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愛林
?
根植湖湘文化的精神創造——湖南小說創作與研究的思考
→龔愛林
打開中國的文學版圖,湖南無疑是一片生生不息的文學沃土。多年來,根植湖湘文化深厚傳統的文學湘軍以其雄厚的實力、虔誠的文學理想和不懈的創新理念,創作了大量深受讀者喜愛的優秀文學作品,成為中國文壇公認的一支勁旅。占據文學主陣地、把守文學瞭望哨的小說創作,支撐起了湖南文學大省地位的主體,也構成了文學湘軍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評判標準和評價指標體系。面向過去、當下與未來,如何對小說創作與研究加以本質意義和規律性的歸納、總結,對成敗得失和未來走向進行相應的闡釋、評判和引導,是湖南的作家和評論家需要共同擔負的責任和使命。
五四時期以來,“西學東漸”所引發的文學觀念劇變,諸多文學和文化精英的傾力參與,小說這一文體具備了時代巨大的承載能力,從不入經、史、子、集的“街談巷語”、“引車賣漿者言”成為文學正統,逐步成為諸種文學門類中影響最大的一門。
自現代白話小說開創以來,張天翼、向培良、丁玲等皆為湘人,續傳魯迅之衣缽。丁、張二人,新中國成立后皆成為文壇領袖。沈從文則致力于鄉土小說創作,盡顯湖湘風物人情之美,蔚為大觀。沈從文對湖南小說創作影響之深廣,無人能出其右。上世紀80年代初中期以來,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以古華、莫應豐、葉蔚林、孫健忠、譚談、張揚、韓少功、彭見明、何立偉、蔡測海、劉艦平等為代表的湖南作家屢屢折桂,奠定了文學湘軍的地位與影響力。
湖南小說創作在文學界的地位,還與產生了在全國有影響的鄉土小說、長篇歷史小說、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和城市新寫實小說等四大創作流派密切相關。湖南鄉土小說之盛,至今不衰。縱觀歷史,獲獎作品四分之三為鄉土小說,成就新中國成立后文學湘軍第一個高峰期。
歷史題材小說的創作需要潛心斂志,安于寂寞,與那些大起大落的新潮創作形成了鮮明對比。任光椿的《五四洪波曲》開湖南歷史小說創作先河。唐浩明后來居上,以《曾國藩》《楊度》《張之洞》三部大著成為當代長篇歷史小說代表作家,兩度折桂姚雪垠長篇歷史小說獎。以水運憲的《禍起蕭墻》為代表的現實主義小說成為另一獲獎主要門類。王躍文的《國畫》、閻真的《滄浪之水》引領政治文化小說熱潮,考其實質,為批判現實主義小說領域中之新門類。與此同時,何頓以方言描寫城市世俗生活,以平均每年一部長篇的速度持續發力,成為“新寫實小說”大將。
當今湖南文壇,仍不乏響譽國內外的實力派作家。殘雪一以貫之的先鋒小說創作著眼于深層的精神世界,在中國文學界是一個極為獨特的存在,獲得學院及研究機構的深度關注,也吸引了世界目光。二〇一四年王躍文以《漫水》獲得魯迅文學獎,彰顯著湖南鄉土小說創作依然蘊藏著巨大活力。“文學湘軍七小虎”有六位作家因小說成名,“文學湘軍五少將”以小說集體登場。
偉大的文學需要偉大的闡釋者。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這種闡釋,可分為現場闡釋和追認闡釋。現場闡釋,評論家與作家群體身處同一時代,以敏銳之筆,動態追蹤,對同代作家作品進行及時闡發。經典著作是由作家、評論家和讀者共同創造的。好的文學需要闡釋者在場。湖南小說是否具有經典意義,其經典性能否得到充分闡釋,則由小說研究者來完成。如果說有“高原”沒“高峰”,是作家們的責任,而當有了高峰卻沒有得到及時的指認和描述,那就是評論家的責任。回眸湖南小說創作的成就,我們更感評論家的責任重大。進一步繁榮和發展湖南文學,提升湖南文學的地位和影響力,迫切需要進一步加強對湖南小說創作的研究。
