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敏
“生命十字模型”說與“唯識生命觀”芻議
陳志敏
人類社會今天所面臨的種種社會問題、生存危機,究其根源其核心是生命問題,其他問題皆是由生命問題所衍生和引發,生命問題的核心即是對生命本質真相的認知體證問題,本文提出“生命十字模型”說結合佛家“唯識生命觀”,以此來建立新的生命認知觀,闡釋道家“內化丹道”和佛家“轉識成智”對生命的認知體證,進而探索生命之學,體證生命之道,化解生存危機。
生命模型唯識生命觀生存危機
人體生命學是研究人的生命現象、生命活動的本質、特征和發生、發展規律,以及人與各種生物之間和生物與環境之間、生物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是當今全球范圍內最受關注的學科。
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面臨的種種社會問題越來越突顯,生存危機的形勢越來越嚴峻,但究其根源其問題的核心和關鍵則是生命問題,其他問題皆是由生命問題所衍生和引發。
生命問題即是對生命本質真相的認知體證問題,關注和研究生命認知體證之學,及樹立怎樣的生命觀、踐行法,已成為當今人類的重要課題,本文對此進行如下探討。
人是一極其復雜、廣為開放、特別巨大的系統,人這個巨系統存在于整個宇宙之中,宇宙是一個超巨系統,人既受這個超巨系統的制約,又作用于這個超巨系。這個巨系統可以有簡單系統所不具備的功能,光從分子生物學的角度不能認識它的全貌。
人和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人不僅存在于自然之中,還存在于社會之中,存在于內在的心識之中。怎樣來認識人這一復雜開放的巨系統,是生命學面臨的首要問題,基于此,本文提出“生命十字模型”說,以此來建立新的生命認知觀,并結合道家“內化丹道”和佛家“唯識生命觀”,闡釋道家“內化丹道”和佛家“轉識成智”對生命的認知體證,進而指導探索生命之學,體證生命之道,化解生存危機。
“生命十字模型”是以人(心)為核心原點,由縱橫兩個坐標、內外六個維度交織構成(見下圖):
橫向坐標有三個維度:自然、社會、人;
縱向坐標有三個維度:身、心、靈。
由上圖可以地看出兩個坐標、六個維度,共同構建起人體生命的活動四種關系,即: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心理與軀體的關系;心理與靈性的關系。
這四種關系相互重疊與交錯,支持與制約、協調與平衡共同作用維系生命體的存續。人的生理活動更多是與自然物質相聯系,同時受心理活動影響;人的心理活動更多是與社會情感相聯系,同時受生理活動影響;人的內在活動更多是心理與軀體、心理(意識)與靈性(潛意識)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
由上述四種關系決定了人體生命所表現出的四種屬性,即自然屬性、社會屬性、軀體屬性、靈性屬性。認清心與此四種關系、四種屬性及其相互聯系至為重要,十分必要。
自然屬性是以物質交換新陳代謝為特點;
社會屬性是以情感交流情感表達為特點;
軀體屬性是以臟腑經絡氣血充行為需求;
靈性屬性是以靈性凈化開大智慧為目的。
由上圖可以看出,這四種關系和四種屬性都指向于心,聯系于心,作用于心,受心作用,都是以心為樞紐、為原點、為核心,為存在的依據。心存則諸存,心無則諸滅,離開人(心)則自然與社會則無法建立存在的聯系,離開心則身與靈無法產生作用。若無一心,則其余二向六維便毫無意義。人生宇宙展開即是二向六維,收合則便歸于一心,“生命十字模型”說和“唯識生命觀”由此而立。
通過“生命十字模型”說這一工具、方法、模型,我們就很容易通達“唯識生命觀”之理。至此,可以說“生命十字模型”說和“唯識生命觀”,便是我們應有的宇宙觀、人天觀、社會觀、人生觀、生命觀、慧命觀、解脫觀。由此對生命進行認知體證,探索生命之學,體證生命之道,化解生存危機,便能獲得成功。
“生命十字模型”說,對生命問題的探索建立起一套較為完善的事相上的工具、方法、模型,能對人體生命復雜開放的巨系統有一個更加清晰的認識,從更加宏觀整體的、開放聯系的、動態平衡等多角度全方位把握對生命的認知,同時對人體生命的實踐改造活動提供了入手處及可操作性;并對進一步深入探索生命奧秘標明了路徑和方向,在此“生命十字模型”即可找到依據。
“生命十字模型”說以現代科學、現代醫學、中醫學、丹道學、氣功學、天文學、心理學、哲學、宗教等作為生命實踐探究的寶貴借鑒而不是對立排斥。
1、心與身的關系
