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金勇
摘 要:作為高校信息薈萃的知識殿堂,它打破了專業限制、語言限制、跨國異地限制,為師生提供各種各樣的信息服務,使師生可以涉獵各科知識。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高校圖書館在科學技術的推動下不斷地在發生變革。結合室內空間設計的相關理論研究,分析和探討高校圖書館室內空間各個主要功能體系,研究了高校圖書館室內空間的構建方式和影響因素,并探討了新的藝術形式與設計原則。
關鍵詞:新煤質;高校圖書館;空間設計
一、新媒質時代的概念與特征
“新媒質”就是指新的媒介,媒介是處于兩種事物之間確保兩種事物發生的,而新媒介的定義則從多個角度來完成。新媒質時代背景的特征是人們通過先進的數字信息技術獲取信息,總的說來主要特征為: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虛擬化,等等,與傳統的社會相比,新媒質時代社會中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社會生產方式、信息交流方式等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二、未來高校圖書館的發展趨勢
被譽為大學心臟的圖書館,承載著整個學校的信息資源,承載著信息知識整合、傳播和輻射的重要職能,在高校圖書館中起到決定性作用。面對未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高校圖書館也會隨之引來新的挑戰和機遇。
(一)開放化趨勢
在當代教育形態下,大學的辦學模式從傳統“教學機構”到“研究中心”的轉變,即教師不再是灌輸式的教學,學生也不再是被動地接收知識,而是注重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培養。高校圖書館作為情報資源中心,教學圖書館亦是師生教學研究的“第二課堂”,從而給圖書館空間設計帶來新的挑戰,也更大程度上提高開放性的需求,為師生提供更為靈活、自由、開放的空間形式。
(二)人本化趨勢
高校圖書館的服務人群為在校師生,人作為建筑空間環境的主角,空間環境的設計更應該考慮人的日常行為活動和情感需求(如親切、安全、自由、舒適等),營造以人性化服務為中心,以一切為師生服務的設計理念。而新型高校圖書館空間的設計理念更應人性化,還要為師生營造人性化空間為核心。
(三)數字化趨勢
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信息數字化的推動下,給傳統的高校圖書館帶來新的一次變革,在信息數字化大潮中,多數高校圖書館通過互聯網建立“虛擬圖書館”或獨立的“數據資源庫”,從而實現信息資源共享以及足不出戶的網絡檢索。
三、高校圖書館閱覽空間設計
新型高校圖書館的閱覽空間在“藏、借、閱”的數字演化下,打破了傳統“藏、借、閱”模式和按學科劃分的系列空間,在空間序列上去繁就簡。新型高校圖書館閱覽室簡單劃分為普通閱覽室、特殊閱覽室。
(一)閱覽空間功能布局設計
在高校圖書館空間形體定性的前提下,從平面上考慮閱覽空間功能的布局就顯得尤為重要。復雜無序的空間布局,容易使師生疲憊或者空間迷失,無法及時準確地確定位置和獲取閱覽的需求。空間面積較為寬廣,同樣也會直接影響到空間功能布局。面積如果比較大,那么就容易給師生帶來視覺或形式上的交通距離過長,從而影響空間的使用率。在這里,學生認為在考慮閱覽空間功能布局時,可以適當考慮且運用“矩形模式”和“道林法則”。
如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亨特圖書館二層的閱覽空間平面布局,(圖1)很好地利用“矩形模式”來布局。雖然平面劃分很多功能,交通路線相對比較長,空間的界限相對比較模糊,但它把握整體觀念,顧全大局,解決了師生在閱覽空間中容易空間迷失且無法及時準確的確定位置和獲取閱覽的需求,以此同時,為了豐富閱覽空間的效果,還在閱覽空間創造有趣的布局形式。
另外,如瑞典法倫市達拉娜大學多媒體圖書館的閱覽空間采用了“道林法則”的經典布局模式。(圖2)它創建了一個“知識的螺旋體”,環繞著中心的流動空間,向四面八方創造了各種不同的次靜區、靜區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們可以在公共區域參與圖書館充滿活力的活動,也可以擁有不同角落里的私密空間。不同的聲音層次和活動創造了一個多樣的圖書館。這一功能布局模式很好的解決了面積過大所造成的距離過長,與此同時,也加大了空間的利用率。
