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彪 教授 東北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
養豬生產中品種的選擇與利用
王希彪 教授 東北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
博士,東北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教授,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專業。中國畜牧獸醫學會養豬學分會常務理事、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動物遺傳育種學分會理事、黑龍江省養豬研究會理事長。主要研究領域為:豬的育種、豬的生產、肉質評定。承擔動物科學專業研究生、本科生“家畜育種學”、“養豬生產”、“肉類科學”、“動物育種專論”等教學任務。

人類生產活動的目的是滿足物質、文化需求。而養豬者所追求的目標就是效益的最大化。詳細分析一下,生產者所追求的具體生產指標又不盡相同,生產種豬、擴繁、商品豬、仔豬的指標各不相同。消費者的目標是購買物美價廉的產品。而對于此,哲學家、動物福利學家、生態學家又有不同的看法。
1.1 過去的目標
從歷史上看,養豬生產的目標是什么呢?年齡大的人都知道,“養豬不賺錢,回頭看看田”——養豬的目的就是積肥。另外,養豬還有一個目的就是生產脂肪。實際上,到目前為止,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地區,對豬產品的要求是不一樣的。而遺憾的是,在中國,我們沒有進行詳細區分,多數人都認為品種都一樣,生產的產品也都一樣。有了一定的進步之后,養豬的目的演變為攢錢。這些都是早期養豬生產相對具體的目標和認識水平。
1.2 現在的目標
現在養豬生產相對具體的目標是:①豬的主要產品就是作為人類動物蛋白來源的瘦肉(狹義、現在),決定其效益的除市場因素外,主要就是產量(生產效率)和品質。但是,目前多數考慮的因素并不是這兩點,而是市場。②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的環境條件(社會、經濟、自然等)下,生產效率和產品品質的內涵會有較大的變化,也會受人們認識水平的影響。③其他很多與豬的生長發育和繁殖有關的“豬的自身因素”都會影響到效率和品質,如豬的抗病力。但是,無論在育種、引種還是飼養管理中,對此考慮的并不是很多。④在考慮更大的體系或生產系統時,還會涉及到更多的指標,如糞便污染物的排泄量等。
1.3 養豬生產的具體指標
養豬生產群體的具體指標包括生產效率指標和產品品質指標。生產效率指標對于育肥豬來說,有日增重、飼料效率等;對于母豬,包括母豬產仔數、仔豬成活率等。產品品質指標有胴體品質(瘦肉率、后腿比例等)、肉質(顏色、嫩度、吸水力、肌內脂肪等)、衛生安全指標(微生物污染、藥物殘留等)等。其中胴體品質也可以作為效率指標,但是通常還是作為品質指標來考慮。
2.1 品種的作用
品種在生產中的作用,最通俗的理解就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強調的就是遺傳的作用。而“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說的則是環境的作用。在技術進步對
生產水平的貢獻中,遺傳育種所起的作用最大,為40%,營養飼養20%、疾病防治15%、繁殖與行為10%、環境與設備10%、其他5%。很多人對此的理解是,在養豬生產水平中,遺傳育種占比40%。而我的理解是,這個數據是人們總結多年來在養豬生產水平的提高中,育種對進步的貢獻大小,而不是說在養豬生產中育種的貢獻比例。
2.2 品種選擇需要考慮的問題
2﹒2﹒1 生產目標 效率指標和品質指標。不同品種的目標關注點不同,對于大白豬更多考慮其繁殖性能,對于長白豬考慮繁殖性能的同時也會兼顧生長性能,對于杜洛克則很少考慮其繁殖性能,一般關注胴體品質。
2﹒2﹒2 條件 要充分考慮自然條件、設備設施、飼料資源、飼養方式、疫病環境。
3.1 繁育體系的結構
對于繁育體系結構(圖1),如果考慮三級體系,最上層是育種、中間是雜種擴繁、最下層是商品豬繁殖和生產。但是,想說明中國目前在繁育體系中存在的問題,還是用通過四級結構圖了解得比較清晰。在四級結構圖中把純種育種部分分成了核心育種群和擴繁群(在三級中將這兩部分合并是為了提高數據處理的能力)。在我國目前的繁育體系中,只有有限的幾個大型的種豬企業、一條龍企業在做育種工作,大多數種豬場的育種工作不到位,他們所做的僅是純種擴繁這類的基本工作。
純種擴繁的下一步,在一般的商品生產中用長大二元母豬,應該是擴繁場做工作,但是遺憾的是,由于市場等因素影響,沒有幾個豬場做這樣的工作。目前我國的繁育體系中,育種、擴繁這兩部分均存在很大的缺失。
3.2 各類群體的功能
3﹒2﹒1 育種場(核心群) 主要任務是從事純種(系)的選育提高,并按照不斷變化的市場來培育新的品系或改變育種方向。
3﹒2﹒2 繁殖場(擴繁場) 是按照統一的育種規則進行雜交以生產商品代生產所需的雜種母豬。
3﹒2﹒3 商品場 組織父母代雜交以生產有計劃雜交的商品肉豬。
假如育種、擴繁、商品生產的利益不相關,就沒人會按照商品場的需求去引種、育種、擴繁。所以,應該綜合考慮各個群體,整體效率與效益才是最終的目標。
3.3 現有“體系”的問題
現有體系中存在很大的問題。體系各部分脫節,不考慮整體效益。育種場(核心群)在引種、擴繁,與育種場應該執行的功能不匹配。繁殖場(擴繁場)似乎是純種擴繁場的副業。只有一條龍的大企業堅持在做擴繁工作。商品場在客觀上“被動”用種。只能引進了什么品種就用什么品種。

