訪他家的那一天,天空飄起淅淅瀝瀝的小雨,柯瑞思招待我們在他家吃了地道的英式午餐,這使我們有機會跟他家人聊天。柯瑞思的妻子還在裁剪兒子的褲子,中西方賢惠能干的妻子大抵都是相似的。雨漸漸停了,他的兒子和女兒跑出去打網球,兩條狗也撒歡跑出去,柯瑞思笑著說他也經常跟孩子們一起打球,但是總是輸。
柯瑞思帶我們參觀他的花園,偌大的花園占地5英畝,在這田園般的鄉村花園里,幾只雞在悠然吃食,還有兩只肥碩的花豬在草叢里閑庭信步。院子里鮮花盛開,姹紫嫣紅,他向我們介紹了很多樹種,價格昂貴的槐樹還是來自中國。他對花兒們的精心呵護體現在很小的細節,玫瑰花叢旁都插著小木棒,以扶植長高了的樹枝,墻上釘了釘子和牽拉的桿子,給玫瑰拓寬空間以便長出更多的花苞。通過灌木叢中一個比較隱秘的入口,我們看見了灌木叢包圍著的大樹腳下,一個綠蔭遮蔽的神秘小天地,這是他在孩子們小時為他們設計的秘密花園,小樹林正是孩子們的童年樂園。在劍橋植物園工作多年,柯瑞思愛上了園藝,他說劍橋每一個學院的花園都各具特色,那將是他下一本書的主題。
2015年,柯瑞思作為央視特邀文化使者,第三次來中國錄制節目,他在央視英文頻道《對話》欄目里,就英國的紳士和文化傳統進行了中英對話。2016年10月,柯瑞思將再次訪華,在中國各個大學進行巡回演講,講述劍橋大學與英國文化的關聯。他希望通過他的演講,使更多的中國學生能夠了解劍橋大學和英國的歷史文化。劍橋大學有一半學生來自其他國家,近年來,中國學生的數字在攀升,超過了美國留學生,幾乎占劍橋大學非英國學生的三分之一。每一次來中國,柯瑞思都會發現中國日新月異的變化,而他的每一次來訪都加深了對中國的了解。他也希望藉此機會走入中國,深入了解中國的文化和風土人情,并把變化中的中國介紹給西方世界。
(作者為劍橋大學訪問學者,本文由國家留學基金委2015年出國留學基金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