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婧:獨生小孩的勇敢旅程

對于獨生小孩來說,童年的那段孤獨之旅,也并非毫無意義。不然,郭婧就畫不出這本在美國獲獎無數、被10國爭搶版權的The Only Child了!2015年,她憑借一支鉛筆,橫掃美國各大媒體圖畫書榜單,隨著中文版《獨生小孩》被引進,更是掀起了家有獨生小孩、自己又是獨生小孩的整個“80后”父母們的懷舊潮。


大學畢業之后,郭婧先是當了幾年“北漂”,又到了新加坡從事設計工作。從小在家是獨生女的她,總能體會到內心依然住著一個敏感的小孩,尤其是對分別總是特別情緒化。隨著年齡的增長,每一次離家,每一次離開熟悉的人,離愁愈濃。加上她每每去逛書店,都覺得少了一本能對應她這種情緒的圖畫書,所以特別想自己完整地畫出一本,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也表達他們這一代孩子的童年記憶。29歲那年,她選擇辭職回山西太原的老家,用1年半的漫長時間專心繪畫,終于完成了自己滿意的作品。有人問還沒有孩子的她是怎么畫出一部以孩子為主角的作品的,是怎樣去捕捉孩子的狀態的。郭婧說:“我就是照著自己內心的那個小孩去畫的呀。也許我還沒有長大吧,我可以清晰地看到她還在那里!”
一分鐘認識她
生于1983年的山西太原,從小喜歡繪畫,畢業于天津美術學院。
《獨生小孩》是她的處女作,之前主要從事動畫和網游設計工作。現居新加坡。
微信版已發布,想看不一樣的故事版本,請在微信公眾號中查找“什么樣的小孩更容易成功”。


很多人說,獨生子女的一大弊端就是被溺愛。但是反過來想,其實獨享父母的愛,也是獨生小孩的成長優勢和資源。就像郭婧,回家開始零收入的創作生涯后,大多數人都表示不理解,只有郭媽媽全心全意地支持女兒。郭婧拿起筆來開畫第一頁,就沮喪得要哭了,一頁畫畫了3天。想想后面還有100多頁圖要畫,很崩潰。那個階段,是郭媽媽每天陪著女兒去公園遛彎,變著花樣地給女兒鼓勵。用郭婧的話說就是:“一直在給我熬各種心靈雞湯。”女兒成功后,有天郭媽媽在做飯的時候說:“人還是應該有夢想,萬一實現了呢!”除了心靈雞湯,郭媽媽肯定也把唯一的寶貝女兒照顧得無微不至,時刻關注著她的情緒。獨享媽媽百分百的愛與支持,讓郭婧這個獨生小孩更有勇氣去面對未知。
就像畫中的小孩一樣,獨生小孩總有大把的時間自己跟自己玩,也有大把的時間發呆、幻想。畫中的鹿,就是郭婧幻想出來的具有安撫和引導孤獨心靈的形象。郭婧說,這只鹿的原型是麋鹿,也隱喻這個“迷路”的故事。當時她去動物園里看過各種各樣的鹿,覺得有些鹿太過柔美,有些鹿又太兇悍,最后覺得麋鹿符合她幻想中的那個形象,有力量,但也很溫和、善良。而且她最喜歡的就是鹿角的形狀,可以讓孩子緊緊地抱著,給孩子一種可靠的依賴。
不僅是這頭鹿,繪本中還有很多幻想的場面,小海豹寶寶和媽媽,被鯨魚吸進肚子里,在云端嬉戲玩?!總€獨生小孩的腦袋里,大概都有過許多奇怪的幻想,甚至都幻想過自己身邊的玩具變成了可以說話、可以陪自己玩的小伙伴吧!
獨生子女政策下誕生的小孩,都可以在這本書所畫的相同情景下找到共鳴。但實際上,獨自長大并非中國小孩所獨有的狀態,因為這本書先在歐美出版,很多外國讀者也通過留言告訴郭婧,自己也曾經歷這樣的童年。而且,現在隨著西方國家職場女性的增加,很多家庭也選擇只要一個寶寶,獨生小孩也許將不再是“中國特色”。其實,這本書的原名The Only Child是美國企鵝蘭登書屋的編輯建議所起,被郭婧采納。他根據郭婧的成長經歷和創作心路,感受到郭婧所經歷的這段童年,就是很多獨生小孩所經歷過的。當這本書的中文版出版之后,《獨生小孩》的標題就更是觸動了一個時代的情愫,贏得了無數能與之共鳴的成人讀者。
雖然被貼上“獨生子女”標簽的小孩負面評價很多,但其實不得不說,孤獨也能催生勇敢。因為獨生小孩總是要獨自打開家門,總是獨自在家等候父母的歸來;長大之后,他們也總是獨自做決定,獨自去面對人生。不過,獨生小孩也更相信家人全心全意的愛,相信即使離別,所愛的人也會一直守護他們。就像《獨生小孩》的故事結尾,郭婧畫到與麋鹿分別的時候,雖然總是邊畫邊哭,把自己的離別之痛深深地融進了作品里,但在結尾,依然可以看出來,她相信那只鹿就在窗外守護著她,如果她再次遇到困境,它還會成為她的引領者。
郭婧說,繪本的意義不是在于教會了孩子什么道理,而是在不知不覺中給孩子的心里種下一顆種子,有時候是樂觀,有時候是期待。她想用《獨生小孩》為孩子種下的,就是勇敢和相信愛!
還會是鉛筆素描作品,還想做無字書,但也不一定。題材和動物有關,可能沒有這么傷感,但也很特別。故事還在修改中,所以更不知道會是首先由國內出版還是在國外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