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健
對于中國藝術品拍賣公司來說,要想走出困境,就必須創(chuàng)新和轉型。一是積極擁抱“互聯網+”,二是積極探索“金融+”。
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的這一輪牛市行情,已經持續(xù)近十年了。盡管近十年間有大漲也有回調,但“長牛”趨勢基本未變。但從2012年以來并延續(xù)至今的這一輪深度調整行情卻依然沒有出現任何反轉的積極信號。那么,中國藝術品拍賣行業(yè)究竟處于什么境況?面臨何種問題?應該如何突破?
資產重估后的調整期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的這一輪深度調整屬于經歷過一輪資產重估后的正常的周期性調整,是估值中樞下調的過程。新世紀以來的中國宏觀經濟和投資市場行情表明,除了古董、藝術品和郵幣卡等另類資產,股票、土地、房地產和大宗商品等金融資產和實物資產同樣經歷過波瀾壯闊的資產重估過程。
就市場本身而言,中國藝術品拍賣行業(yè)十余年來的高速發(fā)展,一方面得益于政府對文物藝術品拍賣公司設立條件的放松管制——由較為嚴格的審批制變?yōu)橄鄬捤傻牡怯浿?。一大批藝術品拍賣公司的成立就直接受益于此。另一方面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古代和近現代藝術品需要通過拍賣的方式進行首輪“二級市場”的大規(guī)模換手——不少備受關注的“天價”拍品就出自此輪換手潮。
供給側問題有待消化
從供給側的角度來看,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的此輪深度調整,在很大程度上是供給側方面出了問題。根據中國拍賣行業(yè)協會的最新統(tǒng)計數據,截止到2015年12月底,中國已有436家文物藝術品拍賣公司,年成交總額達300多億元。一方面,中小型拍賣公司的拍賣會越來越難辦。據不完全統(tǒng)計,與2014年同期相比,約一半的北京拍賣公司取消或延遲了2015年的藝術品春拍和秋拍。另一方面,拍賣公司的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雖然北京保利、中國嘉德、北京匡時、杭州西泠、北京翰海、廣東崇正、上海朵云軒、北京誠軒、北京榮寶、北京華辰這10家拍賣公司2015年的市場規(guī)模較上一年均有減少——上拍量減少了13.96%,成交量減少了13.40%,成交額減少了15.38%。但近4年來,上述10家公司的年成交總額基本上穩(wěn)定在150-200億元之間,同期的全國文物藝術品拍賣成交總額則基本穩(wěn)定在300-380億元之間。
這意味著,在這一輪的中國藝術品拍賣行業(yè)大洗牌過程中,由于優(yōu)質拍品資源稀缺,一些實力較弱的中小型拍賣公司已經由于拍品征集能力較弱而處于了市場邊緣。但優(yōu)質拍品的表現依舊不俗。2014年的中國內地拍場僅有1件成交價過億元的拍品,2015年的中國內地拍場則有6件成交價過億元的拍品。由此可見,在中國古代和近現代藝術品的首輪大規(guī)模換手潮結束之后,精品、生貨、硬貨的征集難問題已經成為了拍賣公司普遍面臨的“老大難”問題。
需求端問題一時難解
從需求端的角度來看,需求的結構性不旺也是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深度調整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受供給側缺精品、缺生貨、缺硬貨的影響,很多“老錢”感覺沒有可花之處。但只要拍賣公司能夠提供有價值的拍品,依然會受到市場的熱捧。精品夜場和特色專場的熱度就并未受到市場環(huán)境的太大影響。
以精品夜場為例,2015年北京保利十周年秋拍近現代書畫夜場(一)和近現代書畫夜場(二)的成交率分別為81%和80%,同期舉辦的兩個近現代書畫日場的成交率則分別為61%和41%。2015年北京保利秋拍現當代藝術夜場的成交率為83%,而20世紀中國藝術日場的成交率僅為54%。以特色專場為例,上述10家公司在2015年共推出了15個近年來的市場熱點——與宮廷藝術相關的專場。上拍695件(套),成交482件(套),成交率為72.20%,成交額為13.97億元。與2014年相比,成交量增加了131件(套),增長幅度為23.19%;成交額增加了5.89億元,增長幅度為72.90%。
