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瀟
經過許多形色匆匆的工作人員,我來到了北京國際設計周組委會辦公室常務副主任王昱東的辦公室,他正在緊張的工作中。
今年的設計周相比以往規模擴大了許多,在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及網絡共設置28個分會場。其中,更是首次嘗試在互聯網上設置網絡設計周分會場。在9月23日至10月7日設計周期間,各分會場將集中舉辦超過500項設計展覽、設計論壇、設計市集、設計沙龍、設計工作坊等豐富多彩的設計活動。對于這次北京國際設計周如此大規模的設置,王副主任說:“有人說我們為什么要把這個項目做得這么大,但實際上是因為北京城市太大了。相比國際上最有名的米蘭設計周,大米蘭地區才三百萬人口,他們就有一千項活動。我們兩千萬人口的城市,如果加上京津冀地區。我們也不過是28個分會場和500項活動,實際上按人口比例上來說,要比米蘭規模小很多。之后我們還將按照這樣的規模繼續走下去?!?/p>
北京國際設計周從2009年開始到現在已經舉辦了7屆,對于設計周的理解,王副主任說:“作為設計周它首先應該包括三個關注點。首先是趨勢,設計周從大的意義來說是一個會展活動,它一定要把最能代表趨勢、最前沿的展品聚集在一起展示給觀眾,這是最為首要的一件事。其次就是對這個行業本身的推動和推廣,可能推廣的意義對設計周來說更大一些,能讓更多的人看到好的設計。例如政府管理者,讓他們認識到怎樣通過創意設計帶動城市的發展。尤其是現在的北京,面臨著升級轉型的階段。北京市政府將遷至潞城,這樣一個史無前例的新的城市建設,在這個過程中還有這么大的老城區需要城市復興,這都是需要思考的問題。包括我們和奧組委合作冬季論壇也是為了讓奧運的管理者了解到創意設計能夠為奧運的目標從創意設計上給它一些提升的幫助。另外對于我們所有的產業,不管是生產、服務還是其他的行業來說,大家都能夠看到設計對它的作用。之后對普通民眾,怎么樣設計可以改善他們的生活。實際上設計周是一個很大的深入到方方面面的推廣,讓大家認識到設計對自己的作用,這是設計周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第三個作用是對設計界來說的,它是設計界一年一度的盛會和PARTY。尤其是在現在的信息化社會,見面的機會更加珍貴。希望在北京這樣好的設計氛圍里,設計周能成為國內外設計師的大聚會?!?/p>
《時尚北京》:一開始設計周舉辦的初衷是什么?這幾年方向是否有調整?
王昱東:北京國際設計周的目標到現在也沒有變。第一屆設計周的主題就叫智慧城市 設計之都,通過設計產業本身的發展和它對城市發展的作用從創意設計發展角度給城市的發展帶來一個比較主動的推動力。另外要申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設計之都這個目標也非常明確。通過努力,北京現在不僅是設計之都,而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今年已經在北京設立了第一個二級中心叫可持續發展中心,這是在設計之都的基礎上的一個提升,對于北京或者說亞洲地區的城市創意設計的發展是一個推動力,也凸顯北京作為一個世界性的都市的作用。
《時尚北京》:一路走來,您對北京國際設計周發展的最大感觸是什么?
王昱東:設計周隨著幾年的發展,到現在不僅大眾對設計開始有更多的認知,而且北京有許多區的政府都已經把創意設計作為本區的立區之本,也成為重點的發展產業。在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過程中,有百分之八十左右的行業都已經限制和禁止發展的情況下,創意設計產業日益的凸顯出來,大家都對于創意設計在北京的發展給予了很高的期望。
《時尚北京》:您覺得北京國際設計周的舉辦所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么?
王昱東:最難的事是把我們的理念怎么能夠傳遞和傳達出去。我們作為設計周的工作人員對創意設計、對設計周有很深的感情。但是現在是信息化的時代,信息量非常大,你要讓大家把精力集中在創意設計,還是很困難。因為設計周所展示的文化內涵更加廣闊,相對它所需要講述的理念就會更加繁瑣。許多人認為設計和自己沒有關系,所以設計周在設計和民生的關系上做了很多細致的工作。例如青龍胡同分會場,設計師和居民在一起大半年的互動,在設計周為大家呈現新鄰里關系。設計師們深入到胡同里去了解老百姓的困難,通過設計去解決實際困難。從09年到現在,已經再沒有人問什么是設計了,很多領導觀眾說的話也越來越專業,這可能是這幾年我們覺得最欣慰的一件事,我們的努力慢慢在展現它的效果。
《時尚北京》:您覺得什么樣的設計是好設計?
王昱東:我們今天的設計,如果可以在很多年以后依然被當做經典談起或者被人收藏展示并且被研究,那它就是好設計。所以時間的考驗可能是最重要?!敖浀湓O計獎”是北京國際設計周最高獎項,一直評選的就是以前的設計,大家總說我們評的“老”,既然叫經典,它應該能經受時間的考驗。我們不怕“老”,但并不是說我們不關注新的設計。
《時尚北京》:中國本土的設計現狀是怎樣的?
王昱東:因為交通信息的暢通,已經讓全世界人的生活,尤其是在過去20世紀里特別的同質化。這是一個同質化的時期,我覺得這是人類整個發展的階段性產物,但到了現在,我們逐漸的回想,它存在問題。例如很久以前普及普通話,現在開始保護方言,現在對于文化遺產,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利用的重視,這是一種必然。我們說到中國的設計,我覺得應該是三個方向,一叫在中國設計(design in China),中國是一個開放的國際化社會,在中國設計的不管設計師來自哪個國家,它應該都是中國設計,有中國的特點。另外一個為中國而設計(design for China),為了中國的發展、為了中國人的生活而設計。第三個中國自己的設計(design by China),這當然是我們最大的理想,希望中國設計真正能站在國際的舞臺上,完全代表中國自己的特點。前面兩個已經做到一定的程度了,第三步可能要難一些,畢竟我們的起步很晚,改革開放三十年,實際上中國的設計是在改革開放后半段才真正開始起步,到現在二十余年的時間,中國的設計很大的程度在做一件事——追趕。這是必須經歷的一個過程,學習、吸收、借鑒和追趕的過程,但是最終中國設計會逐步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