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王銳麗
轉型的難與不難
文丨王銳麗
在航運經濟熱火朝天的時候是沒有轉型呼聲的,這一點歷史可以證明。轉型需求的出現是在航運經濟的持續低迷之后,市場才出現了各種呼吁轉型的聲音。
事實上,航運業轉型是歷史必然。
十年前,航運經濟野蠻生長,各方都能從行業紅利中分得一杯羹。十年后,航運業一片哀嚎,合并、破產、重組、斷臂求生者比比皆是。行業無利可圖,資產便紛紛逃離。即便是那些被認為巨無霸的行業領袖,也都轟然坍塌,堅挺者,寥寥。轉型雖然不是萬能鑰匙,卻屢被提及,不無原因。除了經濟結構的調整,倒逼行業結構的轉型升級,行業自身的發展模式也面臨改革與創新。
然而轉型遠非字面之易。總的來說,當下的轉型難,下難上不難,小難大不難,民難官不難。所謂下難、小難,說的是底層航運企業,轉型的阻力極大。在第一輪寒潮過后,就匆匆退出市場者不在少數。而對于大的航運企業,尤其是擁有官級的國企或者政府投資公司、或者政府財政投資的公司等,轉型就相對容易很多。
就轉型主體而言,除了航運企業,港口、碼頭、政府相關部門,甚至船員、船代公司都面臨著新的挑戰,都是轉型的主體。航運企業重新制定適應當下的戰略布局,港口碼頭轉換服務方式,更新服務內容,政府改變傳統觀念,提高辦事效能,船員和船代公司在凋敝的當下找到適合的發展方向,都是當務之急。
縱觀當下,改革和轉型是市場共識,如何改、如何轉,卻在深度摸索中。以交通行業來看,僅一個打車平臺的合法性問題已然弄得云山霧海,政府的程序雖然已有所簡化,審批權的下放和取消也都為行業釋放了發展空間和潛力,但是基本面不變,程序繁瑣仍存痼疾。
轉型之難,尤其難在中小航運企業。然而,中小航運企業又是轉型的重點。據統計,中國內河航運的90%以上,沿海航運的50%以上的運力都來自中小航企。同時,中小航企的船員就業人數占據了全部船員就業人數的80%之多,中小航企的轉型成功與否,直接關系到行業經濟的穩定與發展。為配合中小航企的轉型,國家層面出臺了一系列利好政策,內容涵蓋內河水運發展、運力調節、船型標準化補助等。這些政策措施成為轉型的第一助推力量。
同時,信息化、大數據的現實環境,也為行業轉型提供了更多精準、個性的服務端。大型航運企業更專注于干線運輸,給中小航運企業發展支線運輸、內河航運留下一定的發展空間。
盡管如此,中小航企轉型難仍面臨很多的現實困難。比如融資難。鑒于航運擁有大資本、高風險、投資回報期長等基本特征,在航運市場動蕩的背景下,銀行放貸更加謹慎,尤其是中小航運企業在國內貸款愈發艱難。與此同時,大型航運企業加緊聯盟、合并,實施噸位共享、艙位互租、航線聯營和設施互用,使中小航運企業生存空間更加逼仄。
轉型,是歷史趨勢。如何轉型,則考驗智慧。在凋敝的行業環境下,同所有的行業生態一樣,唯有堅持市場取向,才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