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園 鄧慧
摘 要:人文聚落不僅是反映文化融合的重要載體,而且影響區域性建造意匠及技術發展。針對人文視角下的聚落空間進行了概念性分析,并以人文聚落的形式對揚州老城區的明清古建筑進行區塊式的整合與分類,為研究其建造中產生的歷史人文脈絡與演變更新等方面的發掘做出前期規劃,為宏觀地把握明清揚州地區地域性建筑文化奠定重要的基礎。
關鍵詞:揚州;明清時期;人文聚落;分布概況
[本文系2015年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指導),《揚州明清時期人文聚落建筑特征研究》項目批準號:2015SJD403]
一、揚州明清時期人文聚落概述
(一)人文和聚落
《漢書·溝洫志》載:“或久無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聚落是人與環境良好互動所形成的人類生活繁衍的中心。做為人類各種形式居住聚居地的總稱,其內容包括了人類的居住行為、居住環境的空間分布及形式,以及特定的社會群體等。
因為社會、經濟、地理、歷史等條件的制約,聚落往往呈現出不一樣的平面形態,同時聚落也是地表上重要的人文景觀,它的產生和發展,及其所呈現出的狀態,都是此區域中人類活動的直接反映。藤井明在《聚落探訪》中提出:“在世界上不存在有兩座相同的聚落。所有的聚落都是獨特的,其空間也是獨創的??梢哉J為聚落是散布在大地上的奇特的點群。”“只有通過表現出不同于其他聚落的形式才能認識到它的存在,才能明確它的所屬?!?/p>
聚落的分布主要受地形和交通的影響。聚落的外部輪廓和形式則受建筑和空間形態的影響,展現出不同的聚落整體空間形態。而建筑作為人們日常生活起居、人際交往和舉行各種儀式活動的場所,往往是地區人文最集中和最直接的展示載體。
因此人文聚落可以看作是聚落在自然環境影響的基礎上,根據人文環境的不同而進一步發展變化,并呈現出獨特風貌的文化地理現象。歷史與人文環境雖然是社會本體中隱藏的無形環境,卻往往決定著聚落的本質內涵,并與外觀環境產生辯證的發展關系??梢哉f,聚落影響著人文,人文反作用于聚落。二者的相輔相成,使聚落展現出獨特風貌。
(二)明清時期揚州地區人文聚落分布概況
影響聚落空間形態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影響最為明顯的是自然環境和交通方式。新的交通方式的產生和發展會帶動聚落形態發生一定的變化,同時推動聚落空間形態的演變,揚州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自吳王夫差在蜀崗之上筑邗城、開邗溝至今,揚州的建城史已經超過了2500年?,F在揚州境內的運河與2000多年前的古邗溝路線大部分吻合,與隋煬帝開鑿的運河則完全契合,從瓜洲至寶應全長125公里。其中,古運河揚州城區段從瓜洲至灣頭全長約30公里,構成著名的“揚州三灣”。這一段運河最為古老,可謂歷史遺跡星列、人文景觀眾多。
據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出版的《江蘇民居》記載,目前江蘇地區尚存的具有較高文保價值的傳統民居和聚落有377處,其中揚州(含四縣)居第二位,有71處之多,揚州老城區現存數量為45個。下為揚州老城區現存列為文保單位的傳統民居、聚落列表:
1.個園;2.何園;3.小盤谷;4.汪氏小園;5.藝圃;
6.匏廬;7.二分明月樓;8.吳道臺宅第;9.盧姓鹽商宅;10蔚圃;
11.棣園;12.八詠園;13.珍園;14.萃園;15.小圃;16.怡廬;
17.平園;18.壺園;19.楊氏小筑;20.劉氏小筑;21.朱氏園;22.邱氏園;
