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
摘 要:校園空間既是滿足功能形式意義上的空間,也是人們通過感官刺激所獲得的感知空間。校園空間是具有穩定受眾群體、文化氛圍濃厚的、開放的、活躍的公共空間。在此空間中設計創作出的作品依舊具有這樣的特點。校園公共藝術作品,對促進群體學術交流、文化孕育傳播有重要的影響。針對校園公共藝術作品形態影響因素進行梳理和總結,以期為校園公共藝術作品形態設計提供一些可行的參考。
關鍵詞:校園;公共藝術;形態影響
一、校園公共藝術作品的含義
校園公共藝術作品是在校園空間中設計出的藝術作品。校園公共藝術作品作為校園文化的一部分,有兩個重要的特點:一方面是存在于某個特定學校環境內;另一方面是針對該校設計的附有強烈美育和德育的隱性教育功能。與校園環境不同的是,校園公共藝術作品是可以通過觸覺系統感覺到的藝術作品。校園公共藝術作品多是置于校園室外空間環境中,其作品以二維或三維的表現形式展現出來。具體表達方式有雕塑、景觀、涂鴉、裝置設計等。這種類型的藝術作品不是簡單、單純地放在校園空間中的作品,而是經過設計,對辦學理念、歷史文脈、精神文化的一種體現,是與校園自然環境相融合的表現,是校園文化的體現,是學校人文主義情懷的結晶。優秀的校園公共藝術作品將人、環境、作品相互互動起來,調動校園環境氛圍,豐富校園文化生活,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經濟的發展,公共空間藝術也在不斷地發展。其有別于其他藝術的最大特征即是“公共性”,“公共性”訴求的是公共空間藝術品與公共環境之間的互動性,公共空間藝術的互動性是促使公共空間藝術發展的源動力。學校不僅僅是教學機構,而且還是將科學知識轉變成社會生產力的樞紐。校園作為學生最主要的活動場所,不僅僅是他們的活動空間,更是他們展現自我的地方。一個良好的校園環境,可以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增加生活的趣味,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推廣校園的公共藝術作品,是提升校園文化層次的一種手段,表現學校的辦學特色,增添校園文化生活氣息。研究校園公共藝術作品形態影響因素,有助于把握校園公共藝術作品的本質和內涵,有助于把控設計校園公共藝術作品的設計因素,設計出更符合該校園環境的公共藝術作品。
三、影響因素
校園公共藝術作品的形態因時而異、因地而異,其形態適應所在地的校園自然環境,體現學校的人文精神,借助自身特有的屬性來保持自己的活力。
(一)自然因素
自然環境是人腦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感受到的空間領域。從進入校門,直接感受到的環境都屬于自然環境。自然因素包括校園建筑物、校園景觀、道路、氣候等,它們影響校園公共藝術作品的題材、風格、尺度以及材料的選取。
在題材選取上面多以積極向上的題材為主,迎合校園積極向上的學校環境。題材可選擇:學術交流、學科互動、校園生活多元化、歷史文脈延伸等。在以教學樓、圖書館、行政樓、寢室、食堂為主的校園建筑環境中,校園公共藝術作品尺度不可喧賓奪主,也不可以過于卑微讓人注意不到。校園公共藝術作品的安置尤為重要。綜合考察、分析校園景觀,設定作品的安放位置。在人流量多的校園主干道,道路的兩旁適合放置較小的、寓意深刻的公共藝術作品。在不影響正常使用道路功能的情況下,進行合理性設計。存在形式有雕塑、景觀小品、涂鴉等。在尺度充裕的場所,例如校園休閑廣場、操場區域、草地平臺,可放置大型的可供師生、游人參與互動性強的公共藝術作品。在作品形式上面選擇空間大,可以設計造型尺度大的作品,可以設計小而數量多的作品。選取的材料要與校園大環境相融合,易于組裝、運輸和更新,不傷及師生、游人人身安全的材料。作品的構成材料可選擇金屬的、纖維材料的、木質的、紙質的和現代綜合材料等各式各樣的環保的材質。其中,學生們過期的書本、已利用過的紙張,都可以考慮使用。
(二)人文因素
人文因素是在感覺的基礎上,對校園環境有更深層次的認識。不同的校園由于所處的自然環境和地理位置的不同,經過長時間的積累與沉淀,產生了不同的校園文化,不同的校園文化又會誘發不同的人文特征。校園公共藝術人文影響的特有表現是獨一性。每個校園環境都有教學樓、圖書館、食堂、植被走廊、草坪等空間場所,但是校園歷史文脈、文化特征,每個校園卻不相同。人文因素影響校園公共藝術作品的價值體現,其中,價值體現考慮的方面有設計的理由、存在的合理性以及存在的意義以及影響等方面。