圖1 繁育體系的結構
4.1 企業引種的“動力”
4﹒1﹒1 用種的企業沒有辦法對品種做“系統”的評估 在引種時,很多企業都以體型是否好看為標準,另外在產仔數、增重或者背膘等指標中再找一個亮點。購入種豬存在很大“盲目性”,以“新”為“好”。
4﹒1﹒2 “新”是最好的廣告? 今天引的可以比昨天的價格高!但是新引進的真的就比舊的好嗎?多數企業沒有辦法評估。
4﹒1﹒3 引種企業效益有保證。
4.2 企業引種選擇的“依據”
4﹒2﹒1 供種企業的“廣告”對引種者作用較大。
4﹒2﹒2 指標 ①多數引種者僅憑外觀體型是否好看,而不是外貌鑒定的“體型”!②增重、料肉比、產仔數、背膘、瘦肉率。③肉質。
4.3 引種數量與來源
引種數量與來源見表1。有人說,中國人有錢,引進這些豬不算什么,但是我們要考慮引種的目的是什么,引進的豬是否和我們的引種目的相匹配。目前多數是從美國、丹麥、加拿大、法國等國家引種,但是這些國家的自然條件、飼料資源條件差別很大,并且消費市場對于產品的需求差別也很大。顯然,這些國家,同樣是長白、大白或者杜洛克,他們的育種目標和選育方向也不盡相同。而我們的引種企業將各國的豬種都引進了,說明引種目標并不明確。
丹麥全國的育種核心群總共有7,000多頭。從引種的數量看,我國引種最多的年份相當于丹麥全國育種核心群的3倍,少的年份相當于一半左右,這些年累計數量超過10倍以上。這些種豬可以負擔全中國1/3生產群的育種任務。很顯然,我們引種不是為了育種,也不是為了豐富素材。
從種豬來源看,我們的育種目標、生產目標、產品目標都比較模糊。沒有考慮養豬生產整體的效益,也沒有充分考慮商品豬生產場的效益。曾經一個企業想引進某個國家的卷毛豬,我問他為什么?他說新鮮(國內沒有),我也說新鮮。但這應該是動物園的工作!
4.4 品種的形成
一個品種是由人工選擇和自然選擇合力形成的。自然選擇壓力來源于環境條件、氣候條件等除了遺傳以外的因素。人工選擇考慮的是按照人的需求施加的選擇壓力,但與自然選擇有時候是相反的。所以,任何一個品種的形成都離不開自然條件、飼料資源、飼養方式、設備條件等一系列的約束。不同國家有不同的產品需求,所以育種目標也是不一樣的。

表1 引種數量與來源

表2 民豬雜種豬的性能
4.5 品種具備的屬性
除了畜牧學上的定義外,品種應該在一定程度上滿足某些生產目標,比如產仔數、飼料效率、背膘厚、瘦肉率等。還要在一定程度上適應某些特定的環境條件,包括氣候、飼料、疫病、生產方式等。如果脫離品種的適應性去認識、評價、選擇品種,都會導致很多不良的后果,最終影響生產效益。
4.6 引種以后
大家普遍感覺,引種以后退化很明顯。退化的原因是什么?除了因為沒有選育外,還有就是品種選育的環境與品種引進地區的環境不匹配,相當于改變了選擇壓力,從而改變選育方向,最終導致品種退化。
生產性能不理想也不一定是由于營養水平、管理水平、技術水平低,還可能是由于選擇的品種與環境不匹配,相當于改變了利用條件。引種企業以無限制的環境(圈舍、疫病、飼料)改進去適應品種,但是成本相當高,一般的生產企業負擔不起。
從生產目標來看,引種以后的飼料效率、日增重、胴體品質確實有所提高。但是,從國家的統計數字來看,母豬產仔數并沒有提高,肉質和衛生安全指標也沒有提高。適應性更是無從談起。從效益目標來看,我們的目的也沒有達到預期。究其原因,還是品種與生產條件不匹配。
如果利用地方豬種會如何?外國的報告肯定會說利用地方豬種會導致生產水平下降,但是從南方將三黃雞利用在肉雞生產的成功案例來看,如何利用地方品種值得我們豬育種工作者思考。
地方豬種具有適應性強、肉質好、繁殖性能好等優點,可以通過本品種選育、雜交育種、雜交利用等途徑加以利用,但是需要對利用手段進行有效地評估,在完整體系中評價。■
(編輯張瑞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