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密
人民幣“入籃”為外貿添動力
文/周密
長期影響,合理應對

2016年10月1日,人民幣正式成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的成員,對中國宏觀經濟、企業和社會都將產生長期的結構性影響。
加入SDR貨幣籃子是中國持續擴大對外開放的重要里程碑,展現了國際社會對人民幣所展現的中國金融體系的認可。從用于國內市場,到被國際市場所接受,一國貨幣應用的可能空間大大拓展,在為國際貿易提供有效支持的同時,也會由于國際金融的杠桿作用和聯動影響帶來更大風險??傮w來講,人民幣“入籃”在短期內不會根本性改變市場供需和預期,對外貿企業的影響更多體現在機制和結構上,作用期可能更長。
第一影響:人民幣幣值的實際變化或預期
事實上,SDR由于規模有限,其本身并不能成為國與國之間貿易的主要支付方式。更多情況下,SDR承擔的是各國央行間象征性的信用支持,也代表著各國維護國際金融體系穩定性的愿望。除了各國央行作為外匯儲備所持有的SDR數量較小,且由SDR所產生的人民幣買盤需求有限之外,歷史經驗還告訴我們,一國貨幣在加入SDR后的短期內,難以出現較大的市場需求,由此產生的升值壓力相對有限,不會對出口造成過大的沖擊。但從長期來看,一種貨幣的強勢往往伴隨著其經濟的蓬勃發展,按照當前發展趨勢,人民幣幣值仍會獲得較大的支撐。
第二影響:人民幣的接受程度
在獲得IMF背書后,各方更愿意接受和使用人民幣,使得我國外貿企業在開展國際貿易中使用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更為容易。作為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階段,加入SDR后,在全球范圍使用人民幣的推動力從單個企業變為國際組織和國家。各方使用人民幣的意愿更強,避免通過美元等其他貨幣的額外兌換,我國外貿企業開展國際貿易面臨的匯率風險大幅下降。
我國外貿企業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期,創新發展需求強勁,改變原有規模擴張型發展模式,需要探索新的發展領域、開拓新的市場。面對人民幣加入SDR貨幣籃子的重要影響,外貿企業需把握機會,有效增強自身的風險應對能力,降低受到的風險沖擊。
首先,企業應關注廣泛,以全球視野進行生產經營決策。除了傳統的商品市場外,企業需要關注國際市場的聯動影響。伴隨聯動性的增強,要素市場的整合顯著增加,降低了企業跨境獲取資源的成本,提高了滿足不同細分市場消費者需求的能力。同時,市場聯動性的增強也使得各個市場容易受到一些地區重要事件的影響,從而改變市場需求的結構和內容。例如,英國“脫歐”不僅會對英國本國市場產生沖擊,也會影響歐盟利益,包括光伏產品“雙反”等各類貿易救濟的有效性和時效性等方面均可能發生變化。外貿企業的經營需要充分考慮重要事件的影響,在市場開拓、營銷網絡建設和本地化投資經營等方面做出積極應對,避免出現重大決策偏差。
其次,應配合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盡可能擴大在商業活動中對人民幣的使用。事實上,人民幣的使用包括兩個進程。首先需要增強貿易伙伴對人民幣的信心,愿意接受使用人民幣作為支付貨幣,而后要考慮人民幣的幣值和變化趨勢。把握“一帶一路”建設機遇,并將已經建立本幣互換機制或設立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國家和地區作為企業進出口優先推動使用人民幣的國家,提高發展的效率。短期內人民幣幣值走弱更有利于國外進口方選擇使用人民幣支付,對外貿企業出口中使用人民幣有利。盡管短期內人民幣貶值可能會給出口企業帶來一定利益損失,但長期來看一國或經濟體貨幣的幣值取決于其經濟的影響力。伴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上升,人民幣幣值存在走強的空間。國家之間在外匯管理法律法規和制度、政策等方面均存在明顯差異,在外匯管制嚴格的國家,人民幣的使用也可能面臨一些挑戰。
再次,外貿企業需要增強國際金融能力,充分用好人民幣國際化帶來的機會。外貿企業需要從兩個層面關注和推進企業自身和雇員的國際金融業務適應和應用能力。為此,外貿企業應加強金融知識和技能培訓,提高使用國際金融資源服務企業發展的能力。隨著人民幣金融產品的日益豐富,企業在使用人民幣完成外貿交易的過程中可以通過金融市場鎖定交割成本,避免匯率波動對企業未來收款或付款的沖擊。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建立和發展也會提供更為直接的產品或服務選擇,企業可以利用各中心的特色服務和時區優勢,為自身業務提供支持。應該看到,我國外貿結構性升級不僅改變著貿易商品結構,也可能逐漸改變進出口結構。除了加工貿易占比下降外,進口在外貿中的比重還會顯著提高,企業可將業務重點隨之轉移調整,為業務的可持續創造條件。
最后,國內市場的競爭性增強,給外貿企業的進出口能力帶來新的機遇與挑戰。伴隨我國金融系統的持續開放,外資企業進入中國的意愿和態勢都將進一步增強。以滿足中國市場需求為目標的企業會繼續擴大對華投資,但在行業領域上會向高端消費層面轉移,可能在新的領域對我國經濟產業結構造成一定影響。外貿企業可以轉變服務境外需求的傳統理念,在內外貿一體化的大背景下,積極探索與外資新的經貿合作模式,從OEM等傳統合作模式轉型升級,在跨境產業鏈、資本運營、技術研發和知識產權保護,以及品牌運維和人力資源等方面開展多樣化的探索,力爭成為行業內具備更強影響力的企業。
(本文作者系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