(二)新功能空間的融入
傳統閱覽室是以單一的紙質書籍進行閱讀學習的過程,然而隨著“藏、借、閱”的數字化,“虛擬圖書館”的構建,電子資源的運用,閱讀媒質的轉型,人們不再簡單的紙質書籍閱讀,還有電子書閱讀,電腦閱讀、多媒體閱讀等,由此誕生一個新的功能空間,即新媒體空間。
新媒體空間是一個匯聚了電子閱讀、視聽影音、小組討論、教學和培訓的整合性閱覽空間,它為師生提供網絡訪問、溝通學習和休閑娛樂的各種需求,新功能的補充,有機的結合到傳統圖書館的閱覽空間中,體現新型高校圖書館的多元化趨勢。(圖3)
(三)閱覽空間流線組織
1.藏閱一體
在傳統圖書館師生需先來到藏書區向管理員借書,再到閱覽空間閱讀書籍從而完成閱覽行為。新型高校圖書館“藏、借、閱”的再次合一,開架模式把藏書、書架帶進了閱覽空間,把傳統圖書館的程序和流程去繁就簡,拉進了師生與書籍的關系,使師生可以直接在閱覽空間就可以完成閱覽行為。
2.OPAC的出現
“OPAC”又稱目錄檢索系統。在傳統圖書館設立大面積的卡片式檢索目錄廳,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OPAC檢索系統區的出現,以至于傳統圖書館的目錄廳被幾臺計算機檢索臺取代,師生由此也避免了目錄廳和借閱處的繁瑣,同時也減少了圖書館官員的需求量。OPAC檢索系統區一般設置在圖書館的門廳處,也在各個閱覽室的公共活動區域設置,使檢索功能無處不在,為師生提供了更為快捷的閱讀流線。
3.師生流線的自主、多選擇性
傳統的高校圖書館建設布局都是圍繞管理模式而產生的,使得功能彼此相對獨立,師生的活動就會受到很多限制,顯得呆板單一,活動一般是到目錄廳然后轉到借閱室,再到閱覽室閱讀,又或者到目錄廳再到借閱室然后離開。新型高校圖書館在“藏、借、閱” 的再次合一,如國家圖書館閱覽室(圖4),采用的全開架閱覽模式,類似商場中的超市,師生可以自主選擇活動路線,而且可以根據自己喜好選擇書籍。這種類似“超市化”的高校圖書館管理模式,拓展了師生的活動范圍和流線的多選擇性,使高校圖書館成為高效且靈活的空間。
4.閱覽空間的環境心理研究
高校圖書館最主要的適用人群是在校師生,其各自閱讀目的的不同,閱讀行為模式也各自不同。我們可以簡單劃分為研究型、學習型、應用型以及享受型閱讀目的的四種學者。研究型閱讀目的的學者為了探索未知,創造新知,即需求是小型且能安靜的環境專心做學問的空間;學習型閱讀目的的學者為了通過文獻閱讀,系統化獲取信息,即需求是盡可能開敞的查閱及閱覽空間;應用型閱讀目的的學者是想通過文獻閱讀,針對性的解決學習中的具體問題,即需求有交流空間或討論的空間;享受型閱讀目的的學者是想在閱讀文獻的同時,也能夠享受美和藝術的熏陶,即需求有足夠文化氛圍的閱覽環境。通過一些學校的調查研究,結果如下:
(1)較多學者喜歡選擇空桌子。
(2)如這張桌子已被占用,那么后來學者會盡可能的選擇相隔較遠的桌子。
(3)即使桌子還有空置座位,后來的學者不會并排閱讀,而是另選空桌子。
(4)當一個閱覽空間滿員率達到60%左右,很多學者會另選其它閱覽空間。
研究表明,那么為了使閱覽空間處于人性化的最佳的狀態,設計師應考究廣大師生的心理需求,合理把握空間尺度以及空間的私密性公共性的結合。
四、結語
那么學者對本論文研究的主要創新工作成果簡單歸納為一下四點:
1.分析了新媒質轉型背景下,通過傳統高校圖書館與新型高校圖書館的對比分析的手法,闡述新型高校圖書館的新特點和變化,并站在室內相應空間的角度上,依次對室內各主要功能空間的設計表現進行了描述和概括。
2.分析高校圖書館室內空間的構建、形式、不同使用者的心理等影響因素,為高校圖書館室內空間設計提出針對性改善手段和方法,并利用相關國內外高校圖書館實例分析佐證其可行性。
3.本研究闡述了在媒質轉型背景下高校圖書館日趨開放化、全球化、數字化,不再僅僅是“知識殿堂”,給高校圖書館的高校服務帶來新的發展方向和探索。
4.本研究在新媒質轉型背景推動下,提出了針對未來高校圖書館室內空間設計的相關準備措施。
參考文獻:
[1]萬正旸.走向開放的高校圖書館——高校圖書館建筑開放性研究[D].東南大學,2003.
[2]胡慶峰.新型大學圖書館建筑設計模式[D].華南理工大學,2003.
[3]張綺曼,鄭曙陽.室內設計資料集[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4]劉衛萍.論圖書館室內設計理念[J].圖書館學研究,2006,(03):91-93.
[5]盧香霄.圖書館建筑環境設計與讀者心理效應探討[J]. 圖書館論壇,2001,(06):30-31.
作者單位:
福州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