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劉婉茹
用運籌學的方法解決中國的管理問題——記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副教授鄧天虎
本刊記者 劉婉茹

當今世界經濟風云變幻,市場環境不確定性越來越高,顧客的需求也呈現出多樣性。顯而易見,傳統的剛性管理方式成為限制企業快速發展的瓶頸,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重視柔性管理概念,并逐步將柔性的概念提到更高的企業戰略層次,希望在生產、物流、服務等多個環節中發揮柔性的作用,以柔應變,迎合市場。鄧天虎2008年畢業于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在大學期間,他逐漸對柔性研究有了深層次的發現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開辟了對柔性的研究之路。畢業后到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工業工程與運籌系繼續進行博士深造,在博士研究工作期間,他師從申作軍老師學習,在學習中期主要進行的是非對稱流程柔性的研究,后期更加注重管理或生產方面的細化問題,考慮策略對未來需求的影響。其理論研究還在運籌學領域最好的理論期刊Operations Research上發表,引起了國內外的很多關注。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天然氣的國家,但長期以來,天然氣的使用僅限于少數地區做生活燃料,產業發展很慢。同時,天然氣運輸管道網絡尚在規劃和初步建設中。然而,目前天然氣在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中比重依然較低,2014年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天然氣消費占總的能源消費的5.6%。
“因此,我們首先要解決的是進一步擴大輸氣基礎設施的建設,再者是對天然氣的運輸和調度進行合理的規劃。”鄧天虎介紹說。在傳統的人工計算中,工程師會在保證末端用戶的用氣量的基礎上,綜合考慮運力與氣量平衡,來規劃每年各條管道的輸氣量。如今,伴隨著天然氣氣源多樣化,輸氣管道增多,規劃的工作量急劇增加的種種狀況出現,用人工計算的方法已經無法在有限時間內完成規劃的工作。
傳統方法不行,那就另辟蹊徑重新來過!年輕的鄧天虎有著足夠的勇氣和信心去嘗試。他帶領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的研究團隊在研發的模型基礎上,與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合作,共同開發了適用于中國天然氣運輸系統的運輸規劃軟件。該軟件既能夠處理有幾千個節點、上萬根管道的運輸網絡;也能夠適應天然氣需求的季節性波動;還能為天然氣運輸提供合理的規劃建議。一句話,他們的這一次嘗試,為進一步提高天然氣在我國能源市場的占有率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鄧天虎很有信心地表示,在未來的“十三五”規劃中,天然氣市場的“以產定銷”的格局將被進一步打破。繼而,天然氣運輸的優化,配合底層調度的優化,將大大提高天然氣市場的效率,為天然氣全面走進工業生產,走進百姓生活做鋪墊,也為國家發展“綠色經濟”提供保障。
鄧天虎于2013年在美國完成博士學習及工作研究后毅然決然地選擇回國,回到他的母校清華大學任教,一方面是對母校有所留念,另一方面更多的是這些年國內對柔性方面的研究已經有所發展,但與國外相比還有所差距。國內研究多偏向實際操作與應用,注重項目背景,而國外更多的是偏向理論研究。鄧天虎受到啟發,他認為應該更好地報效祖國,積極培養下一代,而且國內發展機會多,這樣才能使我國在工業工程領域得到更好的發展。
俗話說,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鄧天虎在對指導學生的問題上也很有想法。他在自己還是學生時期,就很聽從老師的建議,在成為導師后,則更多的是給予學生開闊的空間,使其自己去摸索。他也很感謝清華大學給了年輕老師更多的機會,有一個獨立的博士研究環境和輕松的氛圍,才能使鄧天虎和其帶領的團隊及學生在相關研究領域不斷追求卓越,不斷實現自我突破。
這是鄧天虎回國的第三年,他還有很多個三年,他也正一步步向著成為這個領域的領跑者的方向乘風破浪,馭風而行。也因為有了更多人與他并肩前行,他更會勇往直前地在柔性領域里迎接屬于他的嶄新未來,刻畫出更加剛性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