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祥
摘 要:先秦時期特殊的諸侯紛亂歷史階段,孕育了百花齊放的城市規劃思想,主要包括《周禮·考工記》《管子》《商君書》等作品的主要思想,涉及城市形制、規模、選址、管理、產業等諸多方面。這些思想對當代城市規劃產生了深遠而長久的影響。這些規劃思想各有側重,在服務對象、精英規劃、多層面影響這三個方面又有極大的相似性。在當代的城市規劃中,要更加注意對這些思想的傳承利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關鍵詞:先秦時期;規劃思想;《周禮·考工記》;《管子》
一、緒論
春秋戰國時代,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學者們周游列國,在劇烈的社會變革中,學者們對社會變革發表不同主張,“諸子百家”應運而生,各類思想百花齊放。先秦時期特殊的諸侯紛亂歷史階段,孕育了璀璨的百花齊放的諸子百家思想。百家思想包含文化、教育、規劃、經濟、政治等諸多方面。諸子百家學說,奠定了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文化的基礎,儒、道、法三家思想一直對中國的政治、文化、教育以及生活方式等各個方面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城市建設思想、城市規劃思想在“百花齊放”的先秦思想中開始萌芽,涌現出《管子》《商君書》《周禮·考工記》《五經要義》等多種規劃典籍及規劃思想。這些規劃典籍和思想,在之后2000多年的城市規劃實踐過程中,產生了深遠而長久的影響。
二、《周禮·考工記》
(一)古文解讀
“匠人建國,水地以縣;置臬以縣,目氐以景。為規,識日出之景與日入之景。晝參諸日中之景,夜考之極星,以正朝夕”。——《周禮·考工記》
“匠人建國”一段介紹都城建設之前的定向和定平。都城建設中對方位十分重視,對方位的精確性要求嚴格,建筑乃至整個都城需要坐北朝南,取南北軸向。定向上的要求,不僅是為了宮室采光、取暖的需要,更主要的是,天子必須要“南面而治”。這與《周禮》的開篇“惟王建國,辨方正位,體國經野,設官分職,以為民極”是相互契合的。《考工記》中“匠人建國”的思想,對之后各時期都城建設方位的確定、建筑坐北朝南的布局影響深遠。
“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禮·考工記》
“匠人營國”一段主要介紹王城的營建方法,涉及王城建設的規模、城墻、城門、軸線、道路、功能分區等各個方面。王城的形制為方形,宮城位于都城中心,占突出位置。以宮城南北軸線為都城的主軸線,城門、道路、寢宮等布置在王城主軸線上。王城的前方為外朝,后面為市,沿軸線的縱深分布,宗廟和社稷分別位于都城軸線的左右兩側。這種空間建設模式,體現儒家的禮制等級制度以及皇權至上的宗法封建制度。“匠人營國”的思想在之后中國城市建設史與城市規劃思想發展史上一直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
“王宮門阿之制五雉,宮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經涂九軌,環涂七軌,野涂五軌。門阿之制,以為都城之制;宮隅之制,以為諸侯之城制;環涂以為諸侯經涂,野涂以為都經涂。” ——《周禮·考工記》
“門阿之制”一段描述了不同等級的諸侯城,其城內門墻的高度和道路的寬度,這些數值制定的標準是完全參照王城的設置,按照諸侯的等差級數來規定的,這些數值反映的是周代的宗法血緣制度和嚴格的等級制度。
《周禮·考工記》寥寥數百字,論述了“匠人建國”與“匠人營國”等重要的城市規劃方法和思想。雖然其展示的是一種“理想城”和“理想國”的建設方式,但是它所涉及的城市規劃思想影響了后世包括漢長安、元大都、清京城在內的絕大多數都城的規劃和建設。
(二)規劃新解
當前,《周禮·考工記》的規劃思想主要多運用于現今的平原城市。當代城市規劃中,城市建設早已不考慮城墻。城市的規模快速擴張,城市邊界多呈現不規則,方方正正的“方九里”形制難以尋覓。“旁三門”逐漸演化成城市對外交通的主要通道,經緯分制的模式,表現為城市內部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的道路系統,這些橫縱的道路網系統,將城市分隔為棋盤式的布局,“祖”“社”“朝”“市”衍化成城市內部各種不同的功能,如居住、商業、公開等,分布在道路分隔出來的城市棋盤空間布局上。南北主軸線的設計方式,除了常應用于城市主要功能區的軸線規劃中,還經常被用于城市公園、城市廣場景觀規劃之中,營造有明顯的主次差別的空間。
《周禮·考工記》中所展示的嚴格的禮制、等級、規模制度逐漸被當代規劃摒棄不用,城市的規模多與城市人口、城市經濟、城市資源、城市發展、城市腹地等因素相關,城市的規劃建設并沒有等級制度的差別。
三、《管子》
(一)古文解讀
凡立國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規矩,道路不必中準繩。——《管子·乘馬》
