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蘭
女兒今年考進了重點高中,沈其艷特別高興,答應滿足她一個愿望。女兒摟著媽媽的脖子,笑呵呵地說:“這個暑假,你和爸爸帶我出去旅游一趟吧。”沈其艷面露難色,想了想,還是拒絕了,“媽媽不是不愿意陪你去旅游,媽媽是沒辦法,七八九月是上海的汛期,媽媽不能離開氣象站。”一句“媽媽不能離開氣象站”,包含了沈其艷這十幾年來的工作艱辛,以及對家庭的深深愧疚……

19歲那年
她家附近的山頭上建了個
氣象站
沈其艷是土生土長的漁家女,從小在小洋山島上生活長大。這個島位于東海,距離上海南匯蘆潮港30多公里,有1.76平方公里,住著3000多居民。20世紀90年代,因為交通不便,小島像是個世外桃源,島上的人們過著遠離城市、簡單封閉的生活。
1997年的夏天,放暑假的沈其艷在村里玩耍,忽然發現家附近的山頭上多了個小房子。人家告訴她,這是上頭派人來建的氣象站。沈其艷好奇地跑去看。一位老氣象員熱情地招呼她,他拉開一個白色的風箱,給沈其艷介紹里面的各種儀器,溫度計、濕度計、風向儀……沈其艷看得饒有興致。之后,她有事沒事地就會跑到氣象站去玩,聽兩位老氣象員講講氣象知識,大家就這樣相熟了。
氣象站就一間小房子,條件簡陋,說是氣象站,更像個氣象哨,主要就是觀測記錄溫度、濕度、風向等基本要素,都是靠人工觀測。這是上海氣象局為配合洋山深水港的籌建而設立的。19歲的沈其艷并不知道,她的家鄉小洋山島將迎來一場大的規劃和發展。而這個小小的氣象站,也將改變她一生的命運。
那天,沈其艷像往常一樣去氣象站玩。值班的老氣象員問她:“小姑娘,想不想來做做看我們的工作?”沈其艷受寵若驚,在她印象中,當氣象員都是要有文化、有專業知識的,她高中畢業,之前是個地地道道的漁家女,有什么本事當氣象員呢?原來,氣象局有意要在小洋山島上挑選一名氣象觀測員。兩位老氣象員看沈其艷聰明好學,覺得她很合適,就探探她的心意。老氣象員說:“不懂氣象知識沒關系,可以慢慢學。干我們這行,最重要的是做事認真仔細,有責任心,你可以做到嗎?”沈其艷肯定地點點頭,這段時間來,她已經喜歡上了氣象觀測這件事。這或許是小洋山島上最特殊的一份工作。
沈其艷接受了這個挑戰,破格成為小洋山氣象站的一名氣象觀測員,那年她19歲。為了盡快上手業務,她一邊跟著老站長學,一邊每晚自己琢磨氣象書。那時候,從小洋山島去一趟上海市區,要先坐船,再轉好幾路公交車,單程就要花五六個小時。市區氣象局有培訓,沈其艷從不請假,每次都是天不亮就起床出發,摸著黑趕回家。一次次的培訓和實戰后,沈其艷很快就入了門。
氣象觀測員每天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記錄數據,聽上去不是很復雜,真正做起來卻不輕松。
世界氣象組織的所有成員國都遵循同一個觀測時間,即北京時間8時、14時、20時。這三個時間點的觀測結果必須在整點后的5分鐘之內上報,這樣才能準確有效,漏測,誤測都是非常重大的錯誤,是絕不允許發生的。老氣象員一再地對沈其艷說:“做我們的工作一定要認真仔細,要有責任心。”碰上大霧、大風、臺風、寒潮這樣的惡劣天氣,到了觀測記錄數據的時間點,就算是冒著生命危險也要上觀測臺。刮臺風的時候,他們還要每小時一次加密觀測。小洋山島在海上,四周空空曠曠,每一次臺風來,它都是首當其沖,正面迎接,市區風力如果是7級8級,在這里起碼就有9級10級。2005年“麥莎”臺風來,路經洋山島時站里的風速超過了13級,最嚴重的一次飚線風速超過了每秒57米。好幾次,沈其艷是連站也站不穩,她只能用繩子綁著另一個同事,另一個同事再綁著一個大墩子,這樣一步步爬上觀測臺。有一次,夏天下雷暴雨,沈其艷上觀測臺去記錄數據。沒注意,一個滾地雷就打在她的腳后跟,把她嚇得半死。
臺風天
