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雨 柴宗剛
摘 要:城市規劃是城市發展建設的必要環節和前提條件,通過對影響城市發展的各關鍵因素的分析,闡釋城市發展中的不確定性,重點探討了城市規劃的副產品屬性,討論了研究城市規劃副產品屬性對研究城市發展具有一定的意義,結合現階段我國城市規劃的問題討論對未來城市規劃的啟示。
關鍵詞:城市規劃;城市發展;不確定性
一、引言
城市規劃是對城市未來資源的統籌安排。城市決策者與城市規劃師應判斷城市未來愿景、選擇城市發展路徑,在此過程中應用了各種理論與方法對未來進行分析和預測[1]。中國正在經歷著轟轟烈烈的造城運動,城市人口與城市建設用地變化劇烈,其幅度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象。面對日益復雜的城市狀況,城市規劃預測城市發展顯得力不從心[2]。城市的發展是一個復雜的系統,而且超出了科學技術所能承載的范圍,人們目前不斷通過新的技術手段試圖對城市的未來進行準確預測,這些方法在一些方面有效減少影響城市發展的不利因素,但不能徹底預防城市發展中的不確定因素。
二、城市規劃是一種追認
在現代社會的人類社會中有一個誤區,就是大多數人認為只要通過理性,什么目的都可以達成,一切文明成果都是理性規劃的產物。我們通過規劃設計出了飛機,甚至讓飛機飛出外太空,于是人們建設人間天堂,試圖通過理性來設立目標并規劃路徑,然后進行邏輯上的推理和解釋,結果一兩百年之后人類突然發現所有建設在地上烏托邦的努力都歸于無效,所有的社會實驗都是失敗的,所以人類的文明成果光靠理性這一成果是遠遠不夠的。城市是從歷史中一步一步走出來的,不是單靠理性推理出來的[3]。
城市規劃和人類文明中的很多東西一樣,是一種追認。比如所謂的央行決定利息,其實是對市場利息的一種追認或者預判,是把已經要形成的價格的升降進行一個發布而已,所以央行不能決定利息;又如法律的本質是自然法,是對已經形成的不成文制度的成文追認。城市規劃同樣不能決定城市的發展方向,城市是從歷史中走出來的,按照自己的腳步在向前發展,人們只能對城市的發展方向進行預判,然后發布相應的規劃,這時就是在對城市的發展進行追認。
三、城市規劃是副產品
科學的研究方法是通過單一的“因”嘗試得到單一的“果”,并在他們之間建立合理的因果關系,科學家通過實驗室排除其他影響因素,只留下需要的“因”,從而得出需要的“果”。城市是一個復雜的巨系統,各個因素之間存在各種強鏈接和弱鏈接,所以當人們想知道城市未來的發展方向并做出“追認”時,應該在認清城市在歷史中走出來的基礎上全面分析影響它發展的因素,所以城市規劃的這種追認本文理解為它的副產品屬性,研究城市規劃的副產品屬性對研究城市未來的發展方向具有很大的幫助。
(一)陪都疏散計劃
1946年抗日戰爭勝利之后,民國政府發布了《陪都十年建設計劃草案》,其中提出在重慶要進行大量的城市功能和人口疏散方案。如今70年過去了,中國城市快速發展,大城市的規劃建設中也開始強調城市的疏散,似乎倍感重慶當年規劃之超前。但是通過研究發現,重慶陪都計劃中的疏散方案和城市規劃中的有機疏散理論的出發點是完全不同的,國民政府期間重慶受到日軍非常慘烈的轟炸,,在抗戰期間由于功能和人口過于集中而付出了一系列慘重代價,所以陪都計劃中的疏散是在防御,尤其是防御空襲的基礎上提出的。這里的疏散不完全是有機疏散理論中的疏散,而是預防戰爭尤其是空襲的疏散。這里的城市規劃是戰爭空襲的副產品。
(二)梁陳方案與當代鬼城
1950年2月,梁思成和陳占祥共同提出《關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區位置的建議》,史稱“梁陳方案”,旨在跳出北京古城另建新城。而這個方案在經濟上不具有可行性,解放初期中國的建設能力嚴重不足,只有依托古城進行發展。半個多世紀過去了,中國經濟總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二,根據標準排名研究院的研究發現,2009年到2013年五年間,中國設市城市的建成區面積增加了0.97萬平方公里,相當于新建了50個洛陽城(截至2013年底,洛陽建成區面積為191.85平方公里)。新城新區遍地開花。國家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課題組2014年發布的報告稱,在他們調研的144個地級城市中,有133個地級城市提出要建設新城新區,占92.4%;而在檢索的161個縣級城市中,提出新城新區建設的有67個,占41.6%[4]。有些人把這些新區稱之為“鬼城”,因為我們不需要那么多新區,但是經濟的快速發展帶動了新區的建設速度和規模,樹欲靜而風不止,中國的新城仍然轟轟烈烈地建設著。從當年美好的古城保護規劃不能實施,到現在的新區建設無邊際蔓延,這里的城市規劃是經濟水平的副產品。
(三)稅改和城市規劃
