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生活中,出于各種不同的目的,有不少夫妻想通過“假”離婚的方式規避各種責任或獲得某些好處。然而,看似巧妙的方式背后卻風險重重。
案例一:“假”離婚,真買房
孫某和藍某系夫妻,雙方戶籍均在北京,婚后兩人購買住房兩套。2015年年初,孫某判斷一年內房價有大漲趨勢,遂打算投資一套房產。但按照北京市限購政策規定,孫某和藍某已無購房資格。為取得購房資格,孫某與藍某商定辦理“假”離婚。離婚協議中約定,兩套現有住房及家庭其他財產均歸藍某所有,兒子孫甲歸藍某撫養,孫某每月支付8000元撫養費。2015年4月,孫某與藍某辦理了離婚手續。孫某于2015年12月簽訂了一份購房合同。然而,由于離婚后孫某名下沒有任何財產且還貸能力有限,銀行貸款始終沒批下來。到了2016年3月,房價暴漲,孫某想通過法院修改離婚協議,把其中一套房產劃歸為自己所有,但又怕“假”離婚被識破進而喪失購房資格。
案例分析:本案中,孫某為取得購房資格,與藍某辦理離婚手續,當沒有證據證明簽訂離婚協議存在欺詐、脅迫等事由時,應當認定離婚協議中約定的房產劃分對于孫某及藍某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孫某也就喪失了兩套房屋的所有權,因此原有房產無法作為抵押財產。此外,假離婚屬欺詐行為,如果確有證據證明夫妻雙方是假離婚,因此取得的購房資格和按揭貸款不受法律保護。
案例二:“假”離婚,真躲債
王某與趙某于2014年結婚,婚后兩人經營一家水果店。由于經營不善,截至2015年年底,雙方對外負有約6萬元的債務。為了規避債務,2016年2月,王某與趙某簽訂離婚協議,約定雙方此前擁有的一切財產歸趙某所有,王某“凈身”出戶。婚姻存續期間的一切債務均由王某承擔,與趙某無關。此后,王某與趙某到民政部門辦理了離婚手續。
2016年4月,王某因確實無力獨自償還債務,遂要求趙某拿出原婚姻存續期間兩人的共同存款2萬元償還債務,并提出復婚。可趙某拒絕了王某的復婚要求,并稱她與王某已簽訂離婚協議并辦理了離婚手續,離婚協議明確約定,一切債務由王某承擔,故自己不負有償還義務。
案例分析:依照《婚姻法》第四十一條規定:“離婚時,原為夫妻共同生活所負的債務,應當共同償還。”有關司法解釋進一步明確,債權人就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所負債務主張權利的,應當按夫妻共同債務處理。當事人的離婚協議或者人民法院的判決書、裁定書、調解書已經對夫妻財產分割問題作出處理的,債權人仍有權就夫妻共同債務向男女雙方主張權利。一方就共同債務承擔連帶清償責任后,基于離婚協議或者人民法院的法律文書向另一方主張追償的,人民法院應當支持。
根據上述法律規定,夫妻雙方在離婚協議上對債務的分割只能在夫妻雙方之間產生法律效力,而不能以此來對抗債權人。債權人仍可以向王某或趙某任何一方主張償還債務,并不受離婚協議約定之約束。趙某在償還債務后,可依據離婚協議之約定向王某追償。由此可見,為規避債務假離婚,并不能達到逃避債務的目的。相反,王某還面臨著失去全部共同財產并最終獨自承擔全部債務的巨大風險。
案例三:“假”離婚,真避罰
高某與李某于2010年登記結婚,雙方均系二婚。李某與前夫育有一子。2013年,高某與李某生下一女高甲。2015年10月,全面放開二孩的消息傳出后不久,李某再次懷孕。由于李某與高某所處的北京市當時尚未頒布關于“二孩政策”的實施細則,高某所在的機關單位告知高某,此次生育不符合國家的計劃生育政策,因此不予開具準生證,而且要給予高某處分并罰款。無奈之下,高某選擇與李某假離婚。兩人隨即簽訂了離婚協議,約定婚姻存續期間的全部財產歸李某所有,女兒高甲由高某撫養。
2016年3月24日,修改后的《北京市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獲得通過。該條例明確指出,再婚夫妻婚前僅生育一個子女、婚后已生育一個子女的夫妻雙方可以要求再生育一個子女。據此規定,高某與李某生育二孩有了政策的認可和保護。于是,高某向李某提出復婚請求,但高某與李某“假”離婚后,李某又與其朋友吳某辦理了結婚登記手續且兩人相處默契,十分投緣。于是,李某拒絕了高某的復婚要求。高某本來只是為了避免自己受到處罰而“假”離婚,沒想到因此失去了家庭。
案例分析:假離婚并不是一個法律概念,夫妻雙方只要通過民政部門或訴訟等法定程序,完成了離婚登記手續或取得了離婚判決,婚姻關系即告解除。離婚時簽訂的離婚協議書或判決書中關于財產分割、子女撫養權的規定,以及撫養、贍養義務的劃分,對雙方當事人均具有強制的法律效力,必須遵守。本案中,高某以“假”離婚為由,拒絕接受離婚帶來的人身、財產關系的變化,如無足夠的證據證明對方存在欺詐、脅迫行為,很難得到法律的認可與保護。值得注意的是,在離婚和復婚之間“折騰”的時候,夫妻共同財產和婚前財產已經發生變化,如果夫妻雙方復婚后再想離婚,分割財產的比例只能按照最后一次婚姻狀況和最后一次婚姻持續時間計算。
(北京 李雨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