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理
我們為什么要信仰共產主義
■晶理

共產主義理想是共產黨人的精神之鈣、思想總開關。理想、信念的執著,是我們向偉大事業出發的“零公里處”。沒有理想的召喚和支撐,共產黨員干事創業就沒有原動力。眼前利益、局部目標、個人雄心只管得一時,管不了長久。因此,做一個合格的共產黨員,就必須讓理想信念在思想源頭、心靈深處牢牢扎根。堅定理想信念,關鍵是找到信仰支點,即選擇共產主義的篤定理由。
物質豐富、幸福和想。沒有一個社會、一個對幸福未來的求索從大種叫宗教表達。通過彼托自己的理想,把理想在人類看不見的地方。路撒冷十四站苦路上前人類救贖靈魂。釋迦牟四十九天,心注一境,六空”,發誓要“度一切苦厄而喻的,天啟、神諭、頓開示、主降福音,讓你在表達由于缺乏實證過程為“被壓迫生靈的嘆息理性表達。把理想安放索人類的公平與幸福。的思想家不勝枚舉。在諧、天下大同是人類的共同夢民族、一個國家追求苦難。但的方面來說有兩條路徑:一岸、天堂,通過上帝、佛陀來寄社會放在彼岸,放在來世,放耶穌背著沉重的十字架在耶行,他心中的夢想是什么?為尼在菩提樹下苦苦打坐七七根清凈,最后“照見五蘊皆”。在宗教當中,理想是不言悟,醍醐灌頂、當頭棒喝、天使神秘語境中大徹大悟。宗教、人間邏輯,因此本質上便成”“無情世界的感情”。一種是在人間,用平常心去思考、求古往今來,理性表達幸福未來中國,《禮記·禮運》提出了理想社會的兩個層次、兩種模式。一是大同。“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一是小康。“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但“禮義以為紀”,人民豐衣足食,安居樂業。小康是大同的前提,大同是小康的升級版。從這個意義上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是實現黨所確定的階段性目標,也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近代康有為的《大同書》也是描繪理想社會的名著,它“探索人類公理,想象極樂世界”,反映了近代中國進步知識分子對未來社會的深切訴求。在西方,“共產主義”的概念在古希臘就有了,柏拉圖就曾提出過“共產”的主張,他的《理想國》影響深遠。一千八百多年后,托馬斯·莫爾提出“烏托邦”,成為“空想社會主義”開創性人物。在馬克思之前追求人類社會的理想狀態的思想家不在少數,比如圣西門、傅立葉、歐文,比如三個托馬斯,托馬斯·莫爾、托馬斯·閔采爾、托馬斯·康帕內拉。
對未來社會描述最徹底、最系統、最可信的是馬克思。為什么?馬克思從對歷史的分析推斷未來,從對規律的把握揭示趨勢,通過理性、科學的方式詮釋人類理想:社會生產力高度發展,物質極大豐富;社會成員共同占有全部生產資料;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徹底消滅了階級差別和重大社會差別;全體成員具有高度的共產主義覺悟和道德品質;國家消亡。與宗教和其他思想者表達不同,馬克思依靠的是分析、推理、論證等科學方法發現規律、詮釋理想。習近平總書記號召我們多讀幾遍《共產黨宣言》。《共產黨宣言》雄辯地論
證了“兩個不可避免”,即資產階級的滅亡不可避免,無產階級的勝利不可避免。因為資產階級喪失了它曾經的革命性,自己無法控制自己的生產力,又造就了自己的掘墓人。這個判斷來自實證而非超自然力量的啟示,因而蘊含了強大的真理力量。
很多人一提共產主義想到的只是制度形態。實際上,馬克思把設計具體的共產主義制度的任務更多地交給了未來人。共產主義包括學說、運動、制度、文化,而共產主義文化一以貫之。共產主義之所以被提出,首先必定基于一種動機和態度,一種追求和渴望,即一種價值觀。這種價值觀用馬克思主義的話來表達就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當然,這個自由也不是絕對的,也是有邊界的。可以斷言,“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是人類最簡潔、最崇高、最能反映最大公約數的價值表達。
有的人要問,民主自由人權不是號稱普世價值嗎?其實這個“普世價值”追求的是部分人的自由,英國本土民主發育最快的時候恰恰是它對殖民地壓迫最深重的階段,美國等西方國家到現在也未真正把別國、別的種群的自由納入視野;而馬克思要的是一切人的自由,沒有國家和階級,所有人都能無差別地享受“自由”這一基本人權。“普世價值”追求的是部分自由,其程度、范圍不僅受制于生產力和道德水平,而且更擺脫不了私有制的種種羈絆;而馬克思要的是一切自由,物質豐富、文化燦爛、身心成熟,人既可以盡情享受,又可以自由創造,沒有壓迫,沒有剝削,沒有異化。“普世價值”所追求的自由是服從于“資本邏輯”的自由,而馬克思的“自由”乃是一種高度發達狀態下的“人性自覺”。很多人分不清楚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有什么區別,簡而言之,資本主義,就是以資為本,有資本就有主義,你的話語權、你的地位是跟資本的份額、財富的多少劃等號的;社會主義,就是大家都能過上好日子。
社會主義500年,經歷了空想社會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十月革命勝利后的社會主義實踐、蘇聯模式逐步形成、新中國成立后我們對社會主義的探索和實踐,以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六個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辟了社會主義新境界,構成了國際共運史的新篇章。現如今,全世界有130多個共產黨,1億多黨員,而中國共產黨擁有8800多萬黨員,占世界共產黨員人數88%,可謂一枝獨秀,獨步天下。為什么能如此?因為我們一方面獨立自主,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踐相結合,走自己的道路;另一方面,又始終堅定理想、信念、宗旨,高舉共產主義偉大旗幟。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已經發展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超過中國的只有美國一個。經濟翻一番,中國只需要10年時間,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日本需要30年,美國需要50年。中國共產黨30多年讓6億人脫貧,而且在未來五年當中,我們要徹底摘掉貧困這頂帽子。有沒有理想,發展效率不同。
張學良晚年曾反思,認為共產黨打仗有“主題”,國民黨打仗沒有“主題”。也就是說,國民黨軍隊不知道為什么而奮斗,所以沒有戰斗力。蔣介石早年也接觸過馬克思主義,讀《新青年》,讀《列寧叢書》,讀《馬克思學說概要》。他有時感嘆,馬克思著作真艱澀,讀來讀去讀不懂;有時又心有所會,“樂而不能懸卷”。黃埔軍校是個軍校,但是四分之三的課程是政治課,學三民主義,學中國近代史,學馬列主義。國民黨潰敗到臺灣,蔣介石想的不是第一時間反攻大陸,而是要整黨,確認國民黨是非民主結構的列寧主義政黨。但是蔣介石的命運注定是悲劇。他一生在各種主義間游走,從來沒把理想、信念認真地樹立起來,因而處處飲恨、節節敗退。而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鮮明地舉起共產主義旗幟,以共產主義煉心勵志,執著奮斗、百折不撓。實際上,共產主義不僅是共產黨打仗的“主題”,而且是貫穿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主旋律;不僅是共產黨的主題,而且是黨領導人民接續奮斗的強大思想基礎。“革命理想高于天”。因此,從本質上看,理想信念決定成敗勝負,有遠大理想是我們共產黨人的核心競爭力。
(摘自《北京日報》,有刪節)