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Apple Music、Spotify等流媒體音樂平臺主要以會員訂閱付費為主的盈利模式,國內數字音樂市場除了圍繞以上數字音樂關鍵詞作為,還在探索著在線演藝或演唱會付費直播等模式。中國數字音樂正走著一條“多元化”創新之路。但前路是否一帆風順還需時日鑒證,正如采訪中所呈現觀點,眼下數字音樂正版化進程中還面臨諸多質疑。
黃歆泉 | 頂真唱片店創始人
黃歆泉從小學習音樂,在他看來,“音樂要有包裝和呈現形式,才能成為可銷售的產品。”10年前他第一次做數字音樂網站失敗,10年后他開創“數字實體唱片”——全球獨創的唱片形態。所謂“數字實體唱片”,它是傳統唱片的數字化形式。頂真除了提供高品質的320k高保真的數字音樂,還以不一樣的產品形態,在數字媒介上還原唱片形態,沒有單曲,沒有免費,全部付費,整張唱片也不是一個播放列表,它包含了一張實體唱片所有的內容:封套、照片、插畫、精美的內頁設計與文字介紹,以及完整唱片制作團隊的信息,甚至相關單曲的MV等,內容讓人耳目一新、酷炫、豐富而有趣。
Q:《消費電子》雜志 A:黃歆泉
Q:面對各大數字音樂平臺的版權大戰,頂真上的音樂也是獲得了獨家版權嗎?
A:如今所有的數字音樂平臺都是互聯網公司創立的,他們只是“用音樂做互聯網生意”,互聯網生意其實是把內容當誘餌,獲得流量,再想辦法用流量掙錢。在我看來,他們不懂音樂,不懂唱片業,判斷音樂的好壞和音樂本身沒有關系,往往口水歌、神曲、嘩眾取寵的在這些平臺上才是有價值的,這對音樂行業是一種破壞和打擊。互聯網是個技術,與音樂和唱片結合本應該使產業升級,可現在卻是使產業大倒退,這是沒有運用好互聯網。
凡是向你要版權的平臺,都不是真正在做音樂的,他們需要用你的音樂去服務他們別的平臺,怕你告他,所以才要購買版權。“而版權不是產品,它是一種權利,給了就沒有了。”就像在頂真,我們就只是一家音像店,和版權無關,我們賣產品,這是可以重復銷售的,只是我們的形式是獨家的。頂真和唱片公司五五分賬,所有合作方都可以通過后臺實時查看銷售量,這樣的商業模式是唱片行業和藝術家都能接受的。我們是在“用互聯網做音樂”,利用互聯網技術將好的音樂給合適的人。
Q:“粉絲經濟”“音樂IP”大熱,頂真在選擇音樂時也會有這一層考慮嗎?
A:“粉絲經濟”“音樂IP”說到底都與音樂無關。為什么會有這些概念?因為近兩年音樂行業的確沒有好作品了,所以只剩下了粉絲經濟,似乎音樂好像只能從這些粉絲中能掙到錢。但實際上并非如此。如果有好作品,這個行業還是能掙錢的。就好比電影市場,為什么那么爛,其實是沒有好電影。造成現在這個局面的根本原因就是電影人都不再認真生產作品了。所謂的“粉絲經濟”,只有少部分娛樂明星可以帶來,而大部分音樂人不能靠它。音樂還是應該回歸音樂的本質。
Q:“雙APP”其實在用戶使用習慣上有一定影響,你怎樣看待這一影響呢?
A:誰也沒有義務說商家一定要為用戶提供方便。在商業中,商家不掙錢只為方便用戶,這是沒道理的,不能說用戶要什么商家就要給什么。各個電視臺播的節目并不一樣,沒有一個臺什么節目都播,觀眾只看這一個臺,只是電視換頻道比較方便些,這跟換app有什么區別呢?大家都要“方便”,方便跟“享受”是有矛盾的,你要想享受就要付出。
Q:據一些數據顯示,現在實體音樂,如黑膠唱片的銷量漸長,在數字化背景下,實體音樂會有希望回轉嗎?
