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綠桑
最近,我跟表妹學會了一個新詞:吃土。
這個詞最早出自漫畫,后來被cosplay界大神用于自比,形容購置裝備太多,窮得只能吃土。再后來,推及到購物狂群體:買得太多,下月只能吃土。形容一種沖動消費現象。
表妹打小不起眼,送去香港交換一年后,倒出落成一副美女模樣。我仔細端詳,發現原來她學會了化妝。據她“招供”,一放假就喜歡泡在化妝品柜臺試用各種產品。香港女人不化妝不出門,耳濡目染,她也掌握了這項技術,顏色搭配、遮瑕打底、陰影高光,樣樣精通。
她因會買東西而滋生出一股優越感,來我家做客,瞄了一眼梳妝臺,露出不屑的神情,“誰還用這些啊,你out了,現在最紅的牌子是×××”。表妹愛在微博和朋友圈曬戰利品,東西被放在潔白的羊毛皮墊上,精心布光,拍出一張精致的圖片,再用曬物軟件標記出品牌和價格,最后不忘以“吃土”作為結尾,引起小伙伴們的贊美。我順著與她互動的幾個少女微博點進去,幾乎都是曬物黨和剁手族,買、曬、吃土,是她們生活的全部。
現在購物狂已更名為“吃土少女”,她們大多生在90年代,一個從不知貧瘠滋味的年代,家庭環境小康以上,父母的不懈奮斗確保她們不會真的“吃土”。
吃土少女可分為三個階段,初級階段是單純滿足物質需要,缺什么買什么,雖然不排除沖動購物,但有一個大概規劃,喜歡在購物節消費,基本只需要吃一個月的土就可以緩解;中級階段追尋潮流單品,對每年的限量版要第一時間擁有,最容易在年底吃土;高級階段就是購物的手根本停不下來,無論限量與否,只要看見超值的“白菜”,她們都不肯錯過,365天天天吃土。
吃土少女通常給自己一種心理暗示:下個月不要買了。她們并非白富美,買了是要還的。購物完畢,吃土少女懷有愧疚之心,說不定還會給父母打個電話噓寒問暖。這份愧疚在收到貨物的那一刻被遺忘,然后又隨著購物賬單到來被激發,反反復復。
吃土少女的生活周期并非以星期計算,而是以種草、做功課、下單、收到快遞的流程計算。購物變成了一種日常的機械性的重復。她們對細節敏感,卻缺乏甄別能力,永遠找不到最適合自己的東西,而是不停找借口嘗試。她們沒有長性,很難把一個東西用完,總是在新鮮勁過后又開始琢磨新的東西。她們樂于分享購物心得,寫幾千字的試用攻略,積極回答網友問題,只為得到一聲贊揚。
她們擅長做功課,把大學考四六級的勁拿來研究購物,試用報告、搜差價、算返券、看評價,一個環節也不能少,在這種“精心”鉆研下,她們肯定能買到性價比高的商品,而這讓她們沾沾自喜,自以為獲取一種實惠。“吃土”其實是“剁手”的退化版,她們不認為購物會受到懲罰,只要在下個月節衣縮食,就能將瘋狂購物合理化,誰叫她們擁有追逐美的權利?真要吃土了,她們就采取一種拆東墻補西墻的策略,信用卡套現。“吃土”永遠是她們瘋狂購物時的安慰劑。
我能感受到表妹從自卑到自得的一種巨大心理反彈,可這與學識無關,是靠金錢堆積起來的虛幻。和白富美已經變成天王嫂,學習好的進了華爾街相比,吃土少女們除了有一柜子快要過期的商品和一肚子土以外,還剩下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