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 歌(北京大學國際合作部專家辦公室)朱潔媛(中國高教學會引智分會秘書處)
高校外專建言高校建設
文/陳 歌(北京大學國際合作部專家辦公室)朱潔媛(中國高教學會引智分會秘書處)
2016年6月3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南開大學等近50所高校的百名外國專家與外專事務主管齊聚陜西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參加中國高教學會引智分會主辦的“2016高校外籍專家工作交流研討會”,為新時期中國高校外國人才引進與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建言獻策。
2015年,在北京大學倡議發起的首屆“高校外籍專家研討會”上,外籍專家針對中國高校外國人才引進與服務工作機制改善、英文課程建設和課題教學方法創新實踐等議題分享經驗并提出建議。
今年的研討會除了繼續關注人才引進工作機制、課堂教學方法等,還聚焦中央精神和國家戰略,增加了中國高校如何利用“一帶一路”戰略機遇擴大對外智力交流,中國高校怎樣更好地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并保持地區特色等議題。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實現人才優先發展,應完善多元投入機制。
“中國高校要進一步吸引優秀外籍人才,開展國際合作,僅加大經費投入是遠遠不夠的。”四川大學的Jason J.Chruma 教授給出三條建議,一是要健全工作和服務平臺,建立包括學校領導層、行政部門、國際事務部門、學院、教職人員等多部門聯動的引智體制機制,建立與國際接軌的人才選拔和工作服務平臺,加大外籍人才資源的開發和供給;二是擴大人才對外交流,不僅要利用現有國際專業組織交流平臺,還要更積極主動走出去招攬人才,鼓勵教職人員更廣泛地參加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三是組建由外國專家組成的招聘工作委員會,統籌安排人才開發培養經費,注重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人才引進平衡等。
山東大學Rolf Muller教授從山東大學與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正在籌備的聯合機構聘用教職人員的例子出發,認為高校引入有國際知名度、有豐富科研學術經驗的高端外國專家固然重要,因為他們往往可以明顯提升一個學校或一個專業的學術水平,但我們更應該注重吸引處在職業生涯早期的優秀外籍人才。這些海外青年人才在本專業領域出類拔萃,對在中國工作熱情高,科研能力較強,通過一定時間的訓練和實踐將成為學校教學科研發展的主力軍。
此外,多數外專也提出希望中國政府和高校應進一步整合人才引進管理服務資源,優化機構與職能配置,改變當前多部門管理、分散化、碎片化的問題,盡量簡化外國人才來華手續辦理程序,為優秀外籍人才來華工作生活提供更多便利。
引進人才的最終目的是“用”,更重要的是如何讓外籍人才在本地“落地生根”,發揮出外籍人才的最大優勢,這考量著中國政府和高校的智慧。
Jason J.Chruma 教授直言學校特別要為外國人才在中國工作與生活的“軟著陸”、文化適應與融合提供支持,例如:及時更新學校、住宿、薪水待遇、研究資金來源等相關雙語介紹資料;同時要建立人才在工作單位可持續發展的路徑,包括提供關于中國文化的互動教育,為外國專家及其家人提供定期的漢語教育;提供行政或領導職位的工作機會,為引進的優秀外籍人才提供終身教職和研究自由等。
西南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Alex Rivera教授認為中國政府應該進一步放寬中國“綠卡”限制,為外籍人才長期穩定在華工作提供便利。今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外國人永久居留服務管理的意見》,這表明中國將放寬外國人永久居留證制度,引進更多人才助力創新驅動發展。希望今后中國能加大對外國人永久居留服務管理的改革和創新,擴大實施力度和范圍,為永久居留的高端外國人才提供在出入境、就業、購房、子女入學、社會保險等方面的待遇和便利,激發外籍人才來華長期工作的活力和激情。
外交學院Simon Jon Jacobson等部分專家還提出應該進一步更新留才用才的理念,遵循國際人才流動規律,支持外國專家定期回國和參加對外學術交流活動的需求;同時也希望中國高校能夠為外籍人才事業發展提供更多支持平臺,著眼實效,包括營造良好工作環境和行政支持,提升中外團隊工作融合度和執行力,建設成果轉化基地,構建世界級學術交流、技術共享公共平臺等。
“世界一流大學應該做到教學與研究相長。”復旦大學Alexander Solovev教授以工程學為例,描繪了他認為世界一流大學應該具備的素養。
