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蓬 生
倫敦街頭的雕塑
文/蓬生
倫敦作為舉世聞名的大都會,擁有難計其數的街頭雕塑。當你來到倫敦的街頭、廣場、公園、住宅區,不管是否是市中心,都能與精美的雕塑不期而遇。至于各種建筑上的形形式式的裝飾性浮雕,更是數不勝數。這些雕塑成了倫敦,甚至整個大不列顛固化了的歷史與文化。
倫敦街頭雕塑總體風格可以用“重實輕虛”四個字來概括。它們的主流,即絕大部分是表現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而這些人物或事件曾經對英國乃至人類社會產生過一定的影響。英國的雕塑家們,尤其是以前的雕塑家,他們往往嚴格地奉行寫實主義,所塑造的人物、事件完全是以真實為基礎,而不是虛構杜撰的,這成為倫敦街頭雕塑的主體特色與風格。這與歐洲一些文藝復興起源的國家與都市大相徑庭,比如與羅馬、雅典相比,在那里,隨處可見表現《圣經》內容或其它神話故事和神話人物的街頭雕塑,它們充滿了濃厚的宗教意味,更多的是散發著浪漫主義的色彩。
倫敦街頭雕塑中有相當一部分作品是刻畫英國歷代那些功績卓著的君主。也就是說,雕塑藝術為皇室“樹碑立傳”。
倫敦有一座極為著名的女王波狄西亞的雕像,它高聳于泰晤士河北岸,西敏斯特橋頭,距大笨鐘不遠,它表現兩千多前布狄西亞女王率領英格蘭人英勇抵抗羅馬帝國的生動情景:女王昂立于飛馳的戰車上,高舉長戟,戰馬揚蹄于半空,那勇往直前、正氣凜然的場面,那強烈的動感、激戰的氛圍,讓人熱血沸騰。
維多利亞女王是英國歷史上極為重要的人物,在其統治期間,向海外大舉殖民主義擴張,使英國成為“日不落國”,同時取得世界貿易與工業的壟斷地位,使大不列顛出現最繁盛的局面。位于白金漢宮門前的,為維多利亞女王歌功頌德的大型紀念碑氣勢巍峨,此碑建于1911年,僅基座就使用2300噸石料,碑頂是展翅欲飛的金箔包裹的勝利女神,剛毅練達的女王雙目如炬,緊握權杖,端坐于巨碑的正中,周邊還有不同天使體態俊美的雕像。這恐怕是倫敦,甚至整個大不列顛,刻畫英國國王的一座最重要的標志性的雕像。
如果從豪華鋪陳與藝術水平精湛來說,位于肯辛頓公園南端的艾爾伯特親王紀念塔則更令人嘆為觀止。艾爾伯特是德國王子,維多利亞女王的表哥,他們二人于1840年結婚,婚后感情十分深厚,生有9個子女,組成有名的“模范家庭”,一時成為美談。

艾爾伯特最大的一個功績是在英國組織籌辦了第一屆世博會。艾爾伯特于1861年病逝,維多利亞女王傷痛欲絕,從此只穿黑衣,再未婚嫁。女王為紀念其夫,斥巨資建造紀念塔,塔高55米,鎦金塑像,只見艾爾伯特瀟灑翩翩,呈坐姿,一手撫膝,一手按書,也有說那是一本厚厚的世博會參展名冊。紀念塔周邊有刻畫世界各民族的群雕,還有表現資本主義早期經濟形態呈現的包括制造業、農業、工程業、商業四大領域的巨型群雕。眾多的人物面目姿態各異,栩栩如生,場面蔚為壯觀。
倫敦街頭雕塑還有一個相當突出的情況,那就是表現軍事題材的作品其數量非常之多。可以說,凡是到過倫敦的人,都有這樣的印象:你在倫敦街頭走走,最容易見到的就是軍人的雕像。這些作品刻畫兩次世界大戰中以及英國向海外擴張戰爭中的著名軍事統帥、將領,甚至普通士兵,有的還著力表現一些戰役的場景。位于市中心的特拉法爾加廣場中央,高聳的納爾遜將軍塑像,在倫敦其名氣僅次于白金漢宮前維多利亞女王的塑像。
