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桂友
(中海石油環保服務有限公司,北京 100012)
?
石化園區環境影響后評價實踐與探討
梅桂友
(中海石油環保服務有限公司,北京 100012)
目前,關于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后評價報道較多,石化園區環境影響后評價尚未見報道。為推動石化園區環境影響后評價的開展與示范,以惠州大亞灣石化園區為例,采用對比分析方法,突出回顧、變化、補救措施和改進建議,給出了石化園區環境影響后評價的內容、程序和結論,并進行了探討和展望。
石化園區;環境影響后評價;內容;程序;探討
環境影響后評價是提高環境影響評價有效性的方法與制度。目前,關于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后評價報道較多,但石化園區環境影響后評價,特別是國家層面的石化園區環境影響后評價尚未見報道。因此,石化園區環境影響后評價是一項具有前瞻性和探索性的工作。根據《關于開展惠州大亞灣石化園區環境影響后評價工作的函》(環評函[2014]57號),以該園區為例,就一些重點問題做簡要介紹和探討。
由于園區內企業密集,生產工藝復雜,裝置規模大,危險品種類多,重大危險源較集中,存在著發生安全和環境事故的可能性[1-2]。而一旦發生重大污染事件,可能導致資源損失和生態破壞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甚至影響當地社會穩定和正常的經濟秩序[3]。再者,石化園區企業排放的VOCs、惡臭、重金屬等污染物,容易令公眾反感,也是管理部門監管的重點[4]。因此,石化園區開展環境影響后評價是自身發展的客觀要求。
已建項目的環境影響后評價有其局限性,不能代替園區環境影響后評價,即使園區內所有項目都單獨進行了環境影響后評價,也不能代替園區環境影響后評價[4]。大亞灣石化園區的一些已建項目已經開展過環境影響后評價,但因責任主體單一、各自為政,主觀上不會、客觀上不能從園區宏觀角度回顧問題、展望未來。只有把園區作為一個整體或一個系統,才能從宏觀兼顧微觀的角度,完整回顧自2003年開發建設以來的不符合情景,以及對環境的實際影響,從總量和容量上說明未來的發展空間,促使其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統一。
環保部令第37號《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后評價管理辦法(試行)》(2016年1月1日起實施)提出,“可對在同一行政區域、流域內存在疊加、累積環境影響的多個建設項目開展環境影響后評價”。因此,開展園區后評價也是環境管理的需要,是大勢所趨[4]。
根據有關文件,結合工作體會,從園區開發歷程回顧、區域環境質量回顧等方面提出石化園區環境影響后評價的工作要點和主要內容。
石化園區開發回顧。以改善區域環境質量和做好園區環境風險防控為目標,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回顧園區布局、主導產業與產業鏈、總量控制和環境準入的合理性,提出優化建議和園區產業發展的負面清單。回顧內容包括:石化園區實施過程,重點項目建設與運營情況,環保措施的有效性,園區污染防治、生態保護和環境監管體系的適用性、有效性等。
區域環境質量現狀與回顧。包括園區外環境敏感目標變化情況、環境質量現狀及變化趨勢分析。以常年監測數據為基礎,全面回顧石化園區開發建設以來的環境問題,分析環境質量歷史演變和變化趨勢,判斷區域環境承載能力。建議廣泛搜集當地環境科研成果,為區域環境質量及其變化提供支持。
環境影響預測驗證。包括主要環境要素預測結果與實際影響的差異,區域(規劃)環境影響報告書內容和結論有無重大漏項和明顯錯誤,持久性、累積性和不確定性影響的表現等,對其之間的差異進行比較、分析和評估。
環境問題與補救措施。在規劃調整層面,提出布局優化、循環經濟、總量控制、環境管理以及淘汰和治理項目負面清單;在具體環保措施層面,提出環保設施優化、提標改造、監測監控、風險防范等要求。補救措施、解決方案或改進建議要具體可行,這是后評價的重點。
后評價結論與建議。簡要敘述石化園區開發、環境質量、影響驗證、補救措施和優化建議等結論。
石化園區環境影響后評價應采用對比方法,突出回顧、變化、補救措施、改進建議,其工作程序可在不斷調研的基礎上大致分為制定實施方案或行動計劃、現狀調查與評價、環境影響回顧評價、環境問題與改進措施、編寫環境影響后評價報告書5個階段或步驟[4]。工作中應體現“合理布局、統一監管、總量控制、集中治理”的原則,注重區域生態環境的整體影響與歷史影響、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之間的協調。園區環境影響后評價程序詳見圖1。

圖1 石化園區環境影響后評價的程序Fig.1 Working procedure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post-assessment for the petrochemical industrial park
