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乘伸
摘 要:日本園林源于中國古典園林,在融糅其特有的文化后,呈現出具有日本特色的藝術風貌。枯山水作為日本庭園發展的巔峰,其高超的置石藝術在很大程度上是日本園林的標志,對現代景觀設計產生較大的影響。在搜集相關資料進行總結的基礎上,對日本枯山水中的置石方式及手法進行探討,并對枯山水在現代景觀設計中的應用作出分析,使其得到更好地繼承與發展。
關鍵字:日式枯山水;置石;現代景觀設計;發展
日本古代造園與中國古典園林同屬東亞造園體系,以表現自然山水意趣見長,兩者是本源與分支的關系。日本造園在師法自然這一原則的指導下,結合日本特色,通過長期的實踐與經驗,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在世界造園上獨樹一幟。日本傳統庭園造景以豐富多變的自然山水為基礎,經過總結提煉,高度概括自然中山體、島嶼、丘陵、石崗、河海、溪流、瀑布等各種典型特征,藝術地再現其自然特征,手法相當成熟、細膩且充滿情趣。
在日本傳統造園中,石景作為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占據絕對重要的地位,是造園的核心內容,“立石”甚至一度作為作庭的代稱。同樣以疊山相石著稱的中國古典園林發展到唐宋時期,在用石的審美上,傾向于追求石的奇、怪,即所謂的“透、瘦、漏、皺”,這種賞識趣味上的極端在很大程度上喪失了中國園林的真味,到明清時期更是發展到疊山。而日本造園則始終停留在置石這一階段,且在近世將其推向枯山水的極致,其獨特的置石藝術所具有的審美使得它在現代景觀設計中不斷地得到繼承,并與時俱進,同新的設計理念相結合,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輝。然而中國古典園林雖為經典,但現代景觀設計對其傳承大多流于表象或復制,很少有作品讓人稱奇。文本試圖通過對日本枯山水石庭中的置石進行分析總結,并結合其在現代景觀設計中的應用,探析日本枯山水在如此多變的時代卻仍能煥發新的活力的原因,為現代景觀設計提供一些可借鑒的方法。
一、枯山水
(一)概念
枯山水,又名干山水、假山水,即在沒有泉水河流的地方僅立山石,或以砂代替水,是日本園林中的精華,主要運用在小庭園中,也可以作為一部分運用在大型的池泉園中,表現為一種手法或是一種園林類型。最初的枯山水只是因為當時的京都缺水,且日本有大量的石材、砂礫,而后因為佛教、道教、茶道等的發展,被注入禪與茶兩種文化意義并趨于成熟。
枯山水的材料不多,主要有石、砂、青苔、木等幾種,在運用時或單純地用某一種,或幾種,包括石庭、苔庭、型籬、書畫式枯山水幾種類型,本文只針對石庭這一種以石、砂為材料的枯山水主要的表現形式作詳細地探究與分析。
(二)起源和發展
鐮倉時代,中日兩國的佛教文化交流更為頻繁,加上日本國內戰爭四起,人們更多地將希望寄托到佛教禪宗上,從而產生了以組石為中心、追求主觀象征意義的、抽象表現的山水寫意園。這個時期著名的造園師有夢窗國師,他的作品多為池泉園,有枯山水的傾向,擅于布置石組。南北朝時代,出現天龍寺、西芳寺、臨川寺這類枯山水園林,以砂來比喻大海的手法得到運用。室町時代的景觀用石文化取得長足進步,枯山水的發展也迎來了鼎盛時期。置石的應用在大正時代更加趨于成熟和廣泛,庭園中置石的手法和方式也更加多樣化。從平成時代到現代,則致力于將日本的特色更多地注入到現代景觀設計中。
(三)枯山水的特征
日本枯山水置石更側重于單石與石組的平面組合,且偏愛用體量和高度較小的石塊,用砂石、苔草等的組合更能呈現出荒涼和枯寂的效果,表現日本園林美學的本質美。同時由于受到繪畫、書法的影響,將山水畫的要素、布局形式以及書法的形式應用到庭園置石中,從而表現出較強的美學特性。
日本的枯山水受到佛、道教的影響較深,用置石象征須彌山、釋迦牟尼、菩薩以及十六羅漢游行等,具有濃厚的佛教特征及寓意。隨著日本庭園置石的不斷發展,到江戶時代以后,更多地受日本道教思想的影響,出現了以道教神仙思想為主題的蓬萊石組、龜鶴石組、陰陽石組等。另外,受陰陽五行思想的影響,出現以表現五行思想為主題的五行石組。
二、枯山水置石的設計手法
石組,也即石型組合,將不加任何人工修飾加工狀態下的自然山石組合在一起,是日本石庭中最為核心的內容。日本人崇尚自然的性格使他們在用石方面偏愛用自然石,不經過人工雕琢和打磨,利用它們自身的特點單純或適當地結合,在自然之中見人工,追求野趣、樸實的自然風格,并以此來表現大自然中的山川、島嶼,具有強烈的象征意味。