湖南文學界不缺名家大家,歷年長篇小說創作都涌現過一批既有市場又有口碑的作品。如唐浩明的《曾國藩》、王躍文的《國畫》、閻真的《活著之上》都是既叫好又叫座的作品,但最終都由于作品人物、題材、主題方面的爭議或軟肋而與茅盾文學獎擦肩而過,甚為遺憾。沖擊全國性文學大獎特別是茅盾文學獎,成為文學湘軍當前需要發力突破的瓶頸。從一定意義上說,實現作品的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有機結合,解決作品受讀者歡迎的同時又得到專家評判認可的問題,是湖南小說創作寫出精品力作的關鍵所在。
在青年作家的小說創作上,雖也取得過不俗的成績,但在全國有較大影響力的青年作家和有影響力的作品還不多,創作上缺少“向經典看齊、以名家為范,精耕細作、精益求精”的自我約束,不能真正做到耐得住孤獨抗得住誘惑,藝術創造性和時代感召力高度融合的佳作比較欠缺,這是當今湖南小說創作的另一短板所在。如何解決湖南小說創作后繼人才的培養和脫穎而出的問題也歷史地擺在我們面前。
創作和評論猶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彼此相互依賴、相互促進。在當下的文學批評環境里,具體到湖南小說研究工作雖然逐步加強,但現狀不容樂觀,力度仍需加大,功能還需強化,對于我省優秀作家作品的推介還留有盲區、缺少活力。一是評論界的話語權不夠,評論人才隊伍不夠整齊。環顧湖南的評論家隊伍,凌宇、歐陽友權等人曾在沈從文小說、網絡文學等領域創造了名聲顯赫的研究成果,但在全國擁有話語權的還不多,青年評論人才較缺乏。二是評論家對本土作家、尤其是青年作家的關注度不夠。在學界和批評界有一種現象,就是研究評論古代文學的往往不關注現當代文學,反之研究評論現當代文學的又不關注古代文學,甚至研究當代文學的也不關注現代文學。這種互不關注的狀態,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湖南小說研究的缺位。三是文學評論的褒貶、甄別、遴選功能在弱化,語言枯燥乏味,缺乏文學和美的特質。文學評論文章一方面緣于某些學院派的批評模式,過度強調批評語言的科學性、嚴謹性等,而忽略了批評語言的文學性,另一方面在于有些評論家缺乏創作實踐和必要的感性認識。同時,一些作品研討會泛泛而論、評功擺好,批評標準似有而實無。上述這些,既導致了批評語言活力和文采的缺乏,也影響了評論作用的有效發揮。
從某種意義上講,小說研究既是小說創作的開路先鋒,又是小說創作的堅強后盾。小說創作既需要小說研究在前面辨識潮流,指明方向,又需要小說研究在后面歸納總結,驗證成果。湖南作家要想創作出無愧于這個時代的小說作品,小說研究就必須跟上來。瞻望前路,湖南小說的創作和研究都要各自發力,“雙輪”驅動方能再創輝煌。
擁有湖湘文化背景的湖南作家,天然具有大視野,大情懷,大氣魄,這種品格表現在創作上,就是更注重全方位把握社會的演化進程,樂于從幽深世事和繁瑣人情中找到社會律動的脈博,抒寫人性在大時代背景下的艱難變化,以及命運在歷史大變革中的載沉載浮。置身偉大變革的時代,將好的作品奉獻給讀者,留給未來,這是湖南作家要深度思考并付諸實踐的歷史使命。一是要立足湖湘文化,弘揚主旋律,繼續發揚湖南作家在歷史大潮流和社會大變革中的敏銳性,創作一批無愧于時代的大作品。要進一步發揚歷史題材和批判現實主義小說的創作,努力打造出膾炙人口的小說精品,以文學的方式謳歌近代以來湖湘兒女在振興中華、走向復興的偉大實踐中的豐功偉績,擴大湖湘文化、湖南歷史文化名人在全國的影響力。二是要突破薄弱環節,提升湖南中短篇小說在全國的地位。與全國相比,湖南的小說創作一直以長篇顯露于文壇。其實,中短篇小說的創作是長篇小說創作之前所必須經歷的技巧訓練和素養熏陶。