另一方面,前幾年入市的“新錢”卻普遍發(fā)現中國藝術品市場的錢并不像一些媒體和某些專家所鼓吹的那么好賺。尤其是在中國藝術品市場高位運行時抱著“短、平、快”心態(tài)入市,甚至負債投機的“新錢”,面臨著市場腰斬行情、交易成本太高、負債成本不低、回款周期偏長等一系列問題。先吃螃蟹者的財富縮水現象當然產生了比較負面的放大示范效應。
藝術品拍賣行業(yè)困境
中國藝術品拍賣公司以春秋大拍為主要甚至惟一業(yè)務板塊的傳統(tǒng)經營模式已經越來越難以適應市場的發(fā)展和交易的節(jié)奏。
第一,運營成本高。根據中國拍賣行業(yè)協會的統(tǒng)計數據,中國藝術品拍賣公司在2014年花在廣告宣傳、出版印刷、預展巡展等方面的直接支出為7.53億元,占行業(yè)主營業(yè)務收入的24.34%,占行業(yè)主營業(yè)務成本的38.89%,而且呈逐年上升趨勢。第二,交易成本高。中國藝術品拍賣行業(yè)在2014年對買賣雙方實際收取的平均傭金率為15.43%,高居整個拍賣行業(yè)之首,是拍賣行業(yè)平均傭金率的10倍多。假如一買一賣的話,那么,交易傭金就占到了成交價款的3成以上。第三,交易時間長。從征集、上拍到結算,即使一切順利,委托人往往需要幾個月時間才能順利拿到貨款。第四,成交率不高。中國藝術品拍賣行業(yè)在2014年的整體成交率為46.71%。第五,結算率偏低。截止到2015年5月15日,中國藝術品拍賣行業(yè)2014年度的成交貨款只有不到55%完成了結算。換句話說,中國藝術品拍賣的成交結算率僅為25.69%。這意味著,每四個委托人,只有一個能最終順利拿到拍賣價款。這種交易效率顯然已經很難滿足很多客戶的現實需要。
“互聯網+”與“金融+”
對于中國藝術品拍賣公司來說,要想走出上述困境,就必須花大力氣進行創(chuàng)新和轉型。一是積極擁抱“互聯網+”。網絡拍賣既是降低長期運營成本,從而降低拍品交易成本的重要手段,也是縮短交易時間,提高交易效率的重要途徑。從提供入門體驗和培育潛在市場的角度來看,中國藝術品拍賣行業(yè)不僅需要“高大上”的春秋大拍以及相關夜場和專場,而且需要接地氣、高頻次、結算快的網絡拍賣。
就目前的情況而言,盡管一些拍賣公司已經敏銳地意識到網絡拍賣的重要性,并且正在積極探索。然而,為數更多的拍賣公司還處于觀望和糾結狀態(tài)。事實上,拍賣公司的“互聯網+拍賣”未必一開始就進行大張旗鼓的變革,不妨先從邊緣切入進行“微創(chuàng)新”。例如,藝典中國首創(chuàng)的藝術品交易數據的實時同步網絡報價系統(tǒng)一“同步拍”就是傳統(tǒng)的電話委托拍賣在新技術條件下的升級版。諸如此類的微創(chuàng)新,不僅能夠同傳統(tǒng)的拍賣方式有機融合,而且可以為客戶提供更豐富、更深入、更便捷的參與式體驗。
二是積極探索“金融+”。近年來的藝術金融創(chuàng)新主要集中在產品上,很少涉及企業(yè)。事實上,拍賣公司既是藝術金融產品創(chuàng)新的最佳企業(yè)主體,也是財務投資者參與藝術品市場的最佳投資對象。首先,拍賣公司的藝術金融產品創(chuàng)新可以有效規(guī)避金融機構創(chuàng)新時所面臨的因專業(yè)門檻而產生的一系列道德風險和交易成本。其次,拍賣公司的藝術品消費信貸等特色金融服務既可以增加藝術品的流動性,從而推動和維持市場繁榮,也可以提升服務質量和增加利潤來源。最后,拍賣公司不僅是最適合上市融資的文化企業(yè)之一,而且是廣大投資者通過資本市場間接分享藝術品市場長期回報的有效渠道。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現行《拍賣法》的限制,最可行的拍賣公司金融化之路就是在成立包括拍賣部門、經紀部門、金融部門等在內的綜合性文化產業(yè)集團的基礎上謀求上市融資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