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省南昌市總工會重點課題調研組
南昌市農民工現狀分析及對策建議
□ 江西省南昌市總工會重點課題調研組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確立“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江西省南昌市委提出要圍繞打造核心增長極基本成型,在江西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這些目標,離不開農民工群體的參與和奉獻。為深入了解南昌市農民工現實狀況,準確把握其利益訴求,有針對性地加強和改進農民工工作,南昌市總工會組成課題組,對南昌市農民工狀況進行了一次全面調查。
根據南昌市統計局統計,截至2014年底,南昌市暫住人口517.73萬人,其中社會從業人員330.12萬人,占總人口的64%。社會從業人員中,來自鄉村的135.6萬,男性約70萬,女性約65.6萬。南昌市農村務工人員主要分布在建筑、加工制造、園林、環衛、家政等領域。從年齡結構看,在965個樣本中,平均年齡為33歲,其中16至25歲的占28.8%,26至30歲的占12.3%,31至40歲的占31.4%,41歲以上的占27.5%。從性別結構看,女性農民工的平均年齡低于男性。女性農民工的平均年齡為31歲,30歲以下的占53.8%;男性農民工的平均年齡為34歲,30歲以下的占38.5%。從文化程度看,文盲(半文盲)占1.8%,小學文化程度占16.6%,初中文化程度占39.7%,高中(中專)文化程度占39.2%,大專以上文化程度占2.7%。
1.建筑業農民工狀況及特征。建筑業是南昌市農民工主要集中的行業,占全市農民工總數約46%。據調查,部分農民工每天工作10個小時以上,加班現象較普遍。工資收入高于其他行業,人均年收入6萬元左右。建筑領域農民工工資支付方式靈活,短期用工、臨時用工、零星用工多為日結日清;長期用工大多是每月支付1200元左右生活費、每月結算工作量,余款待年底或工程完工一次性付清。多數農民工在施工單位免費提供的板房內居住,人均面積2-4平方米左右,部分農民工宿舍裝有電視和空調,大型建筑工地建有流動圖書室和閱覽室。農民工一日三餐均在工地食堂就餐,每人每天生活費20—30元左右。農民工日常休閑方式以看電視、聽廣播、打撲克為主。受施工地點、工序和工期影響,農民工跨地區、跨項目流動比較普遍。外出務工大多靠老鄉或親朋好友介紹,多以勞務派遣的方式從事勞動,與施工企業簽訂勞動合同率較低。由于現實需要,基本不交納“五險”,但施工企業大多為農民工購買商業保險。
2.制造業農民工狀況及特征。制造業農民工占南昌市農民工總數約23%,集中分布在各個工業園區,企業主要看工作成績和效率,普遍淡化農民工身份,基本做到一視同仁。農民工內部收入差距受由文化水平影響較大,高中以下月收入在3000元左右,高職畢業生人均月收入3000至4000元,大學及以上畢業生月均工資4000元以上。絕大部分簽訂了勞動合同,交納了“五險一金”。基本上都執行8小時工作制,加班有加班費。有的住企業宿舍,有的自己租房。大部分企業都會對員工進行業務培訓,工業園區也普遍設有職工活動場所,業余文化生活相對豐富。
3.家政服務業農民工狀況及特征。家政服務業農民工約占南昌市農民工總數的15%。目前南昌市家政服務業集約化程度高,“單打獨斗”占少數,基本上都加入了家政服務公司,由公司分配工作;少部分由熟人介紹。工資收入平均3000元左右,工作時間長和信譽高、技能好的工資水平較高。大部分住在用戶家中,少部分自己租房住。家政服務業農民工流動性強,社會保障水平總體偏低,“五險”繳納比例不足10%。家政服務業競爭激烈,家政服務公司比較重視業務培訓,部分成立了培訓中心,部分委托其它機構代為培訓。