石化園區環境影響后評價的主要成果是《石化園區環境影響后評價報告書》。報告書應包括任務來源、評價依據、自然環境概況、石化園區規劃與入住項目情況、環境質量現狀、環境影響回顧評價、污染源與污染物總量控制、環境風險后評價、環境保護措施有效性評估和改進建議、后評價結論等內容。本文就惠州大亞灣石化園區環境影響后評價的一些重點內容進行總結與討論。
4.1 園區實施過程與建設回顧
從2002年編制《大亞灣石油化學工業區區域環境影響報告書》開始,回顧到目前的實際狀況。惠州大亞灣石化園區(以下簡稱石化園區)占地面積27.8 km2,以煉油乙烯項目為龍頭,重點發展碳二下游產業鏈、碳三下游產業鏈、碳四下游及煉化副產品、芳烴下游產業鏈以及精細化工專用化學品等五大產業集群。截至2014年底,共入駐企業39家,項目總數108個,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 193億元。石化園區基本落實了環境影響報告書及其批復的相關要求,執行了環保“三同時”制度;建設了較完善的環保設施;環境風險防范設施、預案、演練等應急體系基本完備[5];按規劃進行了敏感居民區搬遷,公眾意見基本得到落實。
4.2 環境質量現狀評價與歷史演變
在收集到的石化園區百余冊資料中,尚不能獲取可以完整代表環境質量現狀的數據。因此,對評價范圍內的各個環境要素開展了全面監測,相當于一次“環境健康體檢”。這是單個項目后評價所不能或不及的。同時,大量收集歷史數據、借鑒以往研究成果,回顧分析環境質量演變趨勢。
陸域環境(空氣、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和聲)質量現狀總體達標。回顧表明:環境空氣年際變化總體平穩,污染物濃度的季節變化為春末夏初較低、秋冬季較高[6]。大亞灣海域環境現狀中,海水水質總體達標,但有富營養化現象,海洋沉積物、海洋生物總體滿足相應標準,貝類生物樣品中個別因子有超標現象。回顧表明:海水石油類未出現明顯上升趨勢,營養狀態由貧營養發展到中營養,局部出現富營養化;表層沉積物主要污染物含量無明顯上升趨勢[7];海洋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結構發生一定程度變化[8],但生態系統主要服務功能尚能發揮。
這里需要探討的是,后評價要不要“全面”監測,園區和企業的監測界面如何劃分。對于是否監測和監測多少,建議主要看是否收集到了可以代表現狀質量的數據。如果有,不必監測;如果缺,缺什么補什么。關于監測界面的劃分(如環境空氣),建議企業按照有關排放標準的要求進行監測,并至少負責到廠界,在園區中污染負荷較大的企業還應監測環境敏感目標;園區應當對特征污染物(VOCs和惡臭物質等)進行園區邊界和周邊敏感目標的長期監測。
4.3 環保措施有效性評估
該園區已建立了環保機構及管理制度,區內企業基本落實了環評及其批復文件所提出的環保措施和要求,園區及重點企業的環保措施污染防治效果良好,污染物排放達到了驗收標準。園區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遠低于原區域環評及其批復核定的總量,符合總量控制目標要求。
這里需要探討的是,依據什么來評價環保措施的有效性。筆者認為,達標排放是檢驗環保措施有效性的基礎,同時還要滿足總量控制、清潔生產和環境質量的要求。
4.4 環境影響的預測驗證
取同一個環境空氣敏感點,用2015年現狀監測數據與2003年區域環評的預測結果進行對比,發現雖然建設規模與原規劃基本一致,但預測的SO2、NO2和PM10日均濃度普遍大于實測濃度。其原因可能是,預測時,污染源強預估偏大、氣象條件選最不利所致。同樣,海域現狀監測數據比預測結果小,是由于預測時的污水及其污染物的量較大。
這里需要探討的是,“預測驗證”的意義有多大。筆者認為驗證有必要,但應當把主要精力放在解決現有環境問題上來。
4.5 補救措施和改進建議
通過園區后評價,同時也發現了一些環境問題,如園區跟蹤監測的污染因子需要完善,環保門檻需要提高,以便控制不屬于石化產業鏈的項目,中水處理范圍尚需擴大,海域生態資源有待全面摸底,部分企業亟需提標改造等。針對環境問題,提出了20余條環保補救措施和改進建議,其中大部分已被采納并整改完成。例如,到目前為止,該園區已完成了石化區公共應急池的建設;完善了跟蹤監測體系;提高了環保門檻(發布負面清單),控制不屬于石化產業鏈的項目入園;開展并繼續推進VOCs調查與評估。接下來,將組織開展危險廢物綜合利用及預處理研究,以減少其產生量和轉輸風險;逐步擴大中水處理范圍;以《石油煉制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GB 31570—2015)等一系列新要求為目標,落實企業脫硫、脫硝、脫除有機污染物的控制設施。部分建議正在研究落實。例如,科學確定大亞灣城鎮開發與石化園區邊界的距離,將相關海島統一納入石化園區整體發展規劃;建立石化園區邊界大氣污染物定期監測制度;石化園區污水例行監測增加汞、釩、鉻、總氮、苯并[a]芘;對海域生態資源(含珊瑚)進行全面摸底調查;加快園區燃煤電廠、催化裂化裝置脫硝脫硫改造,進一步提高石化園區集中供熱率;開展區域VOCs及PM2.5來源解析研究,探明機動車、船舶、石化企業等污染源貢獻率;開展石化知識科普傳播、講解以及進廠參觀,消除公眾疑慮等。
4.6 結論
該石化園區及企業的建設符合環評要求,區域環境質量尚可接受,原環評結論合理。今后應繼續加大節能減排投入,提高環保綜合實力,爭創世界級綠色石化園區。