從研究的角度來看,研究型的大學應該致力于支持三個目標:國際安全、醫療保障和就業。它應該有“好學”的環境,能夠引領邊緣研究、積極創新。發現、發明和創新需要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使原本獨立的學科結合在一起。對于教學,Solovev教授主張大學應該同時教授知識并且解決問題,尤其是一些社會上十分緊要的問題,例如氣候變化、清潔能源、大城市和醫療保障等等。世界一流大學應該在研究方面保證學生親自動手參與到真正的研究中,通過融合技術、院系之間的協作來激發學生們的熱情和動力,發展學校的實驗室和研究機構。

“2016高校外籍專家工作交流研討會”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召開
四川大學Vesselin Gueorguiev教授以四川大學匹茲堡學院為例,認為建立世界一流大學主要有三項重點工作,首先是建立新型基礎設施和機構,通過建設有別于傳統教學空間的新教學樓,例如小組討論教室、學生大廳、語言訓練室等為學生們營造更積極的學習和交流環境;其次,要與世界一流機構建立合作關系引入優質教育資源,除四川大學匹茲堡學院外,Gueorguiev教授介紹了2006年開辦的上海交通大學密歇根學院項目、2013年的上海紐約大學以及2014年的昆山杜克大學和中山大學-卡內基梅隆大學聯合工程學院等國際合作經驗;第三是要參考國際上先進的教學方法,四川大學匹茲堡學院采用匹茲堡學院的工程學課程、學分系統和全英教學,發展積極學習和學習者中心的教育法,和工程教育研究中心(EERC)緊密合作,采用翻轉課堂等教學法,在國際化工程學教育中獨樹一幟。
對于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學如何在國際化發展中仍然保持本校和本地區的特色,北京師范大學Gregery William Misiaszek和清華大學Kihwan Kim等多數與會專家認為,與經濟的全球化不同,文化教育的國際化并非是全球趨同化。
中國歷史文化悠久,有不同于其他國家的獨特歷史人文傳統、價值體系和教育理念,西方國家的高等教育體系并不完全適用于中國的大學教育。中國大學在發展國際化的道路中,必然要與傳統文化和地區特色相結合,一方面采取開放的心態,多學習借鑒吸收世界高等教育優秀成果;另一方面應做到尊重、支持和發展地方文化和歷史,將世界先進教育理念和成果與本地區特色融合,建立強合作性的教育體系,并且增進地區間、國家內和國家間的交流。
外籍專家結合自身在華授課實踐經驗,分享了他們在互聯網+時代借助微信、微博、QQ、視頻、圖片和歌曲等多媒體技術,增加課堂討論與小組互動、進行課堂演講等方式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與積極性的創新實踐。他們提出在外語課堂教學中應注重提升中國學生解決問題、團隊協作和溝通交流技巧等建議。
“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使得學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容易獲得信息,但是如何在眾多的信息資源中甄別得到準確而有用的信息是一個大問題,因此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非常重要。”南開大學Tucker Arnold教授著重談到中國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有待加強。清華大學John Smagula認為,互聯網+時代特別強調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盡管我們身處互聯網+時代,但解決問題核心能力是一樣的。互聯網+的目標是集合互聯網技術用生產和交易來推動經濟的發展。不管學生將要從事哪個領域,都需要有創新。而創新思維最關鍵的一點是要有解決問題的思維意識。”他建議教師將課程知識與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意識相結合。
中山大學Edward McDonald教授著重陳述了傳統課堂和互聯網+課堂的區別,互聯網+課堂更加強調互動性、以學生為中心和問題解決。信息技術雖然使得課堂從線下走上線上,活動內容也更加豐富有效,但并不能解決一切問題。無論是線上或線下課堂,最重要的還是師生間的互動,信息技術應該幫助而不是代替師生間的互動交流。
“高校外籍專家工作交流研討會”讓所有參與活動的外國專家感到新鮮和自豪。他們會前精心準備演講稿,會上踴躍發言就主題相互溝通,甚至在午飯和茶歇時間也不忘互相交流探討。
“這個交流平臺非常不錯。我在中國參加過類似小范圍的交流研討,但同時與這么多中國頂尖高校的中外同行研討,為中國大學國際化發展建言獻策還是第一次,希望每年都有這樣的交流機會。”西安交通大學Guilherme Vilaca教授感慨地說。
上海大學悉尼工商學院Jason Barry West也表達了對這次活動的贊賞:“中國現在越來越具有對外開放包容的心態,近年國家、地方政府和學校都組織了不同形式的外國專家座談會,聽取我們這些外來人才的思考建議,今天我也很榮幸能夠參與其中。”
“我來自挪威,非常高興應邀參加這樣一場討論,認識了很多同在中國高校工作的同行,研討對我自己的工作有很多啟發,我想以后有更多機會與他們合作交流。”復旦大學北歐中心Magnus Jorem也興奮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