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步韜
浙江財經大學經濟學院
中國智能手機行業克服創新收益陷阱的策略模式研究——以華為、小米為例
盧步韜
浙江財經大學經濟學院
近些年,本土智能手機行業發展迅速,越來越多的智能手機行業主要其技術創新,創新往往需投入大量的研發成本,在高研發成本下往往會導致企業不盈利的局面,也就是所謂的“創新收益陷阱”,但是以華為、小米為代表的本土智能手機卻巧妙的避開了創新收益陷阱問題。本文的分析發現以華為、小米為代表的本土智能手機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和營銷模式創新從而克服了創新收益陷阱。
技術創新;研發成本;創新收益陷阱
智能手機自1993年問世至今,已經歷了20余年的發展,現今已發展為全球擁有近20億用戶,年出貨量近12億部的巨大產業。我國智能手機企業雖然起步較晚,但是發展迅速。2006年我國智能手機銷量為986.2萬部,2014年銷量為3.87億部,年均銷量增速為16.89%。2007年蘋果iPhone的上市以及熱賣使移動互聯網趨勢得到強化,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智能手機市場的勃發。近些年智能手機市場需求的急速增長使得其他領域企業也紛紛進入到該行業中,宏基、戴爾、惠普等諸多PC廠商也紛紛涉足智能手機領域,中國的中興、華為等企業也不甘落后,紛紛推出頗具市場競爭力的千元Android低端智能手機,將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競爭推向高潮。本土智能手機企業與國外高端品牌比如蘋果、三星相比屬于低端品牌,但是本土智能手機企業占據超過85%的市場份額,出貨量、銷售額也逐年增長。近些年來由于我國智能手機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再加上生產技術的進步,生產成本不斷降低,主流智能手機生產商整體的產品定價開始越來越向中低端市場靠攏。
本土智能手機企業相對于蘋果、三星來說相當于跟隨者,蘋果、三星手機企業代表的是高端,本土智能手機企業代表低端,本土智能手機企業是在技術不對稱條件下與蘋果、三星展開競爭,并且取得了良好的市場績效,因此我們有必要分析本土智能手機企業低端定位的內在機制是什么,同時隨著本土智能手機企業注重其技術創新,研發投入也很大,隨著研發投入的增加,企業往往會陷入不盈利的局面,也就是所說的“創新收益陷阱”,那么以華為、小米為代表的本土智能手機企業怎樣克服創新收益陷阱的呢?
在分析本土智能手機企業低端定位機制之前,首先我們得要構建基礎模型,分析縱向差異結構下后發企業技術定位的邏輯,在此基礎上,對基礎模型進行拓展來說明本土智能手機企業低端定位的內在機制。
(一)模型設定
假設一:假設市場上只有兩家企業,它們的單位邊際成本ci不同,分別生產低質量產品SL和高質量質量產品SH,刻畫了質量差異,兩個企業產品定價分別為PL和PH。
假設二:給定價格,消費者都認為高質量產品優于低質量產品,但是不同消費者對質量的評價是不同的,我們用消費者質量偏好參數θ來表示,我們將消費者人數標準化為1,每個消費者具有單位需求,就是說要么他們購買1單位的低質量商品,要么購買1單位高質量產品,要么不購買,但是他們不會即購買高質量產品又購買低質量產品,消費者的效用函數具有如下形式:
由此,我們可以確定市場中存在的三個邊界消費者:
假設三:消費者偏好參數θ服從[0,1]上的累計均勻分布函數F(θ),具有連續密度函數f (θ),則F(θ)=θ,f (θ)=1。
(二)基礎模型:縱向差異模型
在縱向差異寡頭結構下,兩個企業之間的博弈過程主要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兩個企業先選擇自己的質量水平,第二個階段是兩個兩個企業展開價格競爭。我們采用逆向歸納法,首先分析兩個企業之間的價格競爭,然后分析兩個企業的最優質量選擇。
根據假設,每個企業邊際成本存在一定的差異,高質量產品企業的利潤為:
而低質量產品企業的利潤為:
每個企業在給定對手價格不變的前提下選擇自己的價格最大化自己的利潤,由此我們可以得到兩個一階條件:
