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立志
常懷敬畏之心
◎文/于立志
人生不可無敬畏。敬畏不是怕樹葉掉下來砸破腦袋,做個平庸官,而是敬畏權力的神圣性,依法用權、秉公用權,任何時候不搞特權,防止權力的濫用,尊重人心民意,敬畏黨紀國法,敬畏黨組織的監督,敬畏“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既要有所為,又要有所不為,預防“蝴蝶效應”的發生,成為一名“敬畏的快樂者”。
世間有許多不可抗拒的力量,有許多不可侵犯的原則。常懷敬畏之心,才會謹慎行事,做事容易成功。應從謙卑做起,在敬畏中行進,掌實權而不攬勢,居高位而不驕狂,確保權力行使不越軌、不出格,絕不把手中的權力異化為謀取私利的工具。
敬畏之心,就是指人類在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面前所懷有的一種敬重與畏懼心理。懷有這種心理,敬畏父母、敬畏百姓、敬畏事業、敬畏法律,對做人處世大有益處。能讓人懂得自警與自省,還有助于規范與約束自己的言行,不辜負組織的重托和人民的期望。
有的領導干部原本很優秀,在個人的成長過程中,曾經“畏”過家規校訓,“畏”過黨紀國法,是一個前途有“亮”的領導者,然而,隨著職務的升遷和地位的逐漸顯赫,他們覺得“畏法度”不快樂了,總想成為“自由人”,成為特殊人物,于是有恃無恐,大搞權錢交易,結果不但沒有得到快樂,過去已經有的也失去了,連最起碼的人身自由也失去了,嘗盡身陷囹圄的凄涼。

德國哲學家康德有句名言:“有兩種東西,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在心靈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越來越歷久彌新:一個是我們頭上浩瀚的星空,另一個是我們心中的道德律令。”
領導干部手里握有權力,就要知道權力使用的邊界和底線。2010年9月1日中央黨校2010年秋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習近平同志的一番講話引起外界的熱議。習近平同志提出,領導干部工作上要大膽,用權上則要謹慎,常懷敬畏之心、戒懼之意,自覺接受紀律和法律約束。
在遇到可能違反黨紀政紀的時候,有臨深淵、履薄冰的心態,多一分警醒,做事有底線,遠離窮奢極欲、中飽私囊的貪婪,這樣就不會觸犯法律,不會蒙人生污跡之羞,不會受身敗名裂之辱,不會有擔心東窗事發的恐懼,從而活得灑脫、快活。
黨紀國法是對個人的約束,又是對個人的保護。敬畏黨紀國法是黨員干部的快樂之源。只有敬畏黨紀國法,才能干成事、不出事,人生才能快活。中國傳統文化特別強調敬畏意識:敬畏天地、祖先、民心、文化、法律,等等。孔子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南宋大學者朱熹在《中庸注》中說:“君子之心,常存敬畏。”舉頭三尺有神明,人的良知有底線。
“敬畏”是既敬重又畏懼。《三國演義》里講龐統跟隨劉備入川,諸葛亮專門寫信叮囑,不可有躁進之心,不可草率行事,敬告老友要心懷敬畏。龐統卻沒有明白這個道理,殞命落鳳坡前。諸葛亮的才能可謂大矣,但他敬畏對手、敬畏職責、敬畏天地,“諸葛一生唯謹慎”,才成就了人生棋局。
應將敬畏當作高懸的明鏡,照亮充滿變數的人生。世間沒有絕對的自由,因而不能隨心所欲。有所敬畏,言行上才會有所收斂,內心才會體系分明。同普通百姓比,我們黨員干部更應當具有敬畏之心。這就首先要堅定共產黨人的信仰信念,還要通過學習傳統文化,涵養和常存敬畏之心,警醒自己不要狂躁亂為,應有守有為,舉止得當,永葆本色。
黨員干部有敬畏之心,才不至于旁若無人,才會小心謹慎,從內心規范、克制自己的行為舉止;小心謹慎,把別人當回事,才能遠離禍患;遠離禍患,就可以安居樂業;安居樂業,才會珍惜自己擁有的東西,做事容易成功。
有所敬畏,才能保證有所作為。這個敬畏,不是怕擔責任、怕吃苦,并非裹足不前、不思進取,而是經常用“怕”字來約束自己,時刻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尤其要如習近平同志所說,“在對待人民賦予權力上始終保持敬畏之心”,對權力、對組織、對群眾、對法紀、對責任有真真切切的敬畏之心,作為人生的重要信條,終身堅持。以此堅定理想信念,陶冶品行情操,理想之舟才不會傾覆在欲望的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