23.丁姓鹽商宅;24.汪姓鹽商宅;25.諸姓鹽商宅;26.廖姓鹽商宅;
27.周姓鹽商宅;28.劉莊;29.馬氏住宅;30.賈氏庭園;31.朱自清故居;
32.王少堂故居;33.包世臣故居;34.曹起浯故居;35.清溪舊居;
36.梅花書院;37.大東門楠木廳;38.汶河路楠木廳;39.廣陵路250號楠木廳;
40.廣陵路256號楠木廳;41.廣陵路218號楠木廳;42.丁家灣楠木廳;
43.南河下杉木廳;44.淮海路洋樓;45.趙氏庭院
此外,在《中國大運河申遺文本》中,31個遺產區共列入27段河道、58個遺產點,其中揚州段遺產區共有6段河道和10個遺產點列入,都呈線性帶狀分布。揚州運河遺產分別分布于有關城市的城區、郊野以及河道周邊,與歷史水系一起,組合成一個相對完整的地理網絡。
二、揚州明清時期人文聚落分類及分布特征
(一)揚州明清時期人文聚落分類
明初,由于長期戰亂,揚州城十分蕭條,“按籍城中居民,僅余十八家”,明軍元帥張德林認為原有城池(宋大城)虛曠難守,決定利用宋大成西南隅改筑,于是便有了“舊城”。舊城東起今小秦淮河,西至二道河,南起南通路,北至鹽阜路,面積小,僅約1.75平方公里。明中期,揚州發揮地理優勢,漕運便捷,且為明政府設立的兩淮都轉鹽運使司所在地,擔負著國家鹽課征收和漕糧北運等任務,因而易受倭寇侵擾,知府吳桂芳在城東筑城,即為“新城”。修筑新城的直接原因是防倭抗倭,但舊城的過于狹小,致使大量來揚經商、謀生的外來人口居住在城外,也是修筑新城的必然要求和迫切需要。新城東、南緊靠運河,北至今鹽阜路,西與舊城相連,面積約3.35平方公里。新城建成后,揚州城形成了兩城相連,外似一城、內實兩城的格局。
清代沿用明城?,F在揚州的老城區就是明清時的揚州古城,面積約5.09平方公里。揚州古城辦副主任薛炳寬介紹說:“這座古城由兩座連在一起的城組成,中間有城墻和護城河分隔著?,F在城墻早已不見了,只留下‘南城根‘北城根等地名。而護城河還在,就是小秦淮河?!?/p>
小秦淮河把明清兩代的揚州城分成新舊兩半,也分成了兩個世界?!鞍胧切鲁前肱f城,舊城寥落少人行。移來埂子中間住,北賈南商盡識名?!鼻宄鹾渭污锏摹稉P州 竹枝詞》形象地描寫了新舊二城的區別——舊城住的是讀書人,讀書人閉門讀書,自然是“寥落少人行”,新城住的是富商,商人要外出交往,所以熱鬧非凡。
揚州老城區的發展基于明代“新城”“舊城”的地理與時代特征,有一定的時空延續性。傳統建筑聚落在“新城”“舊城”和“蜀崗”三個區域形成密集分布,集合當時各區域之間建筑功能與形式,以及與空間環境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可以對揚州明清時期人文聚落進行一個概況性的分類:南河下康山一帶為文人住宅聚落、東關街東圈門一帶為商人住宅聚落、蜀崗瘦西湖一帶為宗教聚落。
(二)文人住宅聚落
揚州繁華以鹽盛,揚州的鹽商大多是儒商,往往集官員與文人氣質于一身,又有著“尊文重教”的傳統,因此文人氣息非常濃厚。
南河下街區,位于揚州老城區南部、古運河畔,區內現存花園巷、南河下、丁家灣等老街古巷。南河下街區范圍大致為北至廣陵路,南至南河下中段及花園巷一線,東至徐凝門路,西至傅家甸、渡江路一線。揚州南河下是揚州鹽商宅院和會館最為聚集的片區。嶺南會館、湖南會館、安徽會館、湖北會館、江西會館、四岸公所等多個會館都曾坐落于此。此外,與何園相鄰的平園、小盤谷,揚州“旱園水做”的特例,始建于清中葉的二分明月樓,許云甫住宅(尊德堂)、鹽商廖可亭故居、魏仲蕃宅等老宅也都散落其中。南河下作為揚州的古街區,與古運河毗鄰,關系密切。因為街在河堤之下而得名“河下”。
