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玉
盤錦市大洼區:打造升級版的鄉村游
◎文/子玉
盤錦市大洼區搶抓歷史機遇,充分釋放盤錦宜居鄉村建設蓄積的強大后發優勢,努力把田園野趣轉化為精致的旅游產品,積極探索實踐高品質鄉村旅游發展新模式。
隨著時代的發展,旅游已經由觀光游進入休閑游、度假游階段,游客也漸漸地從名山大川走向了農家小院。盤錦的紅灘綠葦已經成為遼寧旅游的新名片,每年能匯集幾百萬游客。但隨之帶來的是,在旅游旺季旅游配套設施一房難求,淡季時又閑置浪費。面對這樣的問題,大洼區按照“一村一品”“一家一藝”的標準,堅持個性化、高品質規劃,把一處處田園村屯打造成一條條風格各異、特色突出的精品旅游路線,建設了“番茄小鎮”“葡香小鎮”“遼河口民俗小鎮”等一批特色旅游村鎮,融入慢城元素和理念,開創了無景點全域旅游新模式。為了突出特色,大洼區深入挖掘本土的稻作文化、農墾文化、漁雁文化等,確定了“紅灘綠葦、稻鄉湯宿、自在慢城”的品牌形象。
將農村的鄉野洼地變為精致田園,離不開政策的引導與支持。大洼區把旅游產業確定為大洼主導產業,集全區之力進行推進。一是堅持政府推動。區級層面成立了國有旅游公司和民宿管理評定委員會,各鎮成立旅游辦,各村成立旅游協會(合作社),實現了立體式三級互動發展格局,全區上下鄉村民宿產業發展熱情高漲。二是堅持政策驅動。制定了鄉村民宿地方標準規范、運營管理辦法、貸款貼息補助辦法、精品民宿獎勵辦法等支持政策。對促進民宿產業從零起步、迅速興起發揮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三是堅持典型帶動。率先建設了石廟子村田園文化民宿、小五隊村漁獵文化民宿、大堡子村稻作文化民宿,積極探索專業酒店+閑置房屋的運營模式。第一批主體民宿運營以來一直游客爆滿、供需兩旺、一房難求,極大地調動了各街鎮的積極性和農民自愿參與的主動性。四是堅持社會拉動。民間資本看到了商機,紛紛涌入,形成了以石廟子村“依田、原圃”為代表的政府投資的酒店管理模式,以大堡子村“幸福這旮兒地”為代表的本地企業家投資的“基地+農戶”模式,以何家村西洋儒畫工作室為代表的藝術家創客投資的休閑空間業態模式,以正在推進中的香港溢盈公司為代表的外地客商投資的分時度假托管模式和以新興鎮“梁家老舍”為代表的群眾自投自營模式等多種經營模式。

每年大洼區的“稻草藝術節”都吸引來眾多游人
鄉村旅游是一項復合產業,大洼區以民宿為牽引,構筑民宿+N產業,吸引各產業跟進。一是“民宿+體驗”。大洼區將農田水利灌溉設施改建成總長60公里的稻田慢性系統,游客可以騎行穿過“六鎮十村”的湯屋美宿,體驗鄉村庭院精致溫泉。二是“民宿+認養”。結合大洼區推進的“互聯網+認養農業”項目,大洼區將民宿與認養農業捆綁營銷,讓“住鄉村民宿、當認養莊主”成為一種時尚。三是“民宿+文化”。通過開展“稻草藝術節”“印象遼河口插秧節”等稻作文化主題活動,吸引游客留宿鄉村。鼓勵民宿業主開發葦編DIY等衍生文化產品,增加民宿的文化情懷,延伸產業鏈條。
努力提升鄉村旅游配套服務水平配套服務是鄉村旅游的短板。大洼區實施“互聯網+鄉村旅游”發展戰略,整合開發“大洼民宿”網站及APP,實現民宿在線客房查詢、預訂、結算等功能,積極對接攜程、Airbnb等線上平臺進行合作推介。在20個重點旅游村覆蓋免費WiFi、24小時供熱水、分布式污水系統等工程,按照A級景區標準設立標識系統、游客服務中心,正在籌劃公交站、網約車進鄉村項目,讓鄉村擁有城市一樣的配套設施服務。
□本欄編輯/石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