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奕霖
摘 要:清初“湖廣填四川”移民潮給四川帶來大量資金、先進技術和文化藝術。在經濟發展和地域文化大融合背景下,以自貢西秦會館獻技戲樓為例,從立面整體造型、屋頂設計、細部裝飾三個角度,探討其在建造工藝、裝飾藝術、戲曲文化等不同層面反映出的南北地域文化特點,及其蘊含的陜西鹽商文化精神,具有一定研究價值。
關鍵詞:獻技戲樓;造型藝術;細部裝飾;建造工藝;陜西鹽商
明清時期,商業發展促進戲曲文化的繁榮,推動同時期各地會館戲樓的建設,并使其成為重要的文化娛樂場所。“富庶甲于蜀中”的自貢匯集了大量鹽商,以川劇為媒介達到攀比和炫耀的目的,民間至今流傳著“不到自流井唱戲,算不了戲中仙”的說法。在此背景下,自貢戲樓得到大力發展。由陜西鹽商聚資興建的西秦會館中的獻技戲樓(圖1)是自貢眾會館戲樓中的翹楚,從戲樓整體結構到屋頂形式,再到細部裝飾,匠心獨運,具有重要價值。
一、獻技戲樓基本情況
獻技戲樓位于自貢西秦會館內,由陜西鹽商出資于雍正年間開建,乾隆時期竣工。
獻技戲樓總共有四層(圖2):第一層架空,作會館入口,明間以墻體遮擋,兩側次間可通行人;第二層為戲臺,即獻技樓,為半伸出式露臺,面闊3間,明間寬,次間窄,面向前院,露臺三面可觀;第三層為大觀樓,面向大街及前院;第四層為福海樓,面向大街①。
獻技戲樓采用傳統會館建筑戲樓的門樓倒座形式②(圖3),背靠武圣宮大門,經由走廊連接東側的金鏞閣、西側的賁鼓閣,正對大丈夫抱廳,形成復合式建筑結構,呈中軸線對稱,具有北方官式建筑風格,但在建筑空間上結合了南方建筑布局模式,如大丈夫抱廳。
獻技戲樓作為聚會娛樂場所:一是滿足陜西同鄉的思鄉之情;二是滿足客人喜好,以娛促商。③其所在位置與武圣宮大門集成為西秦鄉親會館第一個主體建筑,并與前院共同形成會館內部與外界展示交流的過度帶,既滿足聯誼的需求,又注重會館內部私密性的交往娛樂場所。陜西鹽商作為當時外地最大的富商人群,為彰顯財富和凸顯故鄉的文化,在獻技戲樓建造期間,要求匠人在建筑等級制度制約又不局限于《工程做法則例》的情況下,別出心裁,大膽創新,最終成為融合了南北建造技術與藝術文化的藝術結晶。其中,建筑立面造型及其裝飾是最能體現獻技戲樓的精華所在。
二、立面造型和裝飾特點
(一)立面整體造型
獻技戲樓中的第三層大觀樓和第四層福海樓隱藏于重檐屋頂之中,而二層戲臺與四層福海樓的朝向不同,于是戲樓外觀呈三重檐。
獻技戲樓造型挺拔,觀賞高度適宜。為保持走廊的暢通性,并與大丈夫抱廳地形相結合:一層架空高度抬高至2.54米;二層獻技樓戲臺通高4.3米,寬9.26米,約為屋頂總寬度的3/5;屋頂總高度約占整個建筑體量的1/2。④
從立面可見,北方官式建筑的做法突出,為抬梁式結構造型,造型給人以莊嚴肅穆之感,但是梁柱、挑檐方式又承襲四川穿斗式做法,促使屋頂整體逐層收縮、翼角反挑起翹,使其輕盈化。其中,獻技樓明間柱直頂攢尖屋頂,承托頂部重量,次間柱較粗,伸入下部歇山頂,分擔屋頂整體重量。
(二)屋頂造型
在獻技戲樓整體造型中,屋頂最為顯著。與自貢其他會館炎帝宮、南華宮等戲臺的歇山頂不同之處在于它們是由兩個歇山屋頂疊加,再于頂部置一個六角攢尖頂,形態挺拔秀麗。
兩個歇山屋頂中,下部歇山屋頂檐具有楚風代表的對稱分裂,呈“品”字排布,與河南周口山陜會館戲樓、陜西丹鳳船幫會館戲樓和漫川古鎮騾幫會館雙戲樓的南式戲樓具有相似性,中間留出窗戶或提攜牌匾的位置,后兩翼角插入走道卷棚屋頂;上部歇山屋頂各脊收勢較大。上下屋頂的疊加所形成兩側面的六道翼角與頂部六角攢尖頂相互呼應,而獻技戲樓與自貢其他戲樓與眾不同之處在于屋頂的六角攢尖頂的添加。頂部六角攢尖頂為巴蜀建筑屋頂形式之一,如云陽縣鳳鳴鎮黎明村的彭氏祠堂塔樓和新津純陽觀至孝亭。戲樓六角攢尖頂有向上聚集的趨勢,頂部置寶珠,其背部兩翼角插入歇山頂,與下部疊加的歇山屋頂形成逐層遞減,向上收縮凝聚起穩定的三角結構,最終與走廊卷棚頂、武圣宮大門的重檐屋頂形成牢固且復雜的大屋頂結構。
在此基礎上,為增加整體建筑體量的柔和感和輕盈感,在屋頂也做了相應的處理。首先,六角攢尖頂頂部流暢的曲線使屋頂趨向柔和;其次,屋頂各翼角采用南方翼角起翹形式處理,讓屋頂如高飛的羽翅,挺拔輕盈;第三,翼尾置鴟吻式泥塑跳魚,并與歇山頂懸魚圖案統一,體態修長,擴長了各翼角向上的延伸度;第四,泥塑脊飾雕成鏤空狀,促使屋頂呈現得更加剔透、秀美。
(三)細部裝飾
獻技戲樓鋪瓦時瓦底采用小青瓦,蓋瓦采用筒瓦。樓柱選用朱紅色涂面,與屋頂顏色進行對比,增加了建筑的華麗感。而梁、枋、雀替、垂花柱、欄板等細部呈現的裝飾,整體提升了建筑的富麗堂皇。
