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音樂發展過程中,“盜版”堪稱一座無法翻越的大山。數字音樂正版化的變化始于2011年,直至去年底,在最嚴音樂版權禁令下,國內多家音樂平臺均進行了曲庫清查工作,并開啟了一場版權大戰,以BAT為首的網絡巨頭們,除了爭奪正版化的音樂版權資源外,還掀開了一場并購戰。
目前,騰訊陣營已囊括QQ音樂、網易云音樂、酷狗、酷我4個APP,阿里陣營則是天天動聽和蝦米音樂。
隨著版權陣營的分割,在一個APP里聽到所有流行音樂是不太可能了。就像有人所言,以后在人們聽歌前,要先想想藝人的歌曲版權屬于騰訊系,還是阿里系。公眾從此會越來越關注藝人作品的版權歸屬,網絡上更有按明星所屬唱片公司的如“指南”一般的曲庫分類總結列表。當然,也許用戶并不在意APP的安裝數量,只是這在使用習慣上會帶來些許影響。
粉絲經濟被稱為數字音樂的一道新曙光。明星、偶像的“圈粉”力量不可小覷。一部影視劇的熱播帶動的數字音樂單曲/專輯大賣的現象已并不少見。加之粉絲自身的傳播效應,進一步展現了新型粉絲經濟的價值潛力。
當前,各大音樂平臺都把主要精力放在粉絲經濟的運營上,對于音樂本身反而著墨不多。太合麥田CEO詹華就曾表示,數字專輯更像是偶像明星的專屬游戲,是粉絲經濟的副產品。
隨著IP資源越來越熱,數字音樂平臺 “拼”IP的現象已十分常見。這正源于音樂IP在短時間內提升經濟效益。如電影《同桌的你》《梔子花開》未映先火,證明了音樂IP是深入人心的最佳準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