冒著生命危險也要去上班
沈其艷細心膽小,做事謹慎,幾次碰到意外后,對這份工作也打起了退堂鼓。2000年,她和島上漁民費燕軍結婚,生了女兒。老公心疼她,幾次勸她別干了,“這工作又累又煩,還有生命危險,掙得錢也不多。何苦呢?”正巧此時,洋山深水港的改建工程開始了,島上居民可以被安排到港區的公司上班,福利待遇相當不錯,這可是個好機會。
就在沈其艷猶豫要不要跳槽的時候,兩位老氣象員要退休了。氣象局的領導找到沈其艷,希望她能接班,做氣象站的負責人。領導坦誠地說:“島上的工作環境不好,離市區又那么遠,市區的年輕人來一個走一個,都不愿意留。這份工作是艱苦,但是氣象站是不能缺少的,這些氣象數據對洋山港的建設很重要。”看著憂心忡忡的領導,沈其艷也不知哪來的魄力,堅定地回答說:“你們放心吧,有我在,氣象站就不會有問題。”就是為了這一句承諾,沈其艷一直干到了今天。
2003年,島上居民陸續搬遷,房子都拆了。氣象站的房子也面臨翻修,沈其艷每天都在一片廢墟上工作,晚上連個住處都沒有。費燕軍幫她在一戶民房的樓梯下搭了個床鋪。沈其艷每天爬進爬出,夏天熱得睡不著,身邊到處都是蚊蟲,被蜈蚣咬傷是常有的事,咬了就會腫起一個大包。通電也不正常,要么就用發電機,要么就干脆點蠟燭。沒有自來水,就用大水缸里儲的井水,洗澡上廁所都是問題。
最讓沈其艷難以忍受的還是和家人的分離。氣象站值班24小時都離不了人,除了炊事員,其他的4個人,兩人一組翻班。小洋山島改建后,沈其艷家就搬到離洋山島40公里的惠南鎮上。在東海大橋沒有建成之前,每次從小洋山回家都要花上大半天的時間。為了交接工作更加順利,值班的安排就是一個月輪一次。家人對沈其艷說:“你這就跟在外地上班一樣嘛。”每次和家人分別,沈其艷都會情不自禁地落淚。尤其當婆婆抱著女兒來送她,她隔著公交車的車窗,看到女兒不停地哭喊“媽媽”時,她的心都要碎了。女兒才3歲,正是最需要母親的時候,沈其艷不能陪伴其左右,每每想起來,心里總是特別難過,特別愧疚。還好父母和公婆都比較給力,他們幫忙帶孩子,才解決了沈其艷的后顧之憂。

小洋山島氣象站,遠離都市獨守空山
還有一次刮臺風,天氣預報說了風浪高達幾十米。正好這天輪到沈其艷去接班,家人擔心她的安危,勸她不要去,請假一天算了。沈其艷心里默默叫苦,因為當氣象員是不能請假的,如果你不去接班的話,同事就下不了班。母親看她這樣,難過地說:“別人臺風天都是往家里趕,你還要去刮臺風最厲害的地方上班。”沈其艷鼻子一酸,趕緊撐起把傘沖進雨里。那天,在蘆潮港,風浪大得擺渡船都靠不上碼頭,沈其艷全身濕透,心里又急又怕。年輕時懵懵懂懂的一個選擇,把沈其艷從一個瘦弱的漁家女鍛煉成了一個女漢子。
就這樣熬過了兩年多,2005年,小洋山氣象站正式被列入國家觀測站,他們搬遷到小城子山上,建了一排小平房,工作環境才得以改善。然而,因為信號不好,站里仍然是沒有網絡,沒有有線電視的。沈其艷在站里除了工作之外,也沒有其他事情可做,為了打發時間,她就看家里帶來的相冊,看完了還無聊就練字,再后來,她買了臺照相機,每天站在平臺上拍洋山港的日出與日落。詩句很美: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可是真的讓你每天看著一片大海數著時間過,又有幾個年輕人能忍受呢?二十多歲的年輕人,過著老年人一般的生活。
堅守小島氣象站18年
坐看風云變幻
沈其艷的丈夫費燕軍原本是一個漁民,后來在港區工作,人長得高高黑黑,有點粗獷,其實是個心思細密的顧家好男人。妻子回不了家,他既當爹又當媽,把女兒的學習、生活照顧得妥妥帖帖。他怕妻子在站里寂寞,下班后常常抽空上山陪妻子值班,幫她送來好吃的。小城子山海拔80米,雖說不高,但因為沒有路,上一次山很辛苦。山上所有的東西都要人工搬運上去。每次站里要買點什么東西,安裝些什么設備的時候,都是費燕軍搶著去幫忙,他肩扛手提,決不讓沈其艷沾手。2010年,氣象局需要一個熟悉水性,能和周邊漁民打交道的人,來負責海上浮標的維修工作。費燕軍正好合適,于是就成了沈其艷的同事。
