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泛
本屆藝術類參評作品在內容和形式上有哪些創新?
金像獎不同于其他攝影比賽之處就在于,它是將“評人”與“評作品”相結合。一個有影響力的攝影家,曾經引領過潮流,當下再來參評,我們要承認他的影響,但不能單純地把他過去的成績作為全部。
這就要提到創新——思想的創新,手法的創新。這次參評的作品中出現了很多攝影工藝,如藍曬、濕版、火膠棉等,這些攝影傳統技法一直為攝影人所傳承是好事兒,也令數字時代的攝影人有了更多元的體驗。我們在運用這些工藝的時候,要記住的一點是——攝影的關鍵還是在內容,影像本身必須能夠承載你的思想和表達,這樣使用特殊工藝才有價值。
我們現在常提到原生態,希望攝影也能回歸到原生態,回歸到生活本質中去,離生活越近離藝術越近,脫離生活的藝術是空中樓閣,沒有生命力的。
用新的手法、新的觀念,不露痕跡的表達才是最高表達。
評選過程中,評委們多次提到了作品的呈現方式,請您談談后期輸出對于一個攝影人意味著什么?
本屆金像獎藝術類參評作品中,有很多制作精良的作品,在色調的調整方面非常專業,而且采用了非常專業的紙張,如德國哈內姆勒純棉無酸紙輸出,呈現出銀鹽照片的效果。此外,還有用傳統手工放大的照片,可以說是達到了目前世界一流水平的工藝。攝影的成本太大了,人力、物力、時間各方面的儲備才能造就一張作品。思考很久才會去拍的一個畫面,如果隨隨便便找一個紙張來呈現,那是對自己的不尊重。我們的攝影人喜歡追求相機的高像素,卻因為不會后期或者吝嗇紙張而忽視了作品的打印輸出。殊不知,藝術品最終是要呈現在介質上的。本次參評作品中有些影像是不錯的,但最終因為呈現方式不恰當等技術性問題打敗了自己。
一個合格的攝影師要學會自己調整照片,調整照片也是要付諸思想的,與拍攝一樣是攝影創作環節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應該交給別人去調整,因為只有攝影師自己到過拍攝現場,也只有自己能還原出現場的感覺。攝影人最忌諱重前期拍攝而輕視后期自己調片。對于攝影師來講,如果拍攝花費一個小時的話,那至少需要三四倍甚至十倍的時間去研究、調整、編輯,選擇最佳呈現方式,并根據參賽要求去投稿。同時也要知道不同輸出材質的特性,按藝術品標準去制作,好的介質可以提升你作品的藝術感。
對今后的參評者有哪些建議?
金像獎的評選肯定會產生一定的導向作用,但作為評委我不希望攝影人受這個導向影響。每一屆參評人員都應該仔細研究往屆獲獎作品,以避免趨同。同樣,作為評委,也一定要了解上一屆的獲獎作品,一定要了解中國攝影界的發展、動態、思想、潮流,了解有哪些活躍的人物。金像獎其實也是在對評委的價值觀、藝術觀做出評價,體現著評委的眼力與藝術水準。
楊國美


1945年出生,江蘇省鹽城市攝影家協會名譽主席。多年專注于拍攝麋鹿主題的作品,作品多次獲獎。先后出版多部攝影畫冊。曾獲得中國攝影家協會德藝雙馨優秀會員。

三十年專注麋鹿,用影像為拯救這種瀕危物種,為建造麋鹿自然保護區,竭盡全力。參評作品在變幻的光影中傾注了他對瀕危物種的關愛之情,呼吁人們保護自然環境,守護美好家園。如果說影像的社會價值、文化價值,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對麋鹿的關愛,可謂濃墨重彩、擲地有聲!
——林路
陳大志
1966 年出生。供職于吉麥嶺(北京)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專注于“反向區域曝光法”,有多件作品發表獲獎。曾出版個人作品集、舉辦個人攝影展。

利用膠片的顆粒性和線性涂布的特性,通過在前期拍攝與后期制作中的層次壓縮,強調線性,形成筆的點、皴和勾勒感,并通過加大反差,形成墨的暈染感,在現代攝影中探尋中國傳統畫意的境界與韻味。這種被專家稱之為“反向區域曝光法”的技法具有創新與獨創的價值,得到國內外業界廣泛贊譽和認可。
——林路