石化園區環境影響后評價是把園區作為一個整體,從宏觀兼顧微觀的角度對區域內可能存在疊加、累積影響的多個連片建設項目開展的環境影響回顧評價,有助于推進相關園區的轉型升級,以及石油加工企業在資源環境承載力基礎上的健康發展,是“新常態”下開展事后監管、實現區域環境質量改善的重要手段[4],同時也是從環保角度落實十八大報告關于“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的要求的重要舉措之一。
石化園區環境影響后評價應當在環評改革中沖鋒在前。首先,從政策規范上盡快完善,使之成為環評完整體系的組成部分;其次,在技術領域中積極探索,使之不斷成熟和完善;再次,要不斷提升后評價實用價值,督促企業落實《環境保護法》[9]等新的管理要求,核算主要污染物實際排放量并持證排污;最后,要與科研相結合,注重大環境、大尺度、大數據、公眾意見、居民感受等問題,為區域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和人群健康提供支持。
[1] 曾明榮, 魏利軍, 多英全. 化學工業園區重大事故場外應急預案編制技術研究[J]. 中國安全科學學報, 2008, 18(12): 161- 165.
[2] 董曉東, 梁林佐, 楊俊峰. 工業園區環境保護問題及對策建議[J]. 環境保護, 2014, 42(24): 56- 57.
[3] 梅桂友. 把環境風險防治擺在“十二五”規劃落實的突出位置[J]. 環境與可持續發展, 2012, 37(3): 48- 51.
[4] 梅桂友. 開展化工園區環境影響后評價[N]. 中國環境報, 2016-07-06(3).
[5] 劉艾光, 駱小強. 廣東惠州大亞灣區應急救援社會化服務的實踐和探索[J]. 中國應急管理, 2015(1): 49- 51.
[6] 熊貴琍, 陳瑾, 曾國金. 2006—2011年惠州大亞灣區環境空氣質量變化趨勢分析[J]. 廣東化工, 2013, 40(9): 123- 124.
[7] 徐姍楠, 李純厚, 徐嬌嬌, 等. 大亞灣石化排污海域重金屬污染及生態風險評價[J]. 環境科學, 2014, 35(6): 2075- 2084.
[8] 易斌, 周鵬, 周俊杰, 等. 大亞灣海域2007—2010年海洋生物體內Hg、Pb、Cd和As含量及生物質量評價[J]. 海洋環境科學, 2014, 33(2): 226- 231.
[9] 梅桂友, 孫啟猛. 企業如何在落實新《環保法》過程中進行自檢自查?[J]. 化工安全與環境, 2015(21): 17- 19.
Practice and Discussion on Post-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Petrochemical Industrial Park
MEI Gui-you
(China Offshore Environmental Services Ltd., Beijing 100012, China)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demonstration of Post-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for the industrial park, taking Huizhou Dayawan Petrochemical Park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used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method to highlight the review, change, mitigation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nd showed the content, procedure and conclusion of the post-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for the petrochemical industrial park. Finally, discussions and prospects were provided as well.
petrochemical industrial park; post-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content; procedure; discussion
2015-12-30
梅桂友(1959—),男,遼寧朝陽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學士,研究方向為環境影響評價、循環經濟、環境影響后評價等,E-mail:meiguiyou@163.com
10.14068/j.ceia.2016.06.011
X820.3
A
2095-6444(2016)06-004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