將校園歷史文脈、人文特征,以符號、元素、文字等表現形式設計在作品之中,為骨干的校園公共藝術作品植入靈魂。針對校園人文因素的總結,可從以下方面進行深入研究。其一,學校徽章。校徽是一所學校的象征與標志,上面的圖案、文字用來介紹學校的性質和學科。例如,以白玉蘭的形狀為主體的上海大學校徽。白玉蘭,象征著一種開路先鋒、奮發向上的精神,同時與“自強不息”的校訓相吻合。在上海大學的校園道路兩側均種植了白玉蘭。冬去春來,朵朵向上綻放的大而潔白的玉蘭在上大的校園內隨處可見。在該校設計校園公共藝術作品時,可引用白玉蘭造型元素,更容易引發共鳴。研究校徽是深入研究、提煉校園人文因素最便捷的方法。其二,校園歷史展陳空間(廣場)。每個學校在此展示的方式不一樣,有室外廣場空間和室內展陳室。研究學校的歷史資料,了解每一階段的發展歷程,熟知重要的時間節點,是深入了解校園人文因素最有效的方式。例如,上海大學博物館校史陳列的室外展區——溯園。“溯”,取“追溯”之意。溯園的建立寓意追溯傳承前代的辦學理念與精神。由四面弧形的墻體、校址地圖廣場以及從廣場中心向外發散的環形小道組成,樣子酷似年輪,講述著20世紀20年代上海大學的蔥蘢歲月。其中四組大型浮雕作品,展示了老上大歷史上的重要時刻:“歡迎于右任校長”“李大釗演講”“平民校夜”以及“五卅運動”。將重大校園事件以時間節點通過元素設計表現在作品中,回顧校園發展歷程,重溫校園人文情懷。研究學校的歷史陳列資料、文獻,深入了解校園歷史文脈、人文特征。其三,校園生活。開放的校園生活類型是多樣化的。不僅僅包括在校的師生生活,還包括外校師生訪學活動,已畢業校友的回校活動以及游人的游玩生活。其中在校師生生活,是校園生活的主要表現形式,也是校園人文因素最直觀的表現形式。在校園公共藝術作品題材的選取上面結合校園生活,能快速被大家認同、接受,產生共鳴,進行互動。從在校師生方面為例,可以選取大家最關心的問題、熱門事件、校園活動、學術活動等話題設計在校園公共藝術作品之中。對促進群體學術交流、文化孕育傳播起到正向催化作用。
從不同角度去了解學校的歷史進程,感受長時間以來的文化積淀及其形成的人文特征。從在地校園人文特征出發的校園公共藝術作品,更加具有親切感,更易于融合在校園環境中,更容易與師生、學者產生共鳴。校園公共藝術作品是一種結合校園文化的公共藝術作品,是一種貼近校園人文特征的公共藝術作品,它屬于該校特有的公共藝術作品。優秀的校園公共藝術作品,結合學校人文特征,考慮校園生活特點,設計出獨有的該校的校園公共藝術作品。這充分體現校園公共藝術作品的獨特性。
(三)社會因素
社會因素是指社會上各種事物,包括制度、群體、輿論、風俗習慣等。校園公共藝術中的社會因素主要分為兩個部分:校內規章制度和校外支持力度。從校內的角度來看,主要影響校園公共藝術作品的實施場地、施展進度、實施周期以及完成效果。從校外的角度來看,主要影響校園公共藝術作品的題材多樣性以及后期的影響力。
前兩個因素主要影響校園公共藝術作品的物質屬性和情感表達。所謂校園公共藝術作品是在校園大環境中誕生的公共藝術作品,它仍具有公共藝術作品的本質特點:互動性、參與性、公眾性。將它放置在校園環境中進行實踐、考察,在實際的校園環境中考驗它存在的合理性、產生共鳴的能力,以及后期的影響力。其中學校的規章制度會影響作品是否可以實施、場地的選取是否合理,以及安置時間的階段和期限。
強有力的社會福利和來自社會各階層的幫助,有利于校園公共藝術的多元化發展。呼吁更多的社會人士、其他院校人員進行參與互動,檢驗校園公共藝術作品的合理性,提升校園公共藝術作品的影響力。優秀的校園公共作品將從影響本校校內環境延伸到校外環境,促進學術氛圍的交流,優化城市面貌,利于社會風氣的積極健康發展。良好的校外方面的社會因素,促進校園公共藝術作品的誕生,促使校園公共藝術題材多樣性發展。
四、結語
設計校園公共藝術作品,不光要考慮作品在該校園的可行性,還要綜合地域特征、校園文化特點等多方面思考。簡單來說,自然因素影響校園公共藝術作品形態的骨骼構成,人文因素影響校園公共藝術作品形態血與肉的組成。校園自然因素指定了校園公共藝術作品存在的空間、形式、大小、材質。同時校園公共藝術作品也成為了校園環境空間的重要節點,促進校園功能區域間的交流。校園人文因素賦予校園公共藝術特有的涵義,使該校的校園公共藝術作品具有可識別性和象征意義。校園公共藝術作品增加了校園空間的凝聚力,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更多進入到校園空間的人,通過校園公共藝術作品,與校園環境、校園生活、校內人員發生聯系,產生羈絆,促進思想共鳴的形成。社會因素影響校園公共藝術作品形態的表現形式以及表達效果;同時,也將檢驗校園公共藝術作品形態合理性、實踐效果。校園公共藝術作品也將有利于于社會方面,促進社會對公共作品的關注,促進相關機構的完善。
校園公共藝術作品雖然誕生在校園空間內,但它仍具有公共藝術互動性的特點。只有讓更多的人知道作品,參與到與作品互動中,校園公共藝術作品才有機會充分體現出它自身的價值。鑒于校園公共藝術作品形態設計尤為重要,應從各個方面考慮其對形態的影響因素,設計出優秀的校園公共藝術作品。
參考文獻:
[1]章晴方.公共藝術設計[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
[2]林振德.公共空間設計[M].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6.
[3]諸葛雨陽.公共藝術設計[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7.
[4]馬欽忠.公共藝術基本理論[M].天津大學出版社,2010.
作者單位:
上海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