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平 庾光忠 周函宇 朱 賀
(株洲時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軟土地基上某大底盤多塔高層剪力墻結構層間隔震應用
陳國平 庾光忠 周函宇 朱賀
(株洲時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軟土地基上某大底盤多塔高層剪力墻結構隔震裝置采用普通橡膠支座和粘滯阻尼器的組合裝置形式,分別在每個塔樓的首層設置隔震層,分析結果表明,本隔震結構隔震效果良好,地震設防烈度可降低一度,且采用粘滯阻尼器裝置能夠有效降低隔震層的水平位移。
軟土地基;大底盤多塔;組合裝置;隔震層;設防烈度
隔震結構是指在建筑物上部結構與基礎之間設置隔震層,以延長整個結構體系的自振周期、增大阻尼、減小輸入上部結構的地震作用,從而大大減小傳遞到上部結構的地震力和能量,達到預期防震要求。
根據GB50011-2010《建筑抗震設計規范》[1]中12.1.3條文規定:建筑場地宜為Ⅰ、Ⅱ、Ⅲ類,并應選用穩定性較好的基礎類型,因此隔震技術在軟土地基上特別是Ⅳ類場地建筑上的應用少之又少,而大底盤多塔高層結構國內暫無相應工程案例。由于軟土容易過濾地震波的中、高頻成分,且同時會放大低頻成分,而普通隔震橡膠支座組成的隔震層剛度較小,隔震層在強地震作用下將發生較大的水平向位移,易導致隔震支座甚至是上部結構的失穩甚至倒塌。近幾年,我國的建筑隔震產業發展迅速,建成或在建隔震建筑已達幾千棟之多,隔震技術的應用得到了更加廣泛的發展且已趨于成熟,針對上述情況采用粘滯阻尼器與普通橡膠支座的組合裝置組成的隔震層對軟土地基的高層結構的抗震性能具有積極的意義。
本文通過對采用普通橡膠支座和粘滯阻尼器組合裝置的軟土地基上大底盤多塔高層剪力墻的隔震工程實際案例進行分析,為類似的隔震工程提供相應的技術參考。
某大底盤多塔高層剪力墻結構為重點設防類建筑,結構設計使用年限50年,抗震設防烈度為8度設計基本加速度為0.2g,大底盤為框剪結構,上部結構為剪力墻結構。大底盤共兩層高15.5m,上部共四個塔樓,其中A、C塔樓共19層高55.10m,兩個塔樓建筑方案相同;B、D塔樓共13層高37.70m,兩個塔樓建筑方案相同;首層層高均為10.05m,2層層高均為5.00m,其余樓層層高均為2.90m。大底盤結構長125.20m,寬101.80m,上部塔樓結構均長28.20m,寬16.80m。結構的三維模型及塔樓號見圖1。

圖1 結構三維模型及塔樓號
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二組,基本風壓0.55KN/m2,地面粗糙度類別為B類,風荷載體型系數1.3。
3.1隔震裝置的選擇
隔震方案采用大底盤層間隔震,新增一層隔震層設置在每棟塔樓的底部。隔震層柱子和剪力墻需進行水平隔斷,因此剪力墻結構應設置轉換梁并在下部設置支墩柱,擬選用三種不同型號的隔震支座,粘滯阻尼器對稱設置于隔震層,取所有隔震支座的頂標高相同。普通橡膠支座和粘滯阻尼器實物圖片分別見圖2和圖3。
3.2隔震裝置的選型和布置

圖2 普通橡膠支座

圖3 粘滯阻尼器
設防烈度為8度(0.2g),軟土地基上的高層剪力墻結構如只采用普通隔震橡膠支座組成的常規隔震層,隔震層剛度較小,罕遇地震作用下的隔震支座位移過大易產生失穩破壞;如采用較大直徑隔震支座,隔震效果不明顯且經濟性較差。因此,為了保證建筑隔震效果及經濟性,采用合適直徑的隔震支座的同時,在隔震層增設粘滯阻尼器,在幾乎不增加隔震層的剛度前提下能有效控制隔震層的位移。根據《建筑抗震設計規范》規定,本工程為丙類建筑,保證支座的平均壓應力小于15MPa,粘滯阻尼器參數在時程動力分析確定。隔震裝置的選型、數量和設計面壓見表1。隔震層橡膠支座和粘滯阻尼器的平面布置圖見圖4,布置方法采用一柱一隔震支座。