4.園林、環衛系統農民工狀況及特征。園林、環衛系統農民工占南昌市農民工總數約10%,主要承擔全市城建道路保潔、綠化帶、公廁和垃圾轉運站(箱)的日常維護與管理、生活垃圾的收集與運輸,以及防汛、清雪除冰等工作。園林、環衛農民工月平均工資1500元左右,大部分購買了意外傷害險,購買了“五險一金”的只占少數,每年享受高溫補貼、節日補助等勞保福利1200 元不等。社會保險參保率低嚴重影響了環衛隊伍的穩定性,并帶來招工難等一系列現實問題。南昌市園林、環衛公寓建設滯后,大多環衛工人居住在租金便宜、位置較遠、面積較小、環境較差的簡易房內。由于工資較低,基本上沒有業余文化生活。
1.收入保障制度亟需完善。部分農民工工資收入較低,南昌市農民工中,月工資2000—3000元的占近一半(49.4%),2000元以下的占近四成(39.4%)。部分單位存在同工不同酬、同崗不同薪現象,農民工與正式職工相比無論是工資薪酬還是福利待遇都存在一定的差距。農民工工資被拖欠現象依然存在,2015年全市清欠農民工工資26125.02萬元。
2.勞動合同管理亟需規范。南昌市農民工勞動合同簽訂率約70%,但是部門之間、行業之間差距較大,從這次調查情況來看,建筑領域農民工勞動合同簽訂率低于65%。部分用工單位為了降低用工成本,規避應承擔的相應責任,以勞務派遣形式要求農民工置換身份,委托勞務派遣公司與農民工簽訂勞務合同。部分企業超出“臨時性、輔助性、替代性”范圍,大量使用勞務派遣工。
3.就業培訓管理亟需強化。據調查,六成以上的新生代農民工希望參加勞動技能培訓,農民工特別是新生代農民工培訓需求比較強烈。盡管已將農民工培訓工作納入了財政補貼范圍并適時提高了培訓補貼標準,但由于存在培訓形式單一、培訓內容不實用、培訓門檻較高等問題,部分農民工并不認可。南昌市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條塊分割比較嚴重,從中央到地方針對農民工的培訓主要有扶貧培訓、陽光工程、職業技能培訓等項目,資金分散到扶貧、農業、教育、人社、工會、婦聯、共青團、安監、科技、城鄉建設、財政、發展改革等部門,很多民營培訓機構也參與其中。農民工培訓多以部門項目的形式出現,這些項目從上到下分系統管理,培訓資金也分系統下達,導致管理分散、資金分散,難以有效形成合力。
4.社會保險覆蓋面亟需擴大。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南昌市農民工“五險一金”全交的僅有7.6%,交納“五險”的占55.6%,其余大部分由企業購買了“意外傷害險”或“第三方責任險”。農民工參保率不高,既有收入水平不高、保障意識淡薄、缺乏長遠眼光等自身原因,也與用工單位為降低人工成本、有意規避有很大關系。
5.居住條件亟需改善。除少數農民工有幸住進廉租房、單位公寓外,建筑行業農民工絕大多數住在施工單位免費提供的板房宿舍或者建筑工棚,部分家政服務業、制造業農民工不是住在用戶家中就是住在集體宿舍。其余近六成農民工則通過租賃解決住房問題。他們大多集中居住在“城中村”或城鄉結合部,住處大多居住擁擠、設施簡陋,存有安全隱患。
6.城市融入程度亟需提高。調查顯示,南昌市農民工中認為自己“還是農村人”的占被調查者的69.4%,認為自己“已經是城里人”的占19.1%,“說不清楚”的占11.5%。一方面說明絕大部分農民工還是把自己定位于“農民”,認為自己不過是城市的過客,對城市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不強;另一方面也說明不少農民工對自己的社會角色定位模糊,不知自己屬于“鄉下人”還是“城里人”,具有明顯的邊緣人特征。

圖為中鐵二局南昌地鐵2號線02標民工入會