獻技戲樓中雀替、撐拱、垂花柱、額枋、木窗沿用四川地區傳統建筑木雕技藝,品相精美,出神入化,保存完好。雀替以花草為主采用透雕,加強了建筑的裝飾性和通透性;垂花柱以花卉為主運用混雕,花式各樣;撐拱主要通過浮雕表達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戲樓木雕作品中最為著名的當屬獻技樓欄板木雕。欄板木雕共分為上、中、下三層,采用高浮雕。中間層畫幅以小方框分隔,配以博古雜景。上層畫幅比下層畫幅小,以戲曲人物為主,花木為輔。
彩繪作為戲樓重要裝飾元素,以鮮明的顏色彰顯陜西鹽商財富。獻技戲樓主要由兩種形式構成:一是額枋彩繪,具有北方官式彩繪風格,以黃、綠、紅、白為基礎色調,繪制花菜花紋,整體顏色素雅;二是在欄板、撐拱、雀替、垂花柱等構件上直接添加艷麗色彩:屋頂上層歇山頂木板、戲臺欄板和撐拱中的龍鳳紋及四角花紋、人物、花草都用黃色點綴,底色分別配以紅色和藍色,呈現富麗堂皇景象。戲樓彩畫在色彩與建筑風格上相互協調,雕刻更加生動立體,璀璨華麗,達到強烈的視覺沖擊。
三、立面造型展現強烈的精神文化
(一)造型上的技術創新精神
在資金雄厚的有文化、精神追求的陜西鹽商資助下,民間匠人突破傳統建造模式,另辟蹊徑,獻技戲樓得以完成。獻技戲樓采用抬梁式和穿斗式構件穿插技術,是南北建造技藝融合的優秀結晶。建筑屋頂造型,不僅在屋頂類型選擇上進行充分考慮,更在建造時選用似北方木構的粗大木構件,采取南方建造技藝,進行排布設計,讓建筑具有形態輕盈的建筑體量,生動新穎。如屋架椽子遠大于南方的板桷子,排布密集,顯得屋頂厚重,但運用南方翼角起翹的做法,增添了飛升之勢。⑤可見,匠人高超的技藝在獻技戲樓上得到充分的證明,凸顯了建造者思想的開放性和創造性。
(二)細部裝飾上的儒家思想
陜西鹽商的精神追求在獻技戲樓整體造型中最直接的表達形式即裝飾上的突破。獻技戲樓上的彩繪、雕刻,反映出陜西商人思想上的解放,不再一味地遵循傳統禮制,不受商人身份的限制但也不像士大夫的淡泊明志、興趣高雅,而是通過不同的南北戲曲故事和當地的人文風貌來表達他們對“忠、義、孝、仁”等儒家思想的尊崇。
獻技樓戲臺木雕中《黃金窖》里建功立業的古代君王秦穆公、《楊府壽》中保家衛國的楊家將、《管仲薦寧戚》中為國效力的杰出士子,都集中展現了陜西鹽商的故鄉歷史文化,同時對族人起到教育激勵的作用。這些裝飾以木雕、彩繪等形式根據建筑不同部位進行設計采用,可見建筑中裝飾技術工藝的完美結合,創新多變,豐富多彩,也反映出建造者的不拘一格。
四、結語
獻技戲樓是鹽業經濟發展下的重要產物,為川劇傳播提供了重要的場所,蘊含了陜西鹽商故鄉及移民地的重要文化。作為自貢會館戲樓代表,獻技戲樓不僅在比例尺度、屋頂造型上進行創造,更在細部裝飾上進行加工,使南北戲曲文化得到直接呈現,同時還凸顯了其中蘊含的豐富儒家文化。這些對于研究四川會館建造、戲劇發展、社會生活等都有著重大意義,同時映射出陜西鹽商的社會意識形態。總之,獻技戲樓這一戲樓瑰寶,南北文化交相輝映,華麗璀璨,隨著時間推移,會更加絢爛奪目。
注釋:
①③④張先念.四川自貢現存古戲臺調查與研究[D].2013:18、19,11,11.
②郭廣嵐.西秦會館[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50.
⑤趙世學.西南會館建筑中的地域文化元素考析[J].美術觀察,2015,(09):126.
參考文獻:
[1]張先念.四川自貢現存古戲臺調查與研究[D].山西:山西師范大學,2013.
[2]郭廣嵐,宋良曦.西秦會館[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
[3]元文忠.陜西古戲樓調查與研究[J].山西:山西師范大學,2010.
[4]范鴻雁.自貢西秦會館建筑裝飾研究[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4.
[5]趙世學.西南會館建筑中的地域文化元素考析[J].美術觀察,2015,(09).
[6]宋良曦.自貢鹽業會館的興起于社會功能[J].鹽業史研究,2001,(04).
[7]車文明.中國古代劇場類型考[J].中國戲曲學院報,2013,(02).
[8]李祥林.戲臺·會館·移民文化[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
[9]宋良曦.自貢西秦會館[J].四川文物,1984.
作者單位:
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