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緣”的故地

山西應縣木塔,因全塔不采用一釘一鉚呈全木結構而得名。同時,正是因為這種全木絕緣的特性,而使其免于雷火災害,屹立千年不倒。
始建于1056年的山西應縣木塔,坐落在雁北地區縣城的西北部,是佛宮寺內基于“絕緣避雷”機制建成的木塔,至今已婆娑千年。
腳掌在中原的故地不斷奔襲,以期找到相遇的鐵證,從南到北,由東至西。最后變成一種情結,它匍匐到建筑的腳下,隨著時間的塵埃一起,翻滾不息。
對祖先智慧的膜拜,最先駐足山西。
始建于1056年的山西應縣木塔,坐落在雁北地區縣城的西北部,是佛宮寺內基于“絕緣避雷”機制建成的木塔,至今已婆娑千年。
此塔作為我國最高的木結構建筑,軀干已然觸摸到了67.31米的標度,故而在應縣一地,輕易便可鳥瞰眾生。塔的周圍屬干皴的黃土層,自縣城地表向下延伸千米,可說是礦、水無跡,又囿于整個雁北地區長年干燥,于是,厚重的土壤便連低電阻層都“一口回絕”。有此基礎,木塔塔基獲得了頗佳的絕緣性能。在建塔之初,古代的人們索性在壘塔基時進一步封閉,幾近野蠻地杜絕了淺層地下水的染指。同時,大膽借鑒了中國北方建房的經驗,采用干打壘的法子,向塔基里灌夯土,以求長久干燥,與電絕緣。
至于塔身的構筑,先人更顯純粹,除卻底層及塔剎處有部分塔磚外,整個構架全部為木結構,甚至在塔剎之外,再沒有其他的金屬物件,堪稱奇跡。各層塔檐盡皆伸出7米之多,彼此間的高差亦有8.8米左右,不僅使得本質結構經久干燥,還讓塔身外形具備了上好的防雨效果。而塔檐與水平線的夾角約莫為21至22度之間,這和當下
絕緣子中裙的組成類似,不同之處只是塔檐的尺寸上小下大罷了。

以上種種,在賦予塔基塔身材料電氣絕緣的同時,又不容易因雨水或地下水侵蝕而破壞,最終成就了應縣木塔千年無雷的“戰績”。而不可思議的是,我們的祖先在不識“絕緣”為何物的情況下,僅憑智計、經驗,便徹底戰勝了天威。
走出山西的木塔,驀然發現,在古建筑上裝置尖端金屬物以使其具有避雷功能的實例要顯得更為常見。
公元1190年至1209年期間,執位的金章宗每年4月到8月都去萬壽山頂去避暑。彼時,為了使山頂的建筑能避雷求安,便在萬壽山絕頂的廣寒殿旁安放了幾丈高的鐵桿。在陽光的照拂下,鐵質的長桿矗立于大地,泛出耀眼的金屬光澤。上端是尖銳的金葫蘆,由鐵鏈系好后,通過鐵桿的媒介與大地相通,以便達到“鎮龍”防雷的目的。千古女帝武則天為了同樣的目的,也曾在五臺山的臺頂建下“鎮龍”鐵塔。其中,中臺臺頂的南面有三座鐵塔,其北面一塔形狀像覆鐘,周長四抱有余;中間一塔是四角狀,有一丈多高;南邊的一塔則呈圓形,高過八丈。此外,還有湖北隨州的厲山會館,自建館以來,托于龍鳳日月旗桿的護佑,會館從沒有遭過雷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