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娟,王小德,劉臣瓊,李明亮
(浙江農林大學 風景園林與建筑學院,浙江 臨安 311300)
基于SBE法的嘉興南湖植物景觀評價
張 娟,王小德*,劉臣瓊,李明亮
(浙江農林大學 風景園林與建筑學院,浙江 臨安 311300)
為探究城市公園植物景觀營造的特點,以嘉興南湖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植物景觀為研究對象,將植物景觀分為與硬質景觀相結合的植物景觀、復層結構類植物景觀和與水體相結合的植物景觀3種類型,運用實地調查與美景度評判 (SBE)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植物景觀評價。評價結果顯示,在這3種類型的植物景觀中,評分最高的配置模式分別為樸樹+銀杏-女貞-金鐘花+扶芳藤-麥冬、旱柳-紫葉李+日本晚櫻-紅葉石楠+杜鵑-麥冬、大葉柳+水杉-美人蕉+再力花+迎春,均做到了植物種類多樣、喬灌草搭配合理、層次豐富、觀賞性強、整體協調,兼顧了生態性與美觀性。
嘉興南湖;SBE法;植物景觀評價
風景名勝公園是城市綠地系統中公園綠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改善城市環境、提升人們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1]。植物材料是公園綠地的基本組成,其配置形式與成景效果直接關系到公園的整體景觀效果[2]。國內外學者對于城市綠地植物景觀的研究多集中于居住區綠地、公園綠地等[3-6]。本文采用心理物理學理論的SBE法對嘉興南湖不同類型的植物景觀進行評價,分析植物景觀評判過程中差異產生的原因,依據樣本總體評分分析最優配置模式,并提出改進建議,為今后植物景觀設計提供參考[7-8]。
1.1 樣地概況
嘉興南湖位于嘉興市南湖區,是由鴛湖路、南溪西路、南湖路三條兩兩交叉的城市道路圍合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是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其占地面積為276.3hm2,其中水域面積為98hm2。南湖景區由會景園、勺園、南溪園、成功堤、英雄園、煙雨樓等景點組成,景區內的植物景觀特色鮮明,植物配置形式豐富,是結合假山瀑布、小橋流水、亭臺樓閣等園林要素營造出的頗具南湖獨特韻味的植物景觀。
1.2 評價樣本選擇
科學性和藝術性是完美植物景觀營造的基本原則[2]。在對嘉興南湖進行實地勘察的基礎上,按照景區不同的分區采用目測法選取游人關注度高、具有代表性的景點作為樣本,共35個。
1.3 照片拍攝
研究表明,以拍攝所得的照片為風景質量評價的載體與置身于現場評價所得的結果沒有顯著差異[9-10]。于2014年11月至2015年9月間,對所選取的35個樣本拍攝大量植物景觀照片,供評價使用。根據實地情況與研究需要,把所選樣本的植物景觀類型分為與硬質景觀相結合的植物景觀 (A類)、復層結構類植物景觀 (C類)和與水體相結合的植物景觀 (W類)[11],分別選取14,11和10張照片。
1.4 評判人員
為研究同一景觀在不同人群眼中的一致性和差異性,按照評判人員的專業化程度將其分為三組:專家組 (S):長期從事園林植物應用與生態研究的工作人員8人;專業學生組 (Y):園林專業的學生22人;非專業學生組 (U):非園林專業的學生22人。
1.5 評判方法
將樣本照片制作成幻燈片,通過在室內播放幻燈片的方式對不同景觀進行評判。為減少人為因素造成的誤差。本次評判采用無回放式播放形式,并將每張幻燈片的自動播放時間設置為35s。綜合風景名勝區植物景觀與自然風景在評價尺度方面的差異,為了使評判原則與本次研究更相符,并且結果更加集中,將評判植物景觀的生態指標和美學指標分別細分為5個指標,并給出指標標準分值以評判其優劣程度。
5個生態指標分別為適地適樹、植物多樣性、層次豐富度、協調共生和綜合性,編號依次為1,2,3,4和5,每個指標各占20分。5個美學指標分別為統一與變化、協調與對比、意境美、觀賞性和均衡性,編號依次為6,7,8,9和10,每個指標各占20分。指標標準分值為極差 (0~2分)、很差(3~5分)差 (6~8分)、一般 (9~11分)、好 (12~14分)、很好 (15~17分)、極好(18~20分)。
1.6 數據處理
采用SPSS19.0處理3類植物景觀經評價所得的18200份原始數據。
2.1 各個評判組對于植物景觀審美的相關性分析
將專家組、專業學生組、非專業學生組對于3類植物景觀的評判結果進行相關性分析,建立回歸方程。各個評判組對于這3類植物景觀評判結果的Sig值在0~0.011(表1),均小于0.05,表明各群體對于嘉興南湖植物景觀的評價具有相對一致性。

