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過敏體質
Q:我家寶寶總是反復發濕疹,朋友說他可能是過敏性體質,這是真的嗎?我需要帶他去醫院做一些檢查嗎?
A:嬰兒濕疹,是一種過敏性疾病,跟個人的體質有一定的關系。如家族有哮喘、過敏性鼻炎、慢性蕁麻疹等疾病的家長,他們的寶寶相對而言更容易患有濕疹。主要表現為患兒出生后不久(數天至數月),開始出現面部對稱性的紅斑,丘疹,脫屑伴瘙癢,嚴重時還會出現丘皰疹,滲液,甚至輕糜爛。嚴重病例還可累及頭皮,頸部,甚至軀干四肢。
除了容易起濕疹外,惡心、腹痛、嘔吐、流涎、便秘、腹瀉、甚至愛打人咬人、揪頭發撞腦袋、撒潑打滾、膽小怕生、易疲勞、話嘮等等,都有可能暗示寶寶屬于過敏體質。如果有以上這些情況出現,家長要盡量回憶一下寶寶最近有沒有吃不合適的東西,以及他還有什么其他不適的癥狀,然后及時去醫院向專業醫生求助,進行相應檢查。
關鍵詞:出牙
Q:寶寶6個月大了,一直都沒有出牙,最近我發現他特別喜歡咬東西,晚上也睡得很不踏實,請問這是說明寶寶要出牙了嗎?出牙的時間和順序有沒有講究呢?
A:乳牙是人萌生的第一組牙,出生時在寶寶的頜骨中已有骨化的乳牙芽孢,但未萌出。大部分寶寶在生后4~10個月開始有乳牙萌出,如果12月后乳牙仍未萌出,才會被認為有乳牙萌出延遲。乳牙萌出的時間及順序個體差異很大,與遺傳、內分泌及食物性狀有關,出牙的時間差距在半年之內都算正常。乳牙的萌出順序一般下頜先于上頜、自前向后。
大多數寶寶會“不知不覺”地出牙,但有個別寶寶可能會出現低熱、唾液增多、發生流涎及睡眠不安、煩躁等癥狀,一般不必處理,待牙齒長出后上述癥狀也就自然消失。母乳喂養的寶寶在萌牙前期可能會出現咬乳頭的現象,或者喜歡咬玩具、小手的情況。
關鍵詞:拍嗝
Q:聽說寶寶每次吃完奶后都要拍嗝,可是我喂完寶寶后常常累得胳膊都抬不起來了,勉強拍了幾次,出嗝的次數也很有限。我家寶寶吃的也挺好,除了剛出生的幾周內有過吐奶,現在已經不太出現了,所以我可以不拍嗝嗎?
A:寶寶的食管肌肉的張力較低,容易引起擴張,蠕動比較慢,故食物容易淤積。他的胃也不像成人那樣垂向下方,而是呈水平位。再加上胃容量小,存放食物少。因此即使是健康的寶寶,如果進食過多、吃奶后立即平臥,乳汁很容易經食管返至口腔,造成吐奶。一般來說,輕微吐奶不用采取特別的治療方式。如果寶寶處于感冒、生病狀態,那么吐奶情況可能會比平時嚴重一點。不過,隨著寶寶逐漸長大,這種情況將會明顯改善。
對于父母而言,寶寶喝完奶后,由于胃里下部是奶,上部是空氣,會造成胃部壓力,出現溢奶、吐奶現象。因此,爸爸媽媽每次都應及時幫寶寶拍打嗝,讓氣體排出來。只要減小了胃里的壓力,自然就能減輕吐奶、溢奶情況。
如果你覺得拍嗝操作起來有點困難,那么可以改為將寶寶直立抱起,讓他趴在你的肩上至少30分鐘,然后將枕頭墊高,讓寶寶右側躺下,這樣可以有效地增加胃部排空速度,同樣可以降低吐奶的可能性。
本期問答:
王艷霞,青島大學附屬醫院兒童保健科副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兒科學兒童保健專業的臨床、教學與科研工作。擅長兒童生長發育異常、心理行為障礙和過敏性疾病如兒童濕疹等的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