至于英軍歷史上其他許多將領的塑像還很多。在英國軍政首腦機關集中的白廳大街,除了豎立著陣亡將士紀念碑外,還有陸軍元帥蒙哥馬利頭戴貝雷帽的雕像,以及其他騎著戰馬的將軍的雕像。英國國防部大樓旁邊還有一尊高大的雕像:五兄弟并肩昂然而立,一次大戰時,他們同在一坦克團,后英勇犧牲。雕像底座刻著一行如詩的文字:“流著鮮血,蹚過泥沼,奔向前方那蔥綠盎然的原野。”
緊挨海德公園的東南側,有座英國陸軍統帥惠靈頓公爵的雕塑,惠靈頓當年打敗不可一世的拿破侖。那附近有個廣場,建有其他多座軍人的雕塑,大多是無名戰士,其中一尊是一個陣亡戰士無比魁偉的遺體,靜靜而安詳地躺在一人高的漢白玉基座上。那里常年擺放著一束束美艷欲滴的鮮花。
表現軍人的雕塑在倫敦特別多,這恐怕與英國人向來崇尚武力和歷史上頻繁征戰有關。在這些雕塑作品中,一部分是頌揚正義戰爭中那種英雄不屈的精神,另一部分則美化與粉飾當年大英帝國向海外的殖民擴張,我就見到特拉法爾加廣場和波特蘭大街有兩個英國將軍的塑像,他們曾分別率兵對印度和阿富汗作戰。
倫敦街頭還有數量可觀的政治家、社會活動家、科學家、藝術家、哲學家的塑像。這方面,要首推馬克思與丘吉爾的雕塑作品,這是兩件有極高歷史價值與藝術價值的杰作。馬克思當年逝世后葬于倫敦北部海格特公墓,墓上立著一尊4英尺高的巨型頭像,這是英國皇家雕刻家學會主席勞倫斯·布蘭肖德的作品。偉大導師那非凡的神采充分地呈現在人們的眼前。丘吉爾的雕像則安置在議會廣場,那是雕塑家依佛·羅伯特·瓊斯的作品。丘吉爾身材矮胖而健碩,光著腦袋,神色凝重,身著大衣,拄著拐杖,昂然前行,他那種不屈不撓、無所畏懼的性格被表現得淋漓盡致。
英國人尊重科學和知識,許多科學家、醫學家、藥學家都有其塑像,筆者在倫敦北區漢姆斯泰德上班,那附近就有一座弗洛伊德的塑像,它頗有些像法國羅丹的風格。我每天上下班都要從它的旁邊經過,每次都投以崇敬的目光。還有一次,我在海德公園的蛇形湖附近散步,無意中發現一尊雕像,仔細一看文字說明,原來是發明盤尼西林的亞歷山大·弗萊明的塑像。就我所見到的,倫敦還有紅十字會創辦人之一南丁格爾、英國著名語言學家塞繆爾·約翰遜、商人慈善家昆廷·霍格以及豎立在市中心的萊斯特廣場的喜劇大師卓別林的雕像。
倫敦畢竟是多元化的文化都市,它的街頭雕塑藝術既有鮮明的主體風格,但又不拘一格。在“重實”的同時,這里也有一些根據神話、童話故事及其它小說作品所提供的形象,或采取純藝術想像而創作的雕塑作品。最著名的作品那就是,在十分繁華的皮卡迪利廣場的,那座已有一百多年歷史的愛神厄洛斯雕像。實際上,當初這座雕塑的作者創作本意是為了紀念維多利亞時代一位杰出的慈善家。海德公園里還有一座十分可愛、吹著風笛的童話人物彼得潘的雕像,這個形象出自蘇格蘭小說家、劇作家詹姆斯·馬修·巴利的作品,他住在夢幻島,是個拒絕長大,能夠飛翔,與海盜英勇作戰的小英雄。至于倫敦福爾摩斯的塑像及其紀念館一直吸引著海內外游客。在西敏斯特橋附近,放置著達利的雕塑作品,一為表示孕育生命萌芽的女性裸體雕像,一為不規劃的扭曲的鐘表,象征歷史與時空的曲折,也都是令人注目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