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紅軍魏家余:黃沙百戰穿金甲
魏家余,1924年3月出生,江蘇省沭陽縣人。1937年1月參加工作,1943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后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以及抗美援朝戰爭,歷經戰斗百余場,全身20余處受傷。1956年轉業到遼寧北鎮,歷任煤建公司書記、糧食局業務組副組長、糧食局辦公室主任。1983年9月離休,離休前系北鎮市糧食局辦公室主任。
魏家余,12歲參軍,經歷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以及抗美援朝戰爭,參加過100余場戰斗,身上布滿了傷痕。
他嚴于律己,教育子女幾近苛刻。在孩子們的成長過程中,他一直用紅軍精神進行教導,8個子女在其教誨下個個出類拔萃。
今年92歲高齡的魏家余,身體硬朗,積極樂觀,吃糖葫蘆,嗑瓜子,吃烤串時專挑雞脆骨。老伴兒說:“這是紅軍精神給予了他青春的活力。”
魏老如今已經不能與人暢快地用言語交流,但是他會時常對你豎起大拇指。這個簡單的手勢包含了太多的含義,既是對他人的褒揚和贊許,也是在展示自己的身體依然強健,更是表達一種“身經百戰”的自豪。
北鎮,一座溫馨的小城,午前的陽光灑在路上,三三兩兩的行人在街道上漫步,讓人感到這是一個生活節奏舒緩的城市。
在一個老式小區,叩開魏家余的家門,吃過早餐的老人正側臥在床上小憩。二女兒魏獻英輕輕搖醒了老人,老人起身后,忙將記者幾人迎進了客廳。
老人面頰紅潤,身形富態,衣著干凈利落,雖然已經92歲高齡,但仍舊站姿挺拔,精神矍鑠。
魏獻英介紹,老人目前身體不錯,就是記憶力有些衰退,聽力不太好。老人有8個孩子,兩兒六女,除大女兒在錦州外,其余的孩子都在北鎮,大女兒已經65歲,最小的一對龍鳳胎兒女49歲,最大的曾孫女已經18歲了。
老人現在的生活很簡單。“我們姐幾個輪流來照顧爸媽,洗衣服做飯,24小時不斷人。父親每天早上7時起床,吃過早飯后看會兒報紙電視。現在父親記憶力不行了,看完就忘,就是看個熱鬧吧。”
老人上了年紀,孩子們對他的照顧也越發細致,幾乎天天洗頭。老人比較享受泡腳,女兒有時候一天給他洗好幾遍。端坐在沙發上的老人努力地聽女兒講述,聽到孩子們照顧他的細節時,不住地伸出大拇指晃來晃去,眼睛也隨之笑成了一條縫。
魏獻英說:“父親經常把他的勛章拿出來擦拭、端詳,這些勛章在他眼里都是珍寶。看到他現在生活得這么快樂,我們也跟著高興。”
魏家余的五女兒魏獻玲說,老人的食欲不錯,滿口的牙齒也非常好。“一天三頓飯,飯量和我們差不多,除了腿腳因為年輕時受傷有些不利索,其他的都很好。他愛吃糖葫蘆,一次能吃一整串。嗑瓜子花生什么的也不在話下,夏天吃烤串還專挑雞脆骨吃,能吃好幾串。”“父親沒什么特別的愛好,前幾年腿腳還行的時候,帶他下樓溜達溜達,推著民政局給的輪椅帶父親到處轉轉,現在大多時候是在家待著。父親愛打麻將,我們沒事就陪他玩麻將,但是湊不夠人,就兩個人面對面坐著,你摸一張,我摸一張,擺著玩,逗老人開心。”
魏家余和老伴兒趙素芬當年是經人介紹認識的。當時魏家余身有殘疾,而趙素芬長得非常秀美,家境也不錯,但聽過魏家余的事跡后,她頓時對這個帥氣英俊的小伙子產生了仰慕之情,毅然嫁給了魏家余。兩人相依相伴,日子雖然清苦,卻充滿愛意。
魏家余一直教導孩子們時刻不忘自己是紅軍的后代,時常用紅軍的精神激勵他們,要求他們自強自立、艱苦奮斗。
在孩子們小的時候,魏家余時常給他們講述自己的故事,孩子們也把父親當成他們的驕傲,時不時地向小伙伴們“炫耀”。結果,每到空閑時間,左鄰右舍的小朋友就會聚到魏家余的院子里,聽他講戰斗的故事。
每年過年,一大家40多口人聚在一起,是老兩口最快樂的時刻。魏家余的老伴兒趙素芬常說:“現在我和老伴兒身體都挺好,日子過得也不錯,這些都要感謝黨,感謝政府!感謝大家對我們的照顧!”