1994稅收體制改革,國稅地稅分離,中央收回地方財政權導致地方財政緊縮,中央提出為平衡地方財政鼓勵地方通過賣地拉動地方GDP的政策,于是中國產生了“地產行業”,并帶動引發“房地產行業”的快速發展。土地拍賣政策是導致房價上漲的主要因素,而土地拍賣政策產生于稅收體制改革,所以稅收體制改革間接引發了房價的變動。房價和土地之間的相互作用引發了近20年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大規模發展,城市土地管理上很多非居住用地的轉變為居住用地并用作房地產開發。這種超速的房地產開發是20年一變的城市總體規劃完全沒有預料到的,這種情況下城市土地利用出現了“先交易后修改規劃”的現象,導致城市土地構成不平衡,配套設施跟不上,城市面貌變化極大,不合理規劃的情況層出不窮,這是中國當代城市規劃中的一個非常特別的現象。這里的城市規劃是稅收政策的副產品。
(四)從院落到棚戶區
以中國為例,中國古代以農業文明為主,早期的城市從農村中演化而來,農業生產方式催生出的生活方式中有一個典型的居住特點——院落。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的院落具有農畜、大型會客、舉行活動等多種功能,院落中的院子形狀比較規整且占地面積較大。由于早期的中國城市中市民也會進行少量的農業生產,所以中國的城市也以院落為基本居住單元。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城市內農田被開發,院子不再承擔農畜等功能,市民生活越來越豐富,城市中人們的聚會等功能也轉移到專門的聚會場所(如酒店、影劇院等),院子便不再承擔聚會和舉辦活動的功能,原來占地面積較大的院子中逐漸蓋起了房子以供更多人居住。傳統院落在城市中逐漸轉變為以居住為主要功能的雜院,雜院的特點是院子面積小,形狀不規整,以居住為主,活動空間小。近些年城市快速發展,大部分雜院的基礎設施未能保持更新,雜院區域逐步淪為“棚戶區”,如今棚戶區改造工程已經成為中國城市規劃中的難題。這些轉變都是與人們的生活方式緊密相關的。相比之下,在歐洲尤其是北歐,氣候環境不適宜發展農業,傳統城市以商業文明為主,商業文明催生下的城市市民居住方式強調店鋪住宅結合,店鋪住宅結合后就不需要院子。這和中國的院落單元形成鮮明對比,所以這里的城市規劃是生活方式的副產品。
四、城市規劃副產品屬性帶來的啟示
(一)復雜因素并存
城市的結構復雜,新時代的鄉村也逐漸演變為復雜的系統,系統中的各個因素之間存在強鏈接和弱鏈接,而且這些鏈接之間的作用具有非線性特點,所以一個因素或者節點發生的變化會引發蝴蝶效應,有時甚至讓主體產生突變現象,這種突變現象進一步生成非常復雜的大尺度變化,可能完全超出理性推理所得出的結果,本文將這種突變現象歸屬于城市規劃的副產品屬性。所以在城市規劃中,應該尊重各個因素的作用,在城市快速變化的過程中,既要關注連續性,同時還要關注非連續性。
(二)理性和感性并存
以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的實踐生涯為例,勒·柯布西耶早期崇尚理性主義,他的“光輝城”展示的摩天大樓再加大片綠地,整個構造非常清晰、簡潔和宏偉,空間視覺呈現出高度對稱的技術美,然而勒·柯布西耶晚年卻一改自己的設計思想,回歸到感性設計,重點在表達建筑形體和建筑塑形給人帶來的感受以及營造的特殊氣氛,柯布西耶用自己的一生完美詮釋了從見山不是山到見山還是山的過程。而如今很多城市決策者仍然受到勒·柯布西耶早期理性主義色彩的影響,忽略了勒·柯布西耶在自己的晚年已經不再純粹地堅持理性主義,這種盲目的理性主義崇拜導致無數歷史文化街區和城市的文脈被無情地摧毀,有著悠久傳統的城市變成了無法記憶的陌生地,所以城市規劃在尊重各個要素的基礎上應該強調理性和感性的并存。
五、結語
世界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變化,城市規劃作為人類文明和文化活動中的副產品,具有多種因素綜合影響的復雜背景,充滿了不確定性,人類憑借有限的經驗、知識去認識無限的未知世界,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城市規劃工作面臨的挑戰日益加劇,規劃決策者和工作者必須充分認識到城市規劃的副產品屬性并認真研究可能影響城市發展的各種因素,才能制定出切實有效地城市規劃方案。
參考文獻:
[1]陳暉.淺析城市規劃中的不確定性[J].中華民居(下旬刊),2014,(10):57.
[2]Xia Wang.Factors influencing the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approach[J].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 incorporating Trenchless Technology Research,2013.
[3]赫磊,宋彥,戴慎志.城市規劃應對不確定性問題的范式研究[J].城市規劃,2012,(07):15-22.
[4]陳曉東.致中和——論城市規劃領域的中庸理性復歸[J].城市規劃,2014,(11):65-70.
作者單位:
蘭州交通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