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 涵
情感·親情
如何接納不完美的父母
文/宋涵
一個為了3歲兒子剛剛換了工作的母親對我說:“之前那份工作出差太多了,陪兒子的時間太少。現在想想,那幾年拼死拼活為了什么?。俊?/p>
然后她又說出了那句話—這話在我聽來是句鬼打墻的魔咒,會反復從不同人的嘴里說出來:“女人太看重事業都沒好下場。”她帶著一點幸災樂禍的神情補充道:“你看撒切爾夫人,事業是成功了,可她兒女都不喜歡她。”
在女兒面前,母親是難做的:“自我”太弱會讓女兒輕視,“自我”太強又讓女兒怨恨。
我有一個女朋友,很罕見地,視母親為偶像。的確,她的母親是個大美人,長得像林青霞,才藝又卓絕,在女兒五歲的時候就只身去歐洲學習藝術。三年后,這位母親回國離了婚,原因是在巴黎遇到了真愛,從此遠赴他國。
后來她的母親每年寄回大量的衣服和書籍,給她寫許多信,督促她在學識和眼界上追求精進。她覺得母親酷斃了,是個光芒萬丈的女神,穿著最美麗的衣服,做著最自由的選擇,周游列國,曼妙無邊—她就要成為這樣的女人。
可是,在她16歲跑到法國找母親贊助她出國時,她母親拒絕了她。她一下子啟動了對母親“自私冷酷”的評價,她站在母親對面,說她拋棄她,說她這么多年來只為自己而活,從未關心過在這世上缺乏母愛的、可憐的女兒。
她一邊哭一邊驚訝地發現,自己積累了那么多不滿,像細小的雪花在心上悄悄地覆蓋了一層冰。無論眼前這個女人活得多么精彩,也抵消不了她的積怨,也不可能讓她們親密起來。

我們無法選擇父母,也無法選擇子女,卻又偏偏對他們抱有最天真最甜美的期待。
我們期望父母有很多的愛和很多的能力,能時刻關注我們的需求,做我們最好的朋友,跟得上我們的思維,像別人的父母那樣總把子女放在第一位;我們期望子女聰明好看,朝氣蓬勃,帶著新生的力量,同時又依戀我們,既讓我們感受到生命之輪向前征服的欣喜,又能窺見余生里老有所依的溫暖。
可是我們都被那鋪天蓋地的期待所蒙蔽了,以至于我們太容易忘記一個重要的事實:父母與子女,也不過是一場偶然與偶然的相撞罷了。
而多數情況是:大家彼此都很難理解對方的言行。一個朋友明白無誤地說:“為什么這個社會要如此強調血親的作用,親人就一定是親密的嗎?人和人的親密關系難道不應該是建立在價值觀的一致上嗎?”而另一個朋友則說:“朋友對我非常重要,因為朋友是我自己選擇的‘親人’?!?/p>
破除對血親的迷信,看似大逆不道,卻具有人本主義的意義,也能讓我們以更平和健康的心態來看待父母。在中國傳統文化里,血親的權威性是地基,子女必須無條件地屬于和服從父母,父母也必須以繁衍為重任,兩者都必須對彼此的終生負責。
在這種背景下,血親之間沒有個人邊界,你的就是我的,我的也是你的,大家共享空間,也必須共享精神。
而家庭代際間出現了矛盾,至少是一種進步,說明起碼其中一方有了“自我”的覺醒。對“血親”產生質疑,也是一個人走向獨立的必經之路。沒有叛逆過的少年,幾乎不可能成長為一個有所作為的成年人。
面對不完美的父母,一個人要從依戀到批判到痛苦到接納,走完這個過程才算真的獨立。那些幸運的孩子很難明白,“接納”是最后也是最難的環節,但為了我們的平靜與幸福,我們得學會“接納”。明白下面幾個道理,可以幫助我們:
要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從來不容易。幸運的人擁有睿智、開明、像朋友一樣的父母,大多數人擁有一對平凡又自以為是的父母,還有極少數人的父母是人渣。不同父母的分布,就和這個社會上不同人的分布是一致的。
接納父母,并不是代表要認可他們,或成為像他們那樣的人,而是接納生活本身的差異性。你喜愛水的柔軟活潑,也接納有石頭這樣的存在;你喜愛參天大樹,也接納有苔蘚這樣的存在。
不要讓自己成為“受害者”。雖然法律把18歲定義為成年人,但一個人從青春期就開始有自由意志了,即使那時在經濟上依附于父母,也已經有足夠多的時間來脫離父母的不良暗示。
不要在對父母的失望中停留太久。不要專注于與父母的戰爭,要專注于自己。
你和父母,本來就是偶然相遇的獨立個體。父母與子女之間沒得選擇,然而無論這是怎樣深重悠長的緣分,都不能掩蓋這個事實:你們是獨立個體,必須為自己的命運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