表1 不同群體組別對南湖植物景觀評價結果的相關性分析
進一步探究運用SBE法評判嘉興南湖植物景觀過程中產生差異的原因,細化分析過程,通過對各單項指標的評分結果和綜合評分結果的相關性分析,得出各單項指標相應的相關系數R2值 (表2),其中適地適樹、意境美、觀賞性3個指標的R2值均呈現出專家組<非專業學生組 <專業學生組,適地適樹、統一與變化、均衡性3個指標中均有明顯較低的R2值 (C類中指標1—S:0.317;C類中指標 6—S:0.361;W 類中指標 10—U:0.378)。

表2 不同組別單項指標評分與綜合得分的R2
2.2 以生態原則和美學原則為指標的植物景觀評價分析
在評價3類景觀的生態指標和美學指標時,其差異Sig值在0.501~0.915,均大于0.05,表明差異并非來源于生態學指標與美學指標,而是來源于樣本的不同。
因此,在評價這3類植物景觀時可以將兩項原則合并 (表3)。

表3 南湖植物景觀評價結果的方差分析
2.3 植物景觀綜合評價分析
2.3.1 植物景觀樣本綜合評價得分
將相應各基礎指標的平均分作為各樣本生態指標與美學指標的綜合評分,由于生態指標、美學指標之間差異不明顯,以兩類指標的平均分作為樣本的總體評分 (表4),對3類植物景觀進行定性評價。與硬質景觀相結合的植物景觀中評分最高的是A11(79.205分),其次是 A10(78.860分);復層結構類植物景觀中評分最高的是 C9(79.155分),其次是C1(78.231分);與水體相結合的植物景觀中評分最高的是W10(81.873分),其次是W2(80.242分)。

表4 各樣本的總體評分
2.3.2 與硬質景觀相結合的植物景觀評價分析
與硬質景觀相結合的植物景觀中評分較高的2個模式分別是樸樹+銀杏-女貞-金鐘花+扶芳藤-麥冬(A11)和樸樹+雞爪槭-蠟梅-瓜子黃楊+鳳尾竹-麥冬 (A10)。前者位于湖心島煙雨樓東南側,大喬木樸樹、銀杏是造景的主體,造型優美、壯觀,構成了該植物空間的骨架部分,給人雄偉、渾厚的感覺,中下層樹種比例、尺度適宜,此外,以煙雨樓及紅墻作為植物的背景,建筑與植物共同組成景觀,突出了意境,因此對其評分最高。后者位于湖心島煙雨樓庭院后院內,是一處植物與假山組合的園林景觀,樸樹與雞爪槭體形高大且輪廓清晰、姿態優美,假山石以太湖石堆疊而成,勾連相接自然,玲瓏別致,與植物相映襯,增添了整體景觀的韻味。
2.3.3 復層結構類植物景觀評價分析
復層結構類植物景觀中評分較高的2個模式分別是旱柳-紅葉李+日本晚櫻-紅葉石楠+杜鵑-麥冬(C9)和銀杏+香樟-桂花+紅楓-金絲桃 (C1)。前者位于勺園外側南湖綠道旁,觀花觀葉類植物較多且觀賞性較強,以景石作點綴,以麥冬鑲邊,植物層次豐富,整體配置協調,因此對其評分最高。后者位于秋園內,銀杏、紅楓都是色彩感較強的觀色葉植物,且均采用叢植的配置方式種植,既表現了這些植物的群體美,也體現樹種的個體美,且符合藝術構圖規律,整體意境突出。
2.3.4 與水體相結合的植物景觀評價分析
與水體相結合的植物景觀中評分較高的2個模式分別是大葉柳+水杉-美人蕉 (Cannaindica Linn.)+再力花+迎春 (W10)和垂柳+香樟-桂花+紅葉李-蘆葦 (W2)。前者位于南溪園小島,水中央的小島由青石板通向岸邊,小島上的大葉柳、水杉、花葉美人蕉等植物不僅增添了水面空間的層次,而且豐富了水面空間色彩,因此對其評分最高。后者位于南溪園大草坪,水域面積較小,是一處人工開挖的小池塘,并有一條木棧道橫穿池塘。植物景觀以群植的香樟為背景,柳樹叢植于池塘旁,水邊種植蘆葦,整體景觀頗具自然趣味。由此可見,人們較傾向于景色優美且親水性強的濱水植物景觀。
樣本評分反映了其植物景觀的現狀,3類植物景觀中評分較高的樣本都做到了植物種類多樣、喬灌草搭配合理、層次豐富、觀賞性強、整體協調,均兼顧了生態性與美觀性。生態指標和美學指標間雖具有一定的相關性,但通常情況下相對于生態性而言,優秀的植物景觀樣本中所呈現出的美觀性是最直觀最容易為大眾所接受的,所以這些樣本在設計之初常以有形的美學指標為切入點,通過優化植物群落的方式創造協調共生的生存環境,從而達到生態性與美觀性的統一。這種由淺入深、融合生態與美學的植物景觀營造的方法值得在今后設計中借鑒。
數據分析結果表明,同一人群對各個指標的心理偏重呈正態分布,評價過程中產生差異的原因是不同人群對同一景觀的偏重點不同,因此可以根據不同人群的心理偏重設計出既具有科學性又符合大眾審美喜好的景觀。適地適樹、意境美、觀賞性3個指標的R2值均呈現出專家組<非專業學生組<專業學生組,可以認為相較于其他2組,專家組在進行植物景觀評價時更注重對單個指標的考慮,專業性更強,因此在景觀設計之初專家組的建議最科學。適地適樹、統一與變化、均衡性3個指標中均有明顯較低的R2值,表明不同人群對這幾個指標的敏感性不同,在以后的景觀評價中為使評價結果更科學,可將這3項原則進行單獨評價。
通過實地調查與SBE法相結合的方法增加了南湖植物景觀評價的科學性,在原有的統計分析過程中,加入對各單項指標的評分結果和綜合評分結果的相關性分析的方法,分析出評價過程產生差異的原因,為科學、合理的植物景觀設計提供了依據,豐富了運用SBE法評價植物景觀的模式。
[1] 杜紅玉,張志穎,藍悅,等.基于SBE法的上海市閡行體育公園植物景觀評價 [J].福建林業科技,2014,41(2):156-160.
[2] 王競紅,魏殿文,張崢嶸.深圳市蓮花山公園植物景觀評價 [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7(1):57-58.
[3] 肖國增.重慶城市公園綠地植物景觀評價研究 [D].重慶:西南大學,2007.
[4] 宋亞男,車生泉.上海城市公園典型植物群落美景度評價[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 (農業科學版),2011,29(2):16-24.
[5] 閆家鋒,關慶偉,鄧送球,等.徐州云龍山側柏林景觀評價[J].中國城市林業,2009,7(1):12-14.
[6] 翁殊斐,柯峰,黎彩敏.用AHP法和SBE法研究廣州公園植物景觀單元 [J].中國園林,2009(4):78-81.
[7] 林葳,喻來,陳舒靜,等.基于SBE法的成都市人工濕地公園植物景觀評價 [J].四川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2015,52(3):697-702.
[8] 翁殊斐.用SBE法進行廣州市公園植物配置研究 [J].中國園林,2002(5):84-86.
[9] BRIGGSDJ,FRANCEJ.Landscapeevaluation:acomparative study[J].JournalofEnvironmentalManagement,1980,10:263-275.
[10] 楊懿琨,陳亮明,周德明,等.基于SBE法的長沙市居住區植物景觀量化評價 [J].中國園林,2007(2):35-38.
[11] 章志都,徐程揚,龔嵐,等.基于SBE法的北京市郊野公園綠地結構質量評價技術 [J].林業科學,2011,47(8):53-60.
(責任編輯:侯春曉)