日本枯山水置石或是在庭園中的關鍵位置進行置石,諸如植物的根部、草地邊際、束柱旁邊等,形成一處小景;或是成組列地布置,先選擇一個形狀、色彩、質感俱佳的石塊作為主石立之,然后將其他的石頭作為副石,順應主石搭配設置,既強調統一的協調,也考慮部分石塊之間的對立與呼應,從而使整體的配置形式豐富又有趣。
(一)石組平面組合類型
石型組合多樣,常常以主景石的形態來命名,一個景石是須彌山式,源于佛教;兩個景石常常組合成一高一低、一主一副的坐禪石,代表一個講經的老和尚。一個聽禪的小和尚;三個景石則布置成三尊石,分別為一個中尊、兩個侍尊,組合形式豐富多樣;五個景石可組成五行石,代表金木水火土;多組景石組合的有七五三石、追逃石、九山八海石。枯山水石組發展到江戶時代時,更趨向于龜石和鶴石,具有濃厚的祝福意味,包含著眾多美好的意愿與想法。
(二)置石的空間構成
日本傳統庭園置石在布局上以橫向為主,除了枯山水瀑布石,在豎向上鮮少采用向上堆疊的手法,不管是組石、沙石、散點石、踏跺石還是步石,皆橫陳平拋,且大多采用低矮小石,使人產生橫臥的感覺。
石的放置方式有立放、斜放、平放三種,置石方式的不同使得表達出來的氣勢也有所不同,立石給人以莊嚴向上的力量;傾斜的石組表現出一種動勢;平石呈現出穩定的感覺;圓石則表現了豐滿與穩健。石組的放置方式按照一定的美學價值、數學關系或其包含的思想內涵進行,置石的數量在滿足功能的前提下盡可能地減少,與其蘊含著的禪宗理念形成鮮明的對比。
日本庭園置石藝術追求整體平衡感的保持和特定的動態感。對于頭部歪扭的石塊,頭部的平穩是獲得其整體平衡感與安定感的關鍵,因此即使傾斜其整體姿態,也要保證頭部的端正與平穩。在追求石組的動態表現方面,則用石的特定形態來表現相應的動態,根據所置石與石組的動態特征表現出諸如逃石與追石這樣的石組意境。
三、枯山水置石在現代景觀設計中的應用
枯山水發展到現代社會,經過不斷地創新,與其他設計理念相結合,給人們帶來更多驚喜。在世界上眾多優秀的景觀設計中都能看到日本傳統枯山水的影子。通過選取幾個日本枯山水石庭在現代景觀設計中的案例進行闡述與分析,試圖找出值得借鑒的方法。
彼得·沃克、枡野俊明、野口勇等同為世界現代景觀設計界的杰出人物,本文選的這四個例子旨在分析比較它們如何將傳統的日本石庭枯山水與現代設計結合在一起。彼得·沃克是美國極簡主義的先驅,在唐納噴泉中,他利用石塊本身簡潔的形象和由它們組成的秩序化的景觀,使它在周圍聒噪的環境中隔離出一方小空間,強調對自身的集中,這種設計精神和理念與日本的禪宗精神是一致的,但是與霧噴泉結合使其更為現代與實用。枡野俊明與野口勇同為日本的景觀設計師,他們深諳日本傳統枯山水之道,枡野俊明在麹町會館中更藝術地表現枯山水的精神,野口勇在曼哈頓銀行廣場庭院中則將現代噴泉石材與佛教禪宗理念結合在一起,二者皆使枯山水得到了更好地繼承和發展。在中國,將中國古典園林與傳統枯山水的禪宗意境結合在一起,讓人在沉思的同時也能體會到中國傳統園林之美。
四、結語
在現代景觀設計理念層出不窮的時代,日本枯山水卻未因為時代的發展而消逝,反而散發出更為獨特的魅力。日本枯山水石庭在新時期的發展是成功的,眾多東西方景觀設計師將自己的審美與見解融入到它深刻的內涵與造園意境中,以更豐富的形式、更多新材料的運用以及更加創新的科技為它注入新的活力。
中國古典園林與日本枯山水同為東亞造園體系,且是日本造園的源泉,被奉為世界造園史上的經典,其豐富的造景手法和高超的造園技術無不值得人驕傲。雖在新時期也涌現出了諸如蘇州博物館等眾多優秀作品,但大多數卻仍流于形式與表面,沒有深刻領會古典園林中的內涵與精神。本文希望通過對于日本枯山水的分析與總結,讓我們更多地反思如何能使中國古典園林在現代景觀設計中更好地得到繼承與創新,使其永久地得到延續。
參考文獻:
[1]張十慶.《作庭記》譯注與研究[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4.
[2]劉庭風.日本園林教程[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5.
[3]蔣文彬.日本景觀用石文化應用研究[D].南京林業大學,2004.
[4]王奉慧.論禪宗與景觀設計[D].北京林業大學,2004.
[5]張云路.日本傳統園林中的意境表達在日本現代園林中的運用[J].中國園林,2011,(05).
[6]楊秀娟.日式庭園用石形態的變遷及受中國文化影響之探析[J].中國園林,2011,(03).
[7]楊藝紅等.日本枯山水造園藝術在現代景觀設計中的繼承和發展[J].江蘇農業學報,2009,(25).
作者單位:
南京林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