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楊

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主席率領新一屆中央領導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復興之路》基本陳列時,提出“中國夢”的政治理念,國博因而也成為“中國夢”的發源地。這座有著百年歷史的博物館,珍藏著華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遺留,訴說著這個古老國度曾經的苦難和輝煌、歷史和發展。而如今中華民族以嶄新的姿態屹立在世界的東方,不得不讓人回想起這段輝煌的開端,67年前那一段激動人心的歲月——新中國成立了。
博物館簡介
從地鐵天安門東下車,能看到馬路南面有一座宏偉的大型建筑,這里就是中國國家博物館。國博的工作人員介紹,中國國家博物館成立于1912年,隸屬于文化部,至今已經走過百余年的光輝歷程。
國博總建筑面積近20萬平方米,藏品數量120余萬件,是世界上單體建筑面積最大的博物館,也是中華文物收藏量最豐富的博物館之一。國博的陳展體系由基本陳列、專題陳列、國際交流展和臨時展覽組成。基本陳列有“古代中國”和“復興之路”。專題陳列有“中國古代青銅器藝術”、“中國古代佛造像藝術”、“中國古代玉器藝術”、“中國古代錢幣藝術”、“中國古代瓷器藝術”、“中國古代書畫藝術”等。還有不斷更新的國際交流展和臨時展覽。
第一座國立公共博物館
說起國博的歷史,則要追溯到民國初年。工作人員介紹說,1911年,清政府被推翻,國內的一些社會文化名流積極倡導和努力興建博物館。北京第一個正式建立的博物館也就是國博的前身,是由著名教育家、時任政府教育總長的蔡元培先生倡議,經當時在教育部任職的魯迅先生熱心策劃。1912年7月,“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在國子監舊址成立。1917年因張勛復辟,不得不暫停,后遷往故宮的端門與午門。博物館前后籌備了14年,以太學的辟雍禮器等古物百余件為基本陳列品,共征集到展品上萬件。1926年10月,定名為“國立歷史博物館”,并正式對外開放。這是我國第一座由國家開辦的國立公共博物館。
新中國成立后,“國立歷史博物館”改名為“國立北京歷史博物館”。1950年3月,中共中央決定成立中央革命博物館籌備處。1959年新中國成立10周年之際,中央革命博物館和北京歷史博物館在天安門廣場東側落成,與人民大會堂遙遙相對,并同為慶祝新中國成立10周年北京“十大建筑”。1960年8月,“北京歷史博物館”更名為“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央革命博物館”更名為“中國革命博物館”。2003年2月,在原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的基礎上組建成立了中國國家博物館。2011年3月1日,改擴建完成后的國博正式開館。
67年前,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宣告了新中國的成立。67年后,當年的見證實物,歷經滄桑,作為文物被珍藏在了博物館中。國博“復興之路”主題展中由董文希于1953年完成的一幅布面油畫《開國大典》,一下子把觀眾帶回了67年前的那一段歲月。
“天書”見證歷史性一刻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舉行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是第一次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的歷史盛會。工作人員介紹說,在國博珍藏的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代表簽名冊和簽到簿,真實地記錄了這次開國盛會的人員情況。這次會議的代表簽名多達82頁,共有644位代表的珍貴簽名。宣紙上端印有人民政協會徽,縱43厘米、橫32.5厘米。當時,中央統戰部把參加新政協的人選和各項統計,印制成一本很厚的表冊,毛澤東看后曾風趣地說這是一本“天書”。