將θHL和θL的表達式代入到兩個一階條件(1)和(2)則可得均衡價格為:
上面的結果顯示,高質量企業的定價高于低質量企業,并且兩個兩個企業的均衡價格受到各自產品差異的影響。首先,隨著兩個企業產品質量差異的提升,市場均衡價格會隨之增加,這是由于兩種產品質量差別的提升,這兩種產品的可替代性會變小,消費者對高質量產品的偏好會越來越強,因此這兩個企業之間的競爭會變小。由于價格競爭屬于是互補站略,質量差別的提升促進了市場價格的提升。其次,隨著質量差別的擴大,消費者對高質量產品的偏好優于低質量,這樣就提高了高質量企業的市場勢力。再次,兩個企業之間的均衡價格是由質量偏好上限的水平決定的,質量偏好區間并不能不影響兩個企業的價格戰略。由于我們假定市場是不完全覆蓋的,市場上表現出更高的高質量偏好,消費者更愿意為高質量產品支付較高的價格,這提高了高質量產品企業制定高價格的能力。
進而,兩個企業的均衡利潤分別為:
市場不完全覆蓋的情況下,產品質量差別程度的大小會影響每個企業的利潤。首先,兩個企業的均衡利潤會隨兩個企業之間質量差距的擴大而增加,兩個企業之間的質量差異越大,它們所賺取的利潤也會越高,而兩個企業之間的質量差異越是接近,兩個企業之間的價格競爭將會變的越發激烈,這樣將會導致它們的利潤下降。其次,對于高質量企業來說,在提升自身產品質量的同時也會明顯提升自身的利潤,因此對于高質量企業來說它具有很大的激勵來提高其自身的技術水平,同時保持技術領先優勢,逐步的拉開與低質量產品的技術差距;而對于低質量企業來說,盡管提高產品質量會增加其產品的需求吸引力,但是在價格競爭程度的增強的同時會降自身的利潤,對于低質量企業來說提高產品質量對利潤的負效應大于正效應,保持與高質量企業的適當的質量差別更有利于自己利潤的提高。因此,高質量企業存在明顯的“創新激勵效應”,低質量企業則存在明顯的“創新陷阱效應”。
我們來說明隨著各自產品質量提升對其利潤的影響。為此分別對(4)式和(5)式求SH,SL求一階導數可得:
由(6)和(7)可以得到以下兩個命題:
盡管本土企業的利潤期初隨著其產品質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接著利潤反而隨著產質量的增加而下降。這是因為雖然質量水平不斷提升但是兩種產品的差異性卻越來越低,進而加劇了他們之間的價格競爭,激烈的價格競爭使得他們的利潤變的越來越小,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知道有一個企業變化這個行業的技術領導者,另外一個變成跟隨者,最后又回到更大的差異化,也就是說,本土企業在一直提升技術水平的過程中,漸漸地從行業的跟隨者變成領導者。
以中興、華為、聯想、酷派、小米等為代表的中國手機企業致力于研發價格較低的中低端手機,靠高的性價比優勢參與市場競爭。,在其進入市場的早期階段,與國外高端企業保持適當的技術差距,不僅贏得了市場空間,也促進了企業的持續發展。在其技術創新的過程中不斷縮小與蘋果、三星的質量差距,但是隨著近幾年的發展,以華為、小米等企業為首的本土智能手機企業市場份額和利潤卻不斷增加,接下來我們以華為和小米為例來說明本土智能手機企業克服創新收益陷阱的策略模式。
Case1:華為模式
華為以創新為核心競爭力,正在逐步成為國內智能手機行業的領軍者,隨著每年研發投入的不斷增加,技術創新能力和申請專利數量不斷增加,并且取得了很好的市場績效,其占有的市場份額和利潤逐年增加,根據上面的結論,企業在不斷提升技術水平時,往往會投入大量的研發經費,高昂的研發經費有可能導致企業不盈利的局面,也就是所說的“創新收益陷阱”,根據華為的年度財報數據,我們可以看出,盡管每年的研發投入不斷增加,但是收入、凈利潤整體上卻不斷增加,華為克服了“創新收益陷阱”,為此我們來探討華為克服“創新收益陷阱”的策略模式。
從下面的表中我們可以看出,2009-2015年華為研發投入不斷增加,研發投入占收入百分比逐年增加,并且收入和凈利潤逐年在增加。
表1 2009-2015華為研發投入情況(單位:百萬元)