1.建立農民工信息網絡平臺,形成農民工動態監測機制。目前南昌市人社局建立了外來務工人員(農民工)公共就業服務網絡平臺,對就業、失業、培訓等情況進行動態監測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市總工會也正在建設工會會員網絡信息平臺,將全市工會會員納入統一管理。建議整合統計、公安、人社、建委、衛計委、工青婦等部門的資源,在全市范圍建立統一的農民工信息網絡平臺,全面監測就業、失業、流動、收入、社會保險、勞動合同、居住、計生、子女教育等情況,實現信息共享。
2.建立健全農民工維權服務機制,加強勞動管理和勞動保護。進一步做好農民工尤其是建筑行業農民工工資防欠清欠工作,繼續完善并落實農民工工資支付“兩金三制”保障制度(養老保障金、工資支付保障金,工資支付監控制度、預警制度、欠薪保障制度),依法加大對拖欠和克扣農民工工資行為的處罰力度,保障工資按時足額支付。穩妥推進工資集體協商工作和集體合同簽訂。加強《南昌市工會勞動法律監督條例》等勞動法律法規的實施和執法檢查,將勞動合同簽訂情況專項監察經常化,并依法對違規情況進行懲處。
3.完善社會公共服務,擴大社保和醫療服務覆蓋面。推動實現農民工工傷保險應保盡保,落實“先行支付”制度。盡快掃除農民工社會救助的盲區,將在昌工作居住五年以上的農民工納入當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體系。完善農民工子女社會保險,滿足新的社會需求。合理調整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布局,提高農民工集中地基層社區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保障農民工享受安全、公益、便利的社區醫療衛生服務。加強農民工聚居地環境衛生和疾病預防控制工作力度。依法保障農民工職業健康權益,落實用人單位的主體責任,從源頭上預防控制職業危害。
4.加強農民工就業服務和技能培訓,提升綜合素質和就業層次。加強輸入地和輸出地之間的協作,開展有組織、有針對性的就業、創業培訓和勞務輸出。整合各級工會職工服務中心資源,為農民工提供政策咨詢和就業指導,堅持培訓與就業相結合,突出技能與崗位相對接,做好招聘和求職信息的搜集發布。降低技能培訓準入門檻,針對不同受教育程度的農民工進行分檔次培訓,對受教育程度低的農民工進行初步掃盲。加強企業文化、職工文化建設,推進打造“職工之家”,開展喜聞樂見、豐富多彩的業余文化活動,寓教于樂,同時滿足農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
5.多渠道提供住房服務,改善居住環境。積極改進政府主導的公租房項目,南昌市公租房項目門檻低,價格低廉,建議公租房的規劃和分布要充分考慮農民工的地域分布、收入狀況等諸多因素,統籌考慮、平衡分布,同時要積極完善公租房周邊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農民工較為集中的企業和工業園區,在符合規劃的前提下,要允許其在依法取得的土地上建設部分農民工宿舍樓。把符合條件的農民工納入住房公積金制度,對農民工公積金實行靈活的繳存政策,允許農民工用住房公積金租用住房。
6.提高農民工政治地位,促進農民工融入城市。逐步提高農民工尤其是新生代農民工在各級黨代會、人大和工會代表大會及企業職代會中的比例,增加其參政議政、權益表達、參與決策管理的渠道和機會。注重在優秀農民工中發展黨員,逐年增加新生代農民工在勞模、高級技工技師以及有其他突出貢獻者中的比例。同時加大對農民工的輿論宣傳,宣傳黨和國家關于農民工工作的各項方針政策及農民工所作的貢獻,引導用工單位履行社會責任,進一步營造關心、尊重和愛護農民工的良好社會氛圍。■
(課題組成員:江西省南昌市人大副主任、市總工會主席李國根,南昌市總工會辦公室主任張霖,南昌市總工會辦公室科員饒毅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