雖說夫妻倆在一起工作,但是見面的時間反而是少了。因為要留一個人在家照顧孩子,所以他們在排班時是有意錯開的。沈其艷來上班的路上,通常是費燕軍下班回去的路上。費燕軍的工作很辛苦,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出海,少則三五天,長則半月,海上沒有手機信號,電話打不通。所以,每次丈夫出去海外作業,沈其艷就會格外留心天氣情況,風浪大一些,她晚上就睡不好覺。
過年的時候輪到沈其艷值班,費燕軍跟妻子提議說:“不如我們把女兒接來,在這里過年吧。”沈其艷怕女兒不愿意,“站里冷冷清清的,什么都沒有,她來了肯定會覺得無聊。”“沒關系,一家人團圓最重要。”費燕軍提前去大洋山島上買好菜,年三十的晚上就做一桌子菜,加上站里另一位值班的氣象員,大家湊在一起過春節。十幾個春節都是如此。
身處繁華的大上海,很多人都想象不出,還有人堅守在這種地方。這些年,隨著洋山深水港的建設,氣象站的工作環境漸漸變好了。有員工宿舍,有電視,也有了手機信號,有網絡,還修了一條上山的路。很多氣象設備都實現了自動化,翻班的時間縮短到兩天。但是上海海洋氣象臺的每次招聘,新來的年輕氣象員還是不愿意留在小洋山島。畢竟這里不是大城市,沒有超市,沒有菜場,沒有醫院,沒有娛樂場所,更沒有快遞和外賣,每次下山回市區還要走上40多分鐘,才能到達港區中心唯一的公交車站,所有的生活用品要在城里買好了背上山。剛畢業的大學生來兩年,都說連朋友也談不成。
這些年來,和沈其艷搭過班的氣象員換了一個又一個,只有她始終堅守崗位,算起來,已經干了18年。到底圖什么,她自己也說不清楚。到目前為止,因為學歷受限,她還不是氣象局正式編制內的員工。每月收入才幾千元,和這份工作的艱辛、嚴格來比,也是不對等的。港區有些公司曾向沈其艷拋來橄欖枝,挖她跳槽,許諾說,只要你過來,編制幫你解決,薪水翻一翻。沈其艷每次都禮貌地回絕人家。唯一的一次動心,就是當她偷偷地看到女兒日記的時候。女兒寫著:“媽媽,我好想你……”沈其艷的眼淚刷刷地就掉下來,她覺得自己干氣象員的工作,最對不起的就是女兒。女兒放暑假,別的同學都由爸爸媽媽陪著去旅游,她當然也很想去,可是沈其艷做不到。七八九月是上海的汛期,氣象局有規定,這三個月是不能請假的。女兒的小愿望一次也沒達成過。這次,女兒考進了南匯的重點高中,沈其艷答應要獎勵女兒。可是當女兒再次提出想全家出門旅游的時候,沈其艷還是沒答應,她說:“媽媽不能離開氣象站。”
一份工作干了十幾年,從一個高中畢業的小姑娘,到為人妻,為人母,沈其艷對這份工作已經有了感情。氣象員的工作那么特殊,那么重要,有些職業習慣已經深入到了沈其艷的生活中。比如,鬧鐘一調就是3個,手表一直是比正常時間快5分鐘,這樣才可以保證準點準時上觀測臺。和人約會,沈其艷是從來不會遲到的。有時候,在家里的床上睡著睡著,她就驚醒了,一下分不清自己身處哪里,有沒有錯過觀測時間,把自己嚇得不輕。對一名氣象員來說,準時比什么都重要。
沈其艷工作至今,從來沒發生過漏測和遲測。洋山港氣象站一天不間斷,收集了將近20年的珍貴詳細氣象資料,無論是對氣象論證還是洋山深水港開發的前期論證、建設的服務保障,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入夜,港區的燈火星星點點,一艘艘巨輪泊于碼頭,一座座吊機并排而立,一輛輛集卡穿梭不停。完成了晚八點的觀測任務后,沈其艷站在氣象站的平臺上,遠眺山腳下這一片 “繁華”,獨自感受“與世隔絕”的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