A:實體音樂至少現在看來沒法逆轉,這是個工業化的事實,音樂行業要研究的應該是“以現在的載體和終端做什么樣的音樂產品”。流媒體不是音樂產品,播放器是產品,但音樂本身需要自己的產品形態。現在頂真解決的是“音樂要恢復其產品形態”,每一張數字實體唱片就是一個產品,而MP3只是個文件不是產品。
Q:有報道稱,現在美國數字專輯下載市場正在急劇萎縮;也有位采訪者說,流媒體市場大爆發,可能以后將全面取代下載購買模式。但付費下載其實是國內數字音樂正版化進程中最被看好的一種途徑。
A:以前的付費下載確實沒前途,因為MP3文件不是個產品,沒有賣相。現在的付費下載和流媒體比較起來,都是一個工業化的節目列表,看上去沒什么區別,但不如流媒體方便,所以自然不如流媒體受歡迎。這是產品形態的問題,大家都以為簡單地把音樂文件放在平臺上就是產品了,沒人去研究產品。音樂需要有好的呈現形式與載體,它的包裝要與內容相符,才能讓受眾樂于付費。這也是我要做頂真的初衷。
我一直不看好流媒體。現在的流媒體平臺都是天量的用戶,但仍然巨額虧損,事實已經說明這是失敗的,只是大家被它巨大的用戶量所蒙蔽了。越來越多人使用流媒體,但不是人多就是好事。尤其流行音樂,我認為如果沒有唱片或專輯作依托,它是沒有生命力的。音樂圈的人自己沒認識到這一點,只是隨波逐流,所以這個行業的垮塌跟行業內自己人有關系。
而為什么大家不做音樂了?因為音樂行業已經被互聯網公司毀了,或者說大家跟著互聯網公司以流媒體的方式去呈現音樂。流媒體的方式不可能出經典作品,“流”的東西,流走就流走,它是一種媒體的熱效應。同時,現在大家也不是做唱片的形態,做唱片時候每個人都很認真,一張唱片十首歌,每一首歌怎么做,會想很多,大家愿意以很好的包裝呈現給用戶,下的功夫不一樣。流媒體是個快餐文化,它是不長久的。
流行音樂,它是在唱片工業發達以后產生的,它產生那一天就是為了唱片而存在的,它的DNA里有唱片的基因,必須放在唱片或專輯這種載體里時才有生命力,在制作時也是出于這個目的,要生產一個產品。每一首歌都是其中一個組成部分、零部件,而現在大家把這些零部件拆散了,為了想盡快獲得收益、認可或知名度,這完全是背道而馳,今天這個局面就是因此造成的。
音樂產業最重要的是“把合適的音樂賣給合適的人”。越是聽眾多的音樂越沒人愿意付錢,這是規律。比如大眾流行的口水歌,受眾多,但它不是個產品,只能當做娛樂,娛樂是服務于人的,用戶需要簡單、快捷、便宜的娛樂方式,這些用戶是不會付錢的,而文化其實需要對用戶有引導。“真正的音樂產品就是有人愿意為它付錢”,一個真正的商業化平臺應該針對各種品味的人找到合適的東西。
Q:在你看來,國內數字音樂還需要跨越哪些障礙呢?
A:最重要的是,做好音樂的人應該堅守——我不放免費音樂,我不做流媒體音樂。比如去年阿黛爾發行《25》這張專輯時,她自己就聲明,不用任何流媒體形式,網上只做付費下載,最后她去年唱片銷量第一。當然,這一是她自己名氣大,二是她對自己也有信心。
流媒體音樂的質量并不高,它是比較低端的,就是解決了一個聽歌的需求,是個娛樂化的產品。而唱片,音樂本身是個藝術化、文化性、精神性的產品。所以,關鍵還是音樂圈的人自己能明白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