唯識學認為人的生命體(內根身)及人所生存的自然環境(外世界),皆是由心識功能種子依緣而變現,也就是說人的生命體是由物質軀體和精神心理所構成,物質軀體或名色身,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假合而成。人的色身依功能可分作六大部份,即眼根(視覺器官)、耳根(聽覺器官)、鼻根(嗅覺器官)、舌根(味覺器官)、身根(四肢軀體)和意根(腦及神經系統)。
人的精神心理名之心識(名),是由眼等八識及相應心所聚合而成,八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以上為前五識,第六意識、第七末那識和第八阿賴耶識。
由四大假合以不同的方式組合而成的六根,本身沒有精神活動,能使六根發揮作用,是心識的力量,沒有心識這六種功能,生命力便不能藉色身在世間活動,過物質的生活。
心識在眼根發揮功能的叫做眼識。使人能通過視覺器官,觀察到世間各種事物。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亦復如是。
在意根發揮功能的,叫做意識。它使整個神經系統能發揮功用,讓整個色身,能通過此系統,由意識指揮,在世間動身發語,造種種業。
2、心識的結構
人的心識以功能區別可分作八個部份,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八阿賴耶識(見下圖):
五境五根前五識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
八識的每一識均具見分(精神性)和相分(物質性)兩部分。八識為每一眾生各自具有,是使緣起五蘊得以存續并實現將世界幻變出來而再予認識的根本因或基本機能。
八識將萬事萬物等現實塵境通約為由八識變現而幻有,即“境由識變”、“唯識內境”和“萬法唯識”的唯識思想。
3、前五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
人的日常活動,若要對外境作認知了別,必要依賴眼、耳、鼻、舌、身這五根,而使這五根發揮作用的,就是前五識。
五識特有的功能,就是通過人的五根——眼、耳、鼻、舌、身——去對外境相接觸,意識便能立即了了分明并且能對它們即時生起善的、惡的、或非善非惡的反應。
4、第六意識
對前五識具了別作用叫做意識,是認知了別之識。
它是人體的感覺中心,令能生整體意義負責指揮前五識的工作。意識根據從前的經驗,能把前五識傳送的零碎片面資料,迅速整理,系統組織,對外境能即時生起三種認知了別的作用,即對實境的現量認知、對無實境的比較推論比量認知、對事物錯誤虛妄的非量認知。
意識所能了別認識的外境也可分作三種,就是性境、獨影境和帶質境。
有實質存在的外境,能為意識了別認知的,叫做性境。
無實質存在的幻境,也能為意識所了別認知,叫做獨影境。
雖有外境實質的存在,但意識卻不能對它作恰如其分的認知,卻把它誤作他物而不自覺。這些從錯誤了別認知而得知的外境叫做帶質境。
意識以現量、比量和非量,對性境、獨影境和帶質境這三種外境作出了別認知后,又能起三種不同的反應,就是善的反應、惡的反應和無記(非善非惡)的反應。
心所有法,就是心識所能生起的無數心理狀態或功能,在第六意識中,全部完備無缺,而于其他七識,則多付闕如。因此意識了別認知外境的能力最強,不斷引發身、口和意的活動,作善、惡和無記的業,使生命不停在三界輪轉。意識的活動幾乎等于人們整個生命的活動。
眾生于無始以來,于無數的生命之中,在不同的時空里,曾作數不清的業。而重復的行為和反應,便成為一股不可抗拒的習慣力,時刻影響了眾生對外境所起的反應,能使眾生不需要思量,便能生活于世上,天天做著重復或類似的工作。
外緣若引發善的心所,行為便屬于善,若引發惡的心所,行為便屬于惡;若與無記的心所相應,這些行為便屬非善非惡了。
5、第七識末那
生起第六意識的根叫做末那識,是心識中掌管思量的部份,此識是向內看,只作恒審思量執“我”。
第七末那識使眾生感到有一個“我”,把假我誤認為實“我”,是心識之主體。它若遇外緣,只要心識的任何作用一生,那“我執”便同時并起。牢牢地執持著有一個“我”與外境相對。就是因為這“我執”的生起,眾生便整日與外境恒起差別,與人生你我之想,妄念頻生,爭強斗勝,永遠難知萬法同體、你我本一了。
第七末那識執我,能影響第六意識,令它指揮前五識作業作了一個增上緣。
6、第八阿賴耶識
第八識可稱為心,為第七識末那所依,是前七識的本體及心識之本。故名阿賴耶識,能于生死流轉之中長處而不壞失。
它具有能藏、所藏和執藏三個功能。它能貯藏前七識生活的經驗,是一個永不會忘失存入資料的記憶中心。
眾生一切經驗和業報的種子,都以第八識為貯藏之所,這就是所藏的功能。
八識能把這些經驗種子,牢牢執著,不使忘失,這執持不舍的功能就是執藏的功能。
第八識行相甚深細,不易為人所知曉,但它所含的種子,卻有如瀑流一般,生滅流轉,延綿不絕,一遇適當的外緣,便即現行,以種種形相、種種時空、種種際遍由前七識去經歷。