表1 3種基肥處理對蘆筍產量的影響
全年蘆筍產量,蘆筍母莖廢料處理比對照略減,蘑菇菌渣廢料處理比對照略增,但差異都不顯著。
2.2 土壤理化性狀
表2表明,3種基肥處理,試驗土壤中的全氮、土壤速效鉀、有效磷及水溶性鹽的含量差別不大,但蘆筍母莖廢料和蘑菇菌渣處理比有機肥處理的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18.82%和33.54%。如從蘆筍喜好有機質這個角度上講,施用蘆筍母莖廢料、蘑菇菌渣比施用有機肥對蘆筍生長更好。

表2 3種基肥處理對土壤理化性狀的影響
試驗結果表明,全年蘆筍產量,蘆筍母莖廢料處理比對照有機肥處理減少1.37%,但秋筍增產效果顯著;施用蘆筍母莖廢料還可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有利蘆筍生長。由此可見,蘆筍母莖廢料還田種植蘆筍具有可行性,可以替代有機肥,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明顯。
參考文獻:
[1] 趙玉華.蘑菇廢料在蘆筍上的應用效果 [J].浙江農業科學,2009(3):465-466.
[2] 唐紅芳,朱元弟.蘆筍母莖栽培平菇技術 [J].中國食用菌,2012,31(2):68-69.
(責任編輯:張才德)
S731
A
0528-9017(2016)05-0714-04
2015-12-07
張 娟 (1991—),女,江蘇如皋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風景園林與景觀設計,E-mail:zhang-j_0928@ foxmail.com。
王小德 (1965—),男,浙江臨安人,教授,博士,從事園林植物引種與應用研究工作,E-mail:wxd65@zafu.Edu.cn。
文獻著錄格式:張娟,王小德,劉臣瓊,等.基于SBE法的嘉興南湖植物景觀評價 [J].浙江農業科學,2016,57(5):714-717.
10.16178/j.issn.0528-9017.20160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