康山是揚州老城區東南隅的一座土丘,是明永樂年間疏通河道的土方堆置而成的。明弘治正德年間山西狀元康海客居揚州,建草堂于土丘之上,從此土丘得名“康山”,草堂被稱為“康山草堂”。到了清朝乾隆年間,揚州進入全盛時期,康山也迎來了新主人——江春,揚州文史專家韋明鏵曾介紹,江春曾拜金壇名儒王步青為師,欲考取功名卻屢屢失敗,后投身于鹽業,并被封為清乾隆時期“兩淮八大總商”之首。“一方面,他利用雄厚的財力,在乾隆六下江南的時候大建名園;另一方面,他廣交天下文士,當時的名士杭世駿、戴震、鄭板橋、金農等都與他有交往,他的康山草堂與馬曰琯的小玲瓏山館齊名,都是文人墨客聚會的好地方。”江春死后,清道光年間太傅阮元遷居至此,略加修建,改為康山正宅。
康山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康山西近何園與南河下鹽商住宅群相連;東與風光秀麗的運河風光帶相望;南對徐凝門大橋,交通便捷;北邊與北河下的天主堂、吳道臺宅弟等古跡連成一片。而南河下因為街在河堤之下而得名“河下”,作為揚州的古街區,與古運河毗鄰,關系更為密切。文人住宅往往依水而建,這也從一個側面體現出儒家思想中“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審美追求。
(三)商人住宅聚落
東關街東圈門歷史街區又稱“雙東”,是目前揚州老城區最具代表性的歷史街區,東起泰州路、西至國慶路、北接鹽阜路、南臨文昌中路,占地面積約為83公頃。雙東地區因街區內有兩條主要街道東關街和東圈門(街)而名。東關本是揚州城的東門,后來在這里設關卡,人們也就習慣上將東關通往城里的大街叫做東關(大)街。東圈門(街)因街口有圈門而得名。這里曾是揚州古城的水陸交通要道和商業、手工業、宗教文化中心,現存的“魚骨狀”街巷體系和明清時期民居建筑群都較為完整,現有國家級文保單位個園和揚州城東門遺址,省級文保單位汪氏小苑和逸圃,以及李長樂故居、街南書屋、壺園、武當行宮、清溪舊居等多處重要歷史遺存。
整個歷史街區東端的東關古渡(時稱利津古渡)是唐朝揚州地區最繁華的碼頭,有碼頭就有街市,舟楫的便利和漕運的繁忙催生出了這條商貿密集、人氣興旺的繁華古街——東關街。 唐代詩人杜牧這樣對其進行了描述:“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到了清代,東關街因其承接了古渡碼頭與城區主干道以及鹽運使司衙署的直接聯通,成為揚州鹽商首選居住聚集地之一,至清末明初,還成為了眾多商業老字號的發祥地,各類行當作坊近百家。運河、城門、街巷相連接的空間格局,充滿活力,體現了江南運河城市獨有的風韻。整個街區聯系了運河碼頭和運司衙門,在中國古代經濟史、城市史上都具有著重要地位。
(四)宗教聚落
蜀崗瘦西湖一帶是被國務院批準設立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這里除了擁有瘦西湖古典園林群之外,還以濃厚的宗教文化而著稱,現存有天寧寺、大明寺、觀音禪寺、鐵佛寺、大云寺遺址、禪智寺、山光寺等,并且古城墻、護城河、水關、十字街相別橋等歷史文化風貌遺存豐富而清晰,是揚州城市文化遺址的集中地區。
參考文獻:
[1][日]藤井明著.聚落探訪[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2]雍振華.江蘇民居[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3]商碩.揚州東關街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更新研究[J].科技經濟市場,2012,(09).
[4]黃薇.揚州東關街歷史街區保護與整治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8.
作者單位:
無錫太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