周梅生
1951年出生,中國攝影家協會理事。從事攝影30余年,擅長人文、地理、建筑、風光類專題,出版攝影畫冊多部。近年來尤注重“世界遺產影像學”體系的創立與整理,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以攝影的方式對于世界遺產進行大量的拍攝與研究工作。

近年來,尤為注重“世界遺產影像學”體系的創立與整理,從文化人類學的視角,以攝影的方式對在中國的世界遺產進行大量的拍攝與研究,對于人類共同財富進行系統的影像表現,以“建立一個概念,完成一個體系,尋找一種方法”為學理基礎,以“文獻性,學術性,藝術性”為評判準則,在“世界遺產影像學”方面進行了開創性的工作。參評金像獎的作品《北京皇家建筑》和《突尼斯人》從不同的文化維度體現了獨特的藝術價值。
——林路

賁道春
1958年出生,南京空軍政治部原專職攝影干事,南京攝影家協會副主席。1979年開始從事軍事新聞攝影,多次參加全國、全軍重大活動的采訪拍攝任務。多次被南京軍區空軍評為學雷鋒先進個人,優秀共產黨員。

航天攝影,讓我們領略到祖國戰鷹的英武與神奇。軍事攝影以展現軍隊這一獨特領域、塑造軍人形象為己任。作者的這組作品不僅令人贊嘆,更傳遞給人們一種溫暖——那就是人民軍隊守衛的萬里海疆,充滿著堅實、平靜、安詳的力量!
——林路

鐘國華
1961年出生,深圳市攝影家協會副主席。作品多次獲獎,曾獲首屆“廣東省十大杰出青年攝影家”、首屆“廣東省十大攝影家”稱號。

致力于中國藏地人文地理的拍攝,在28年的實踐中以獨特的攝影語言、鮮明的藝術風格在攝影界享有良好聲譽。他的足跡遍及西藏、青海、四川、甘肅等大部分藏族人聚居地,作品以各種膠片10萬多張的拍攝積累為基礎,以舉重若輕的視覺語言,在平靜、自然、樸實的畫面中呈現藏地僧俗信眾日常生活的詩意、尊嚴和神圣性,從而表達拍攝者對藏地生態、人的命運以及生死輪回的思考,在整體風格上也達到了高度的統一。
——林路

徐波
1963年出生,中國金融攝影家協會常務副主席,秘書長。從事攝影創作20余年,近年來專注于西部航空攝影。2014年被中國金融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評為“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

多年的軍旅生活培養了他吃苦耐勞、堅忍不拔的品德和“為人民服務”的思想,這些思想品德深深融入到他的藝術創作之中。《鯤鵬極目》系列作品時間跨度長達十年,作者力圖在將三維的空間壓縮為二維的平面過程中,實現從抽象到具象、同時又從具象到抽象的完美轉化,從而引領觀眾走進一個充滿幻覺卻又真實的世界。
——林路

郭際
1960年出生,成都攝影家協會副主席。從事攝影30余載,專注于自然人文地理的拍攝和探索,作品曾上百次獲獎發表,出版有多部攝影作品集。


作品《夢之湖》借助生物與自然的完美結合,讓人一次次回到太古時代那個未曾分裂的“一”,回到那個無人稱的夢境。《山海間》以純粹的黑白影調讓人感受到宏大、雄奇的“大畫意”式奔涌,轉而深入到對人與環境之間縱覽式的觀察和隱憂。他的作品作為一種個人化風格的延伸,可以是詩意的,可以是抒情的,可以是犀利的,更可以是水墨的,為中國風景攝影的多元化空間拓展做出了自己獨特的貢獻。
——林路

程玉楊
1958年出生。曾任職于《北京日報》、《北京晨報》。2009年開始藝術攝影創作,2010年開始自制2米超大畫幅相機。作品被國內外收藏家收藏。有作品被編入美國權威高等藝術教科書。

從事攝影專業工作近30年。早期他在新聞攝影的崗位上勤奮努力,近年又進入了藝術創作的新一輪空間。參評作品或以獨特的視角大畫幅呈現的方式,用哲理的思考詮釋人與自然的關系,或是通過多點透視大畫幅負相拼接,成為攝影矩陣美學的先行者,抑或通過奇麗夢幻的色彩、純真充滿魔力的原始影像,顛覆對傳統攝影影像的認知。其作品的唯一不可復制也讓業界對攝影作品的價值有了重新評估和評判的可能。
——林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