《管子》注重城市建設的選址,認為都城應該選擇建設在依山傍水的地形上,可以免受干旱洪澇的威脅,節省開渠引水和筑堤防澇的費用。《管子》中強調充分利用天然的資源,憑借地勢地形地利來營造都城。地形、水源、山川、自然資源等地理條件對都城的規劃建設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故城郭不必中規矩,道路不必中準繩”反對城市建設對稱方正、道路筆直的模式,直接否定了《周禮·考工記》中都城規整的建設形勢。這一時期齊國都城臨淄的建設,就深受《管子》規劃思想的影響,成為第一座與環境融合的城市。
除了都城應當因地制宜地選址建設,《管子》中還論述了城市人口與城市規模的關系,認為應按城市民眾多寡劃分城市等級、反對按分封等級決定都城的建設規模。《管子》又提出“四民分業定居”的規劃措施,即按照士、農、工、商四種類型的職業劃分都城的居住區域,以達到發展城市的商業和手工業的目的。《管子》同時也主張控制城市發展的規模,闡明了城市與農業生產的關系,農業生產的發展是城市發展的前提,還提出城市建設以民眾利益為主,是歷史上第一個提及“以人為本”的城市規劃思想。
在當時封建制度剛剛成型的情況下,《管子》中所含的城市規劃思想是極為超前的,是一部革命性的著作,其以理性的思維和以自然環境和諧的準則確立城市的建設發展,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封建制度的發展。相比《考工記》的理想城模式,《管子》的規劃思想更接近實施的模式。
(二)規劃新解
《管子》的因地制宜規劃思想對當代的城市規劃影響頗為深刻。這種趨吉避兇的思想,影響了諸多城市的選址建設,也經常被用于山地城市的規劃中。
“因天材,就地利”簡短的六個字,在當代規劃中涉及城市選址的各個方面,包括水域、坡度、坡向、高程、植被、道路,等等。當前,可以通過地理信息系統的技術,用科學的方法對這些要素進行賦值評分,計算出最適宜的城市建設用地。這種城市用地適宜性分析的方法,就是借鑒于《管子》的規劃思想,其分析結果對城市的建設規模、功能分布、安全性、建設強度等都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四、其他規劃思想
吳國伍子胥提出了“相土嘗地,象天法地”的規劃思想,在充分考慮江南水鄉的特點上,建造闔閭城,展示水鄉城市規劃思想的超高技藝。
《商君書》中,出現了區域規劃的萌芽,書中更多地從城鄉關系、區域經濟和交通布局的角度,對城市的發展以及城市管理制度等問題進行了闡述(李德華,2008)。《商君書》中對城鄉規劃布局的構思,也開始有了一定的用地比例和定額概念。
陰陽風水學說也是深刻影響先秦時期的城市規劃思想之一。先秦時期,城市類型眾多,它們所處的地理環境千差萬別,但它們大多都不同程度地接受了風水的指導,因而從城市選址、城市規模、城市形態、城市布局結構、城市空間組織到城市景觀、城市地標以及城市大區域綠化和環境保護,均呈現出一定的共同性、普遍性或規律性的古代山水城市規劃設計思想(萬艷華,1998)。
五、結語
先秦時期這些百花齊放的規劃思想都是為各諸侯國服務,雖然可能各有側重,但是在一些方面也有其相似性。
首先這些規劃思想都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無論是皇權至上的《考工記》,因地制宜的《管子》,區域規劃思維的《商君書》,還是伍子胥的“相土嘗地,象天法地”,主要還是論述都城的選址、建設、城市的管理、經濟的發展等方面,極少提及村莊的規劃建設,基本不涉及村莊的減災防災規劃等。無論是以上哪一種規劃思想流派,其背后均有相應的統治階級支持,其思想都是在最大程度地顧全統治階級的利益。
其次就是這些思想中體現的精英主義規劃。精英主義規劃是我國古代城市規劃思想的主流,從統治者的角度或規劃師的主觀意志出發給城市強加一種物質形態與結構(張敏,2000)。先秦社會是典型的講究宗法禮教的封建制社會,先秦的規劃思想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精英主義規劃的烙印。而直到之后《園冶》的出現,其所闡述的園林規劃思想才是一種平民主義規劃思想,主要運用于靈活多變、精巧宜人的古代私家園林。
無論是以上哪一種規劃思想,其影響均是多層面的。百花齊放的規劃思想只是先秦經典文獻中的一部分內容,諸多文獻均闡述了綜合性的思想。《周禮·考工記》之于城市手工業技術,《管子》之于生態城市,《商君書》之于城市經濟,相較城市規劃的內容,也有著極其重要而深遠的影響。更有甚者,“匠人營國”中“匠人”在當前的規劃行業中已經成為城市規劃從業者的代稱;“方九里,旁三門”作為經典,被演化運用到諸多規劃設計公司的標志之中。
在當代城市規劃設計的過程中,應承傳這些先秦規劃思想,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根據城市不同的特性,提取相應的規劃思想要素,創造合理的城市規劃設計方案。
參考文獻:
[1]李德華.城市規劃原理[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2]萬艷華.山水·山水之術·山水城市——我國古代山水城市規劃思想淺析[J].南方建筑,1998,(01):44-46.
[3]張敏.探尋未來城市規劃之理念——從兩種城市規劃思想的發展歷程說起[J].規劃師,2000,(03):110-116.
作者單位:
上海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