為籌備政協會議和建立新中國,新政協籌備會推選毛澤東為常務委員會主任,周恩來、李濟深、沈鈞儒、郭沫若、陳叔通為副主任。近3個月的緊張工作,籌備會擬定參加新政協代表名單,最終確定了662位代表的名單。代表分為五類,即黨派代表、區域代表、軍隊代表、團體代表和特別邀請人士。黨派代表包括中國共產黨、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國民主同盟等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等14個單位,165人。其中,共產黨員約占44%,工農和各界的無黨派代表約占26%,各民主黨派的代表約占30%。在黨外人士中,進步人士約占1/3,共產黨員加黨外進步人士約達總數的2/3。這樣,既保證了共產黨的領導,又廣泛團結了黨外人士。
新政府應該實行怎樣的經濟政策、外交、民族政策,新中國將用怎樣的國號……對于這些問題,毛澤東虛心聽取其他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的意見,并進行充分的討論。比如,關于國號問題,毛澤東在他的講話和文章中,有時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有時用“中華民主共和國”。黨中央的文件則有時叫“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在新政協的一次籌備會上,中國民主建國會創始人黃炎培等人主張用“中華人民民主國”,而清華大學教授張奚若等則主張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毛澤東當時支持沿用“中華民國”國號,理由是,共產黨救中國,而不是亡中國,新中國取代舊中國是新政府取代舊政府,不是新國家取代舊國家,共產黨反蔣介石不反孫中山。后來,何香凝解釋說,“中華人民共和國”里面包涵了“中華民國”這4個字,其實質是一樣的,“民國”的“民”就是“人民”,孫中山先生一生為共和而奮斗,“國”自然就是“共和國”。毛澤東聽后覺得有理,就不再堅持。
五星紅旗迎風飄揚
在人們對國旗的有關記憶中,毛澤東在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上,親手升起新中國第一面五星紅旗的情景,無疑是最璀璨的一幕。那面長460厘米、寬338厘米的五星紅旗現珍藏于國博,紅布的旗面、黃綢緞的五星給人凝重的歷史感。工作人員介紹了這面紅旗背后的故事。
1949年9月28日,國營永茂實業公司接到市委緊急通知,需要按照政協剛剛討論通過的五星紅旗的設計方案,制作1萬面大、中、小三種規格的國旗。這家公司實際上是市委直接領導下,代管北京工業生產的組織機構,包括接管敵偽工廠。那時還未著手對手工業和個體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北京的印染業無論規模和技術條件均達不到印制國旗的要求,只有組織手工縫制。
第二天,經理甄樹德找到參與負責國旗組織監制工作的黨員干部宋樹信說,市委指示,10月1日毛主席要在開國典禮上親手升起一面長5米、寬3米的特大號五星紅旗,紅旗質量要好,五星必須要用緞子做。必須在10月1日前,把國旗送到開國典禮籌備處,這項任務交給你負責。
宋樹信找到做旗面用的紅布,但受當時條件限制,卻找不到做五星的綢緞。騎車跑遍北京城所有的布店,整整一天都沒找到,急得夜不能寐。30日一大早趕到全市最大的綢布店瑞蚨祥,向一位老職工說明來意,請他們幫助翻翻庫存。瑞蚨祥派了幾個人一起找,兩個小時后,交給他一卷質量好的黃色綢緞。宋樹信抱上綢緞直奔西單的新華縫紉社。特大規格國旗連夜用縫紉機趕制,可做到一半時,發現黃緞子的寬度不夠做最大的五角星,總有一個角需要拼接。宋樹信不敢做主,經過層層請示同意拼接,在大五星的一個角上接一個尖。接好后,如果不仔細看,根本看不出接縫。兩面特大國旗縫制好,已是10月1日凌晨。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首都30萬軍民齊集天安門廣場參加開國大典。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按動電鈕,啟動廣場中央旗桿下的電動升旗裝置,新中國的第一面五星紅旗在雄壯的《義勇軍進行曲》和禮炮聲中像一輪紅日冉冉升起。升上去的國旗便是宋樹信縫制的那面拼接了五角星星尖的國旗。而另一面國旗當時由聶榮臻元帥指示護旗的戰士用繩子系起,隱蔽在旗桿一邊。萬一電動升旗裝置出現故障,隨時準備改用人工升旗,確保萬無一失。
新中國的成立宣告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