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先義
【情景再現】
王同學:我是一名高中生,期中考試剛剛考過,因為考得不理想,所以我更加努力,每天晚上都學習到11、12點。但我感覺學習效果并不好,出現了反應遲鈍、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低落等情況,而且白天容易疲倦、精力不濟。每逢聽到其他同學晚上學得更賣力,我心里就更加緊張,尤其是最近,出現頭痛、眩暈、失眠的現象,幾次測驗成績都很差,請問,我該怎么辦?
【專家解答】
不知道你是否有這樣的生活體驗?用杯子在水龍頭上接水,若水龍頭開得大小適當,杯子就很容易接滿水,若水龍頭開得很大,則杯子就很難接滿水。如果你在學習上投入的時間和精力超過身體的承載能力,特別是急于求成的話,你就很容易陷入一種心理疲勞的狀態。正是這種心理狀態造成你的學習成績不但沒有提高,反而會有下降的趨勢。
心理學研究表明:個體在緊張地學習之后會產生一種疲勞感,而這種疲勞表現為兩種:一種是屬于生理性疲勞,另一種則屬于心理上的疲勞。前者一般是由生理上的超負荷而引起的。比如,平時缺乏鍛煉的個體參加了一場足球賽后會感到疲勞。但由于中學生精力旺盛,在短暫的較充分的休息之后,即會很快消除疲勞、恢復體力。后者是由于個體心理上的弦繃得太緊而導致的,是人的主觀體驗,它不僅會引起人的生理疲勞,而且還會導致個體對學習產生厭倦情緒。心理疲勞不是靠延長睡眠時間就能消除的。
建議你從以下幾個方面應對自己的心理疲勞狀態:
首先,學會調節自己。從事學習活動應有節制,不能使自己無休止地處于緊張的學習狀態之中。在緊張程度較大的復習、測驗和考試等重大活動中,要學會調節自己,伸伸懶腰、觀看風景、聽聽音樂,使自己的精神得到必要的放松,等到精力充沛、頭腦清晰后再進行學習。
其次,營造積極的人際關系。研究表明,內向、缺乏自信心、疏遠集體、不擅長人際交往的學生遇到困難容易情緒低落,產生心理疲勞。因此,我們要努力做到“敗不餒”,懂得“失敗是成功之母”,培養堅強的意志和堅韌的毅力,形成開朗、自信、熱情的良好個性,積極關心和參加集體活動,建立融洽的師生、同學關系。這不僅能增強我們克服困難的信心與勇氣,還能幫助我們以高昂的斗志、旺盛的精力和健康的心理去迎接生活的挑戰。
最后,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采用“雖然……但是……”的方式暗示自己,這樣就會使單調的學習活動變得有趣味,從而使自己情緒高漲地從事學習活動。如,自我暗示“雖然最近我的學習效果不太好,但是,我有信心改變現狀”、“雖然我最近狀態不太好,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后,我會改變現狀的”。盡可能地避免產生應付式的心理活動而使自己情緒低落,更不能帶著逆反的心理長時間機械地從事你的學習活動。
相信你一定能夠重新振作起來,調整到最佳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