文學邊緣化導致作家的中短篇小說創作觀發生改變,如果不能獲獎,毫無商業利益可言,這是湖南年輕一代小說家不能持之以恒的根本原因。為此,如何從獎勵、研討和評獎等方面加大對中短篇小說創作的扶持力度,成為文學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三是要整合資源,加強團隊合作,努力打造小說影視帝國。事實上,湖南的商業小說創作的實力不容小覷。據了解,全國網絡文學收入排行前十強,湖南占列其三。創作收入雖然不是創作實力的全部體現,但商業化的文學之路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集體創作的范本。湖南可從商業小說出發,努力打造屬于湖南本土的影視王國。通俗文學的興盛對于純文學的提高和普及可以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文學評論是文學創作的一面鏡子、一劑良藥。總結湖南本土小說的成果,剖析湖南本土小說的得失,需要有專業研究者、研究的集大成者來梳理歸納。只有這樣,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湖南本土小說才不會在眾聲喧嘩中聽不到什么響動;只有這樣,在歷史的長河中,湖南本土小說才不會在煙云般的歲月里無蹤無影可尋。一是要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加強評論人才隊伍建設,提升湖南評論界的話語權。湖南一直呼喊要培養具有話語權的本土青年批評家,話語權從哪里來?就從評論家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見解、獨到的文本中來。評論家同作家一樣,也是憑作品說話。二是從長計議,加強對新世紀、新時期,甚至新中國成立以來湖南本土小說史的研究。捆綁式研究、概念化推介,已成為全國文壇的風向。比如說,甘肅八駿、河北的三駕馬車、廣西的三劍客等等,都做得非常成功,熱愛小說的讀者提起他們來,會如數家珍。如果不是集群化推出,他們很難在高手林立的小說界脫穎而出。在這方面,湖南也曾有過成功的經驗,比如說,按小說家的出生年代劃分,曾推出過“50后”小說家群“湘軍七小虎”以及“70后”小說家群“湘軍五少將”,在全國的反響也不錯。但是在概念做出去之后,我們對他們創作的研究沒有及時跟上,至今沒有對“湘軍七小虎”和“湘軍五少將”小說創作研究的專著面世,甚至也沒有多少系統的研究文章發表。三是要由表及里,著重研究湖南本土小說的湖湘特色。民族的才是全球的,地方的才是世界的。從類型化、概念化、集群化來研究湖南本土小說,其實還只是表象,是為了湖南本土小說能流傳于當代,真正要研究的是找出所有這些小說中的本土特色,即湖湘文化精神。如果真能找出這些小說的湖湘氣質和精神,那么,湖南的本土小說就有可能流芳后世。此外,要隨時跟進,分門別類地做好年度本土文學包括小說創作的研究總結。在這方面,加強與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合作尤其重要。二〇一四年湖南文學年度報告和二〇一四年湖南文學藍皮書的推出,就是這一合作的成果,湖南今后這項工作不能中斷,還要花更多時間更大精力分門別類地進行研究,并及時與外界專業媒體聯系,將優秀的成果發布出去。
偉大時代呼喚偉大的作品,文學湘軍要想走向更大的輝煌,必須要依靠廣大的作家評論家,把文學創作、研究的功夫做細、做深、做扎實,創作更多思想性藝術性相統一的文學精品。為人民書寫,為時代放歌,小說家要如此,評論家亦然。面向過去、當下與未來,加強湖南小說創作與研究,任重而道遠。
責任編輯:劉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