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銳麗
茂名海運發展起步較晚,卻也因此成為廣東最有潛力的濱海發展新區。隨著省政府《關于促進海運業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的出臺,各地掀起了新一輪的發展濱海經濟的浪潮,而茂名在這一浪潮里,需要找到屬于自身的正確“打開方式”。
石化、能源、海洋裝備、港口、物流、航運……這些作為茂名發展濱海產業和海運業的關鍵詞,多被提及。事實上,除了國家發展海運的戰略需求,茂名本身的產業升級、城市轉型以及經濟振興都需要臨海產業這劑“強心針”。
被吹響的海運號角
2014年8月15日,《國務院關于促進海運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正式印發,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比較全面系統地明確海運發展的戰略目標和主要任務,標志著海運業發展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
2016年,《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促進海運產業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正式實施。
發展海運的號角已然吹響。
中國發展海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很遠,而在600多年前的鄭和時代達到鼎盛。鄭和七下西洋,成為當時航海力量最強的國家之一。然而這一繁華勝景,止步于清朝。
新中國成立后,30多年的改革開放致使中國經濟進入到高速增長階段。這一階段也是我國海運業重新崛起的時期。目前,我國90%以上的原油、鐵礦石、糧食、集裝箱等進出口貨物都是通過海運完成的,年海運量約占世界的1/3。
21世紀是海洋經濟的世紀,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的廣泛共識。當前,世界沿海國家特別是亞太地區國家圍繞海洋權益、海洋經濟合作等方面舉措頻繁。特別是在國際貿易市場低迷、世界經濟復蘇乏力的新形勢下,沿海各國紛紛以發展包括海運業在內的海洋經濟作為產業結構調整和提振經濟的重要發展戰略。
2013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和積極響應。目前,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成立、中巴經濟走廊建設等重大戰略舉措已逐步展開。“一帶一路”戰略所展示出來的廣闊發展前景以及蘊含的廣闊發展機遇,必然帶來沿線國家和地區產業格局的重大調整。
茂名海運,負重跑
茂名海運業歷史悠久。據了解,茂名港開拓于秦代,形成于秦代,繁榮昌盛于漢代,是秦漢海上絲綢之路物質進出口的重要基地之一。
然而,就目前來看,茂名的發展還困難重重。茂名港經過多年的發展,雖然取得不俗的成效,但由于建設深水港口起步較晚,港口規模小,港口吞吐量多年在2000多萬噸的區間徘徊,港口功能布局不夠完善,全港甚至還沒有一個專業的集裝箱碼頭,年吞吐量只維持在10多萬標箱。
航運船隊不強,也是茂名發展海運業的硬傷之一。雖然茂名航運能力連續多年保持較高的增速,但由于航運運力基數過小,到目前也只是達到23多萬載重噸的規模。全市具有國際遠洋航線的船舶只有3艘,運力只有 27149載重噸,遠洋能力也不強。
另外,茂名港港口集疏運體系不完善,港口航道等級過低,陸海、鐵海交通體系未能完全對接,海運發展通道還未通暢。又由于港口公共服務體系改革起步較慢,服務能力不足,致使口岸通關不夠便利,通關效率有待改進。同時,臨海物流服務設施的不完善,也導致了現代物流配套服務能力不足。
整體來看,茂名海運業競爭力還稍顯不足。因為其港口、海運企業大多沒有建立起有效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規模普遍偏小,運營管理水平不高,核心競爭力較弱,抵抗市場風險能力較差,更缺乏參與國內外競爭的能力與膽魄。一旦完全放歸市場,將面臨巨大的風險。
茂名向海,未來向好
盡管茂名的海運發展面臨種種困難,這絲毫不構成其發展的阻力,恰恰相反的是,相對于海運適度飽和的珠三角而言,茂名的海運發展形成的價值洼地,能夠得到更好的釋放。
據了解,茂名港博賀新港區的建設正如火如荼。其東防波堤設計全長5423米,西防波堤設計全長3315米,共同為博賀新港區形成一個有掩護的環抱式的風平浪靜的現代化深水良港。屆時,港區將可建設3萬—30萬噸級的各種專業生產性泊位33個,設計吞吐量達到1.2億噸,是茂名港現有吞吐量的5倍。目前,東西防波堤建設突破3000米,茂名擁抱億噸大港的日子越來越近。
茂名副市長崔劍指出,茂名要搶抓重要發展戰略機遇,做大做強茂名海運業,必須從五個方面發力。一是核心打造港口樞紐。港口是溝通海陸運輸的重要節點,在整個海運業鏈條中起到樞紐的作用。從茂名的實際來看,當前促進茂名海運業發展的核心應當在港口,應當下大力氣打通這個海運業發展的“任督二脈”,加快港口集疏運體系建設,完善港口公共服務設施,形成樞紐性的港口功能和地位,從而推動整個海運業的發展壯大。當前,要加快推進博賀新港區重點公共基礎設施項目和產業項目建設,加大力度推進水東港區功能的優化升級,建成層次分明、功能完善、支撐力強的港口樞紐。
二是重點提升航運能力。航運是海運業的基本功能要素。發展海運業重點要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較高水平的本地專業航運船隊。首先,要突出茂名特色,應重點圍繞石化、能源、特色農業、濱海旅游等產業布局和發展運力。其次,要提升遠洋能力,這是一個國際化趨勢和方向,也是檢驗航運能力強不強的重要標準。
三是關鍵完善海運業服務體系。海運業是一個鏈條長、關聯度高的產業,涵蓋了航運物流、臨港產業、港口貿易等方面內容,必須要有一個完善、高效的服務體系作為保障。一方面,要適應現代海運快速發展的新形勢,加快建立起包括航運金融、航運交易、信息服務、設計咨詢、科技研發等現代航運服務體系,推動傳統航運服務業轉型升級。其次,要加快完善包括港口調度、港口引航、港口裝卸、港口供給、船舶救援等方面內容的港口公共服務體系,提升港口公共管理服務的水平。再次,要加快建立起高效的電子服務口岸,加快建設進出境船舶聯合查驗單一窗口系統,推進口岸通行便利化,促進海運業健康發展。
四是目標要瞄準國際化。發展海運業很重要的一個目的就是適應當前國際貿易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自我封閉和單打獨斗式的發展模式已經難以在這種發展趨勢中生存。我們的政府部門要有國際化的眼光,以國際化的標準開展規劃、改進服務;我們的港口和航運企業也要有國際性視野和思維,加快建立起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更要有參與國際性競爭的胸懷和膽魄,舍得一時得失,大膽改革或重組,提升企業競爭能力,積極融入到國家“一帶一路”發展大潮中,實現自我嬗變式的升華。
五是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完善海運突發事件應急體系建設,提高安全監管和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能力,著力提升海(水)上搜救、海上溢油等監測與處置能力。加強船舶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管理,推動節能減排技術和清潔能源在海運業的推廣應用,優化用能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