華為模式以技術創新為核心,通過技術領先國內智能手機行業市場來占領市場,并且通過其領先的技術優勢在定價方面高于國內同類手機企業,以質量為先,通過制定相對較高的價格來進行競爭,并且得到消費者的認可,同時不斷縮小與其蘋果、三星等方面的質量差異,但是定價方面卻遠沒有蘋果、三星等企業高,在中高端市場占有較高的市場份額,另外,華為研發水平和能力遠遠領先于國產智能手機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形成技術專利,通過技術專利對同類企業收取專利費用,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研發成本,因此華為在不斷提升技術水平的同時,沒有遇到“創新收益陷阱”,反而是憑借技術領先,利潤和市場份額不斷增加,克服了“創新收益陷阱”。
Case2:小米模式
小米采用“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協同創新”的模式并且取得了較大的成功。小米企業非常注重對市場的創新,小米通過獨特的饑餓營銷和網絡營銷的模式成功的鎖定了一大批的忠實粉絲。根據2015年IDC發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小米手機的市場占有率為12.5%,三星12.1%,聯想11.2%。在排名前五的廠商中,三星出現了負增長,但是小米的卻漲幅達到了186.5%。本土智能手機企業基于對市場需求的巨大偏好差異,通過采用適當的技術研發和產品技術定位并且通過創新市場營銷模式,在智能手機市場的市場份額逐年上升,另外,在數量規模和低單機利潤結合的“薄利多銷”戰略也使企業獲得了一定的總利潤。
小米正是利用其獨特的營銷模式來鎖定消費者,改變消費者的消費偏好,吸引了大量的消費群體,占據較高的市場份額,在其提升技術水平的同時運用獨特的商業模式從而克服了“創新收益陷阱”。
通過對上述華為、小米的分析我們可以知道,在本土智能手機行業與國外高端手機企業技術存在較大差距的情況下,激烈的競爭會促使本土智能手機企業逐漸的學習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管理創新,并在結合本土需求的基礎上抓住機會來實現技術趕超。本土智能手機機企業應該通過產品設計和技術的創新應用來抓住消費者的需求,從而在技術落后的情況下維持企業的發展和繁榮,同時企業的技術定位和技術創新應該在維持企業發展和繁榮的情況下來進行,以免過高的研發投入導致企業的虧損,從而不利于企業的發展和繁榮,因此,政府不應該主要企業的技術發展路線,而是通過鼓勵本土智能手機企業抓住本土消費者的需求來提升自己的創新收益,像華為、小米這樣的本土企業一樣,通過技術創新和營銷模式的創新,從而巧妙的度過了“創新收益陷阱”。
[1] Mussa, M, and S. Rosen,Monopoly and Product Quality,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1978:301- 317.
[2]Nye,John V.C,The Rise of “The Rest”: Challenges to The West from Late-industrializing Economies,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02:956-957.
[3]Pepall, L, Richards,D, and Norman,G.Industrial Organization:Contemporary Theory and Empirical Application,Wiley Press.2014
[4]Shaked, A, and J. Sutton.,Relaxing Price Competition through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82:3-13.
[5]Sutton, J,Vertical Product D ifferentiation: Some Basic Themes,American Econom ic Review Papers and Proceedings, 1986:393-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