魏家余老人年事已高,記憶力有些衰退,過往經歷已經很難復述。五女兒魏獻玲給記者提供了一份手寫材料,題目是《父親的回憶》,里面記載著魏家余老人的一些經歷和事跡。
材料顯示,1925年10月,魏家余出生于江蘇省沭陽縣,家境貧寒。12歲的時候,也就是1937年1月,魏家余參加了工農紅軍游擊隊,從此走上革命征途。魏家余先后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歷經戰斗百余場,全身20余處受傷,至今頭、胸、腿部還留有傷疤。在一次戰斗中,魏家余腿部被彈片擊中,險些截肢。
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同年10月,魏家余所在的游擊隊編入新四軍3師347團,師長是黃克誠,團長是汪洋。在此期間,魏家余擔任過勤務兵、通訊員、團長警衛員以及班長。
這一時期,魏家余參加了洪澤湖地區及安徽等地的反“掃蕩”游擊戰。在鹽城的一場戰斗中,日偽軍利用碉堡中的機槍頑抗,戰友們一個個倒下。魏家余心急如焚,抓起一個炸藥包縱身一躍,沖出掩體,左閃右躲,迅速來到碉堡前,將炸藥包安放到機槍口附近。隨著一聲巨響,機槍啞了火,戰友們趁機沖進尚未完全坍塌的碉堡,擊斃了敵人,取得了戰斗的勝利。
在這場戰斗中,魏家余繳獲了一挺“歪把子”機槍。在當時的條件下,這可是十分珍貴的戰利品。此役過后,魏家余受到嘉獎,被評為“戰斗英雄”,并升為班長。這一時期,魏家余參加了大小戰斗20余場。
1945年9月,抗戰勝利之后,魏家余隨部隊來到東北,部隊改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二縱隊。
1946年,解放戰爭打響,魏家余所在部隊又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39軍116師347團,魏家余任團警衛班班長。這一時期,他參加了解放阜新、彰武、白城子、紅廟子、綏化和四平保衛戰等戰斗十余次。
四平保衛戰打得十分激烈,魏家余隨團長汪洋上了戰場。在一處地堡前,一顆炮彈在他們身旁炸響,魏家余背部被彈片擊中,瞬間失去了知覺。等他醒來時,天已經黑了,身旁留下了多具戰友的遺體。他以為團長已經犧牲了,憑借著微弱的星光,一邊掉眼淚,一邊摸索,找到一具和團長身材差不多的遺體背了回去。回到團部,他意外地發現團長正在療傷,頓時喜極而泣。
此后,魏家余又參加了遼沈戰役和平津戰役,在遼沈戰役中頭部受傷,至今傷疤還依稀可見。由于戰斗英勇,魏家余被升為連長,魏家余的連隊也被授予“鋼鐵連”的稱號。
對自己獲得的勛章,魏家余老人視若珍寶
1950年冬,魏家余投身到抗美援朝戰爭,先是參加了第一次云山戰役,隨后參加了搶渡清川江的戰斗。
這場戰斗非常激烈。江水很深,魏家余和戰友們冒著零下十幾攝氏度的嚴寒和敵人的槍林彈雨渡江。上岸后沒多久,全身濕透的衣服又被凍硬,身旁的戰友不斷地倒下。魏家余腿部也負了傷,但他仍然伏在地上,用凍得發紅的雙手端起槍,將憤怒的子彈射向敵人,直到后援部隊趕來。
在隨后的一場戰斗中,魏家余與另一支部隊會合。這時,他發現有個人非常眼熟,過去一看,竟然是他堂弟魏家勝。戰場相見,兄弟二人非常激動,抱頭痛哭,隨后又相互鼓勵,繼續投入戰斗。
在一次戰斗中,魏家余被彈片擊中小腿,受傷嚴重。在當時艱苦的醫療條件下,醫生建議截肢,但是魏家余說,寧可讓戰友拖著自己的尸體回祖國,也不能將自己的腿留在敵人的戰場上。他要求帶傷堅持戰斗,最后在戰友的苦勸下才隨其他傷員回國治療。
回到祖國后,魏家余的傷勢逐漸好轉,但由于醫療水平的限制,嵌入腿中的彈片無法取出,腿部不時化膿腫脹。最后,他的腿奇跡般地保留下來,卻落下了殘疾,至今每到陰天還會隱隱作痛。
1956年,魏家余因腿傷時常發作,行動不便,轉業到地方,在北鎮擔任合作社的輔導員,后又擔任過食品公司、百貨公司、糧庫等單位的黨支部書記。
□本欄編輯/牛澤群
本期稿件由遼寧省委老干部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