一期生命完結之后,為該期生命特別構成的前七識(除七識的主觀作用外)悉皆滅亡,只有第八識的本質與能力,如前一般無異,只是加添了另一生的經驗與業力。八識能以此作新的牽引和依據,隨順著因緣,再建立一新的色身和一新的前七識,令一個新的生命體能在適當的時間與空間里活動。
阿賴耶識不但根據眾生的業力,變現了他的根身、一副在六道中活動的心識,同時也變現了他所處世間的種種境地。
眾生的際遇,看似身不由己,像是出于意外和被動,其實皆是由自己業力所導致,每個眾生才是自己命運的真正主宰者和創造者。
眾生的心中,存有真如佛性,能起無邊智慧、無量神變。但是這些能力,只是潛藏的種子,若不凈化心靈,便不能顯現,難起其妙用。
眾生若要在相對的世間里,行你我相對的世間活動,就必定要具備能起如是差別活動的前七識。否則,便沒有一個能在世間活動的本位,而心識潛藏的功能,也不能通過這些世間活動得以發揮。有了前七識,行者才能以慈悲為根本,行一切佛智大能,使佛心常住于世,救度無量眾生。
1、根據“生命十字模型說”,中醫及道家在“人天合一”思想指導下,在實踐完善生命生華過程中,總結出了“內化丹道五步丹法”:
采氣——練氣化精;強身——煉精化氣;清心——煉氣化神;凈靈——煉神還虛;開慧——煉虛合道。
道家千百年來追求的養生長壽方法和技術是科學的、可行的,有大數據支持的,而且能把丹道與封建迷信、鬼怪傳說、神道仙術、宗教信仰等區別開來;它展示了古老東方養生術、長壽方的學術價值、實用價值、開發價值,也為中外交流中傳播中華傳統文化奠定了一定基礎;所謂丹道,是指道士們為了養生健身、延年益壽,采用千百年來代代秘傳的一系列動功、靜功及其它功課,進行內修外煉,并通過自身的體悟、體證,求得“金丹”,進而通往“大羅仙境”的一種具有深刻文化內涵的修煉方法。這里所說的“金丹”,是指丹道修煉家修煉到一定程度,身體內出現的一種可以自我控制和操持的體征;這里所說的“大羅仙境”,除去宗教外衣,實是一種人與自然高度和諧的境界。揭示了人體經絡穴位、五臟六腑,以及人體真氣運行規律與外在自然規律的關系,是一整套成熟完善的養生延壽的理法原則和方法體系。
2、根據“唯識生命觀”,佛家在“一切唯心”“萬法唯識”思想指導下,通過“五重唯識觀”等禪觀修持方法,不斷改造熏習種子,修行圓滿時,可以實現轉八識成四智,即“轉識成智”:
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
轉識成智,就是說,心識從前對外境所起的錯誤認知和見解是虛妄分別,現在已經糾正;從前的妄想顛倒,現已祛除,即是凈智;對一切事物,當下便知它的本體實相,所有心識的活動,都與最高的智慧契合,無謬誤,轉識成智,就是識的徹底凈化。如大圓鏡能鑒照一切,不受外塵所染,光明遍照,至此,即可得三身四智,叫無上正等正覺。
[1]錢學森.建立唯象氣功學[M].1986.
[2]大正藏.八十規矩頌.
The Rustic Opinions of"The Cross Model of Life" Theory & the"Cittamatra's View of Life"
Chen Zhimin
The various social problems faced to the human society today,the survival crisis,to look up the root of its core is the life problems,other problems are derived by the life problems and cause,the core of the problems,life is the essence of life the truth of the cognitive object,this paper proposes"the cross model of life"is combined with buddhist the"Cittamatra's view of life",to establish new life cognitive view,interpret the Taoist"Internalized Dan Tao"and the buddhist"Transform Knowledge into Wisdom"of the cognitive object of life,and to explore the learning of life,object, way of life,to resolve the survival crisis,and relief the suffering of the samsara.
Life model Cittamatra's view of life Survival crisis
B946.3;B956
B
160129-7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