圖4 隔震層支座和阻尼器平面布置圖

表1 隔震支座壓應力設計值
建模分析軟件采用三維空間彈塑性有限元設計及分析軟件ETABS,上部結構及隔震層采用三維模型,上部梁、柱和樓板只考慮彈性,隔震支座則采用非線性計算模型,有限元三維模型見圖1,采用時程分析法計算。本工程共選用了適用于Ⅳ類場地的7條地震波,包括5組實際強震記錄(southeasternalaska-90、IMPVALLH-EMO0-00、IMPVALLH-E06-230、寧河天津波地震記錄的東西向和南北向,分別簡寫ALAK90、IEMO00、ILE230、TJEW、TJNS)和2組人工波(簡寫分別為RGB1、RGB2),進行結構地震反應分析。
輸入三個方向地震波進行時程分析,三個方向地震波峰值按水平主方向×1:水平次方向×0.85:豎直方向進行×0.65比例調整輸入,將7條地震波作用下結構響應取平均值作為本工程分析結果。
4.1水平向減震系數計算
設防地震作用下的地震波按8度設防地震0.20g調整峰值。對抗震結構與隔震結構分別輸入X向、Y向和豎向地震波進行時程動力分析。各個塔樓的層間剪力對比值見表2,建筑在采用隔震以后,下部結構層剪力略有減少,最大層剪力比為0.97;上部結構層間剪力明顯減少;A塔/C塔樓:最大剪力比為0.32;B塔/D塔樓:最大剪力比為0.27。各個塔樓層間彎矩對比值見表2,建筑在采用隔震以后,下部結構層彎矩明顯較少,最大層傾覆彎矩比為0.72;上部結構層間傾覆彎矩明顯減少;A塔/C塔樓:最大傾覆彎矩比為0.38;B塔/D塔樓:最大傾覆彎矩比為0.31。

表2 非隔震與隔震結構層間剪力和層間彎矩比值

圖5 A塔/C塔樓主方向為X向位移角倒數(1/θ)

圖6 A塔/C塔樓主方向為Y向位移角倒數(1/θ)

圖7 B塔/D塔樓主方向為X向位移角倒數(1/θ)

圖8 B塔/D塔樓主方向為Y向位移角倒數(1/θ)
綜合上述比值結果,整體結構的水平向減震系數取層間剪力比值和傾覆彎矩比值的最大值0.38,根據《建筑抗震設計規范》[1]中表12.2.5條文規定,結構設計時設防烈度及抗震措施可按降低一度即7度(0.1g)進行設計。

表3 隔震層最大位移校核

表4 罕遇地震下粘滯阻尼器最大出力
4.2層間位移角分析
4.3隔震層最大水平位移校核
根據《建筑抗震設計規范》規定隔震層最大位移應小于支座有效直徑的0.55倍和支座內部橡膠總厚度的3倍二者的較小值。由表4可知,滿足支座最大容許位移的要求。
粘滯阻尼器對稱布置于隔震層外圍四周,通過粘滯阻尼器的滯回耗能來控制隔震層在罕遇地震下的位移。各個塔樓粘滯阻尼器的最大位移與罕遇大震作用下的隔震層位移相同,見表3,最大出力見表4所示。
⑴采用普通橡膠支座和粘滯阻尼器的大底盤多塔高層結構的隔震效果良好,能有效控制軟土地基上結構的水平位移,防止隔震支座的失穩和破壞。
⑵大底盤多塔高層結構采用隔震技術,上部結構的地震響應大大減小,同時下部大底盤結構的地震響應相應減小,對整個結構的抗震性能和經濟性具有積極的意義。
⑶采用粘滯阻尼器控制隔震層的位移,可大大增強隔震上部結構的抗傾覆能力。
⑷罕遇地震作用下,隔震層的最大位移和上部結構層間位移角等各項指標均滿足規范要求,上部結構基本處于彈性狀態。●
[1]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設計規范(2010年版)[S].
[2]CECS 126:2001,疊層橡膠支座隔震技術規程[S].
[3]JGJ297-2013,建筑消能減震技術規程[S].
[4]JGJ 3-2010,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S].
[5]GB20688.5-2014,橡膠支座第5部分:建筑隔震彈性滑板支座[S].
[6]GB20688.3-2006,橡膠支座第3部分:建筑隔震橡膠支座[S].
[7]GB 50223-2008,建筑抗震設防分類標準[S].
8度罕遇地震作用下(輸入加速度峰值為0.4g)。根據《建筑抗震設計規范》12.2.9條文規定,鋼筋混凝土框架-抗震墻隔震層以下、地面以上結構罕遇地震作用下層間彈塑性位移角限值為1/200。罕遇地震作用下各塔樓層間位移角倒數見圖5~圖8,隔震層下部結構最大層間位移角為1/401;上部結構A塔/C塔樓最大層間位移角為1/535;B塔/D塔樓隔震層上部結